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漲姿勢!延邊及各縣市地名都是咋來的?終於弄明白了......

漲姿勢!延邊及各縣市地名都是咋來的?終於弄明白了......

原標題:漲姿勢!延邊及各縣市地名都是咋來的?終於弄明白了......


在延邊大地上,早在2.6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安圖人」等人類繁衍生息。古代東北肅慎、沃沮、靺鞨、女真、滿族等民族經歷坎坷,卓絕創業,用雙手開拓了祖國邊疆這塊熱土,創造了璀璨的古代文化。唐、遼、金、元、明、清歷代均在延邊一帶設置行政機構,進行治理,使延邊同東北各地和中原保持密切聯繫,推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地名是一個城市生命的起點。一個地方有了地名才算是真正誕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種自然和原始的聚落。

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延邊也是滿族的故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滿族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因而對山川江河,城鎮村屯多以滿語稱謂。滿語地名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與漢語的山川溝谷等自然地理實體相結合而形成的。



延邊「地名考」


「延邊」是在延吉這一地名出現以後,因地處吉林省東部邊疆,逐漸演變而成。

清入關後,1677年清政府為保護其發祥「聖地」,對興京(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以東,伊通州以南,圖們江以北地區實行封禁。今延邊地區均屬封禁範圍,延吉屬南荒圍場,後稱南崗(「南荒」二字音轉)。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南崗設立荒務局,故又稱局子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在煙集崗設延吉廳。延吉廳設立以後,在清末明初也稱這一區域為「延琿諸邊」、「延琿地方」、「延琿全境」。又稱「延吉地方」、「延吉區域」,後轉變為「延邊」這一區域地名。


「延邊」地名最早見於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誌》,記有「論大陸交通,東南一面復當延邊之沖」。1913年東南路觀察使署資料中也曾出現「延邊」稱謂,如「吉林省都督電訊延邊刻下有無日本軍隊駐紮……」。


1921年文件有「延邊陶道尹張鎮守使會呈收回毛口崴」。1929年出版的《中國民族志》更明確地記載:「東北邊疆有『延邊』之稱。延邊者吉林延吉道之邊疆。」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延邊這一區域名稱便固定下來,成為行政區劃的正式地名。地方志書中有記載,官方文件有記載,甚至機構設置,報刊著述都已通用「延邊」之稱了。


延 吉


「延吉」俗稱煙集崗,又名南崗。「延吉」地名的起源說法不一。明為瑚葉吉朗等衛地,「葉吉」音轉為延吉;清代叫南崗(南荒二字的音轉),又名延吉,「延吉」滿語為野山羊或石羊之意;又說在開發初年,此地常常煙氣瀰漫,霧氣籠罩,故稱煙集崗,延吉即煙集的音轉。清後期又稱局子街,即官衙所在地之意。在民國時期,通常叫局子街,也叫延吉。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煙集崗設立延吉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吉林東南路兵備道台公署移住局子街,延吉廳升為延吉府。1912年改為延吉縣。延吉廳設立後,至清末民初,這一區域經常被冠以「延琿諸邊」「延琿地方」「延琿全境」「延吉地方」「延吉區域」。


琿 春


「琿春」為滿語,曾有多次演變,像「渾蠢渾」「渾蠢」等,後音譯為「琿春」。


「琿春」的由來諸說不一,「渾蠢」最早見於《金史·世紀》:「統門、渾蠢水之交有烏古倫部……」。《明史》記有:「琿春來自女真語,即『遍地』、『邊陲』、『近邊』之意。」《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琿春縣金為烏庫哩部……土名大八屯。……琿春滿語邊地也。」《今縣釋名》記有:「明置琿春衛,後屬瓦爾哈部,因琿春河為名,金史世紀,有琿春水與統門水合流即此……」


又據黑龍江省滿語研究所穆曄駿教授譯寫為:「琿春是滿語,直譯為尾巴的意思,表達河流的概念,可譯為江岔、河岔子。」


琿春瀕臨江海,是諸水流入江海的地方,即「九河下梢」之地,因此,滿語譯寫為「江岔或河岔」是符合琿春實際的。

圖 們



「圖們」來自滿語,因瀕臨圖們江得名。記載:圖們江,「滿洲語圖們色禽。圖們,譯言萬。色禽,河源也。古稱統們、駝滿。亦曰土們,皆同音而異譯」。19世紀末,陸續有朝漢人民移居當地,形成村落,統稱灰幕洞或下甸子。1933年敦圖鐵路終點設在灰幕洞後,有關當局召集工商各界,議定將灰幕洞更名為圖們。


敦 化



「敦化」一名,取《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語,寓「敦風化俗」之意。其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公元八世紀初,「敦化」時稱「忽汗城」,系 「海東盛國」渤海國的開基都城,唐朝渤海郡和忽汗州的治所所在地。


清光緒年間,阿克敦地方(即現敦化地區)戶口逐漸增多,土地亦得到開發,呈現「農耕日盛、商賈雲集」的局面。清政府為了加強封建統治,便於土地開發和苛收捐稅,於1878年設立荒務局,主持放荒、徵稅等事宜。1881年1月25日,吏部等部遵旨會議吉林將軍銘安所奏添設民官。《吉林通志》輿地誌中載有「敦化縣知縣署在城東門內大街路北,光緒六年建治」的記載,足資佐證。


龍 井


「龍井」地名來自朝鮮語。1881年,朝鮮族農民張仁碩、朴允彥兩戶人家移居六道溝地方,為了解決用水問題,經過尋找,發現了一處古井,安裝上了吊桶架,朝鮮語稱為「龍吊井」,後來相沿成習,被人們稱為龍井。


1908年,延吉廳正式用龍井村取代了六道溝這一稱呼。1934年,龍井村居民為紀念龍井地名的起源,在李基燮的發起之下,重新修繕此井,並樹立一個兩米高的花崗岩石碑,碑上鐫刻「龍井地名起源之井泉」9個字。



和 龍


和龍市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和龍縣原為和龍峪分防廳,「和龍峪」一名最早始見於1883年(光緒九年)《吉林朝鮮商民貿易地方章程》之中。「和龍峪」因地形而得名,東側重巒疊嶂,連綿起伏,西側為丘陵地帶,中間為河谷盆地。「和龍」系滿語,「兩山夾一溝」之意;「峪」為漢語「山谷」之意。


汪 清


「汪清」源自滿語「旺欽」,有「堡壘」的意思,後轉音為汪清。取名「旺欽」標誌著汪清地區山高密林、溝壑縱橫、河流密布,實乃邊塞要地。


汪清本為「旺欽」,今建城標時仍取用原名「旺欽」。「旺欽」是如何變成汪清的呢?因前清時由於音義附會,改「欽」作「清」。又因當時奉天興京(今遼寧新賓縣)東邊有「旺清」門,音義與此相同,便改「旺」為「汪」,把「旺欽」更名為「汪清」。「汪清之名」沿用至今。


安 圖


「安圖」地名源於本世紀初,並蘊涵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侵佔朝鮮後,企圖將圖們江北的中國領土變為「第二個朝鮮」或「朝鮮的延長」,公然扭曲造出「中朝國界問題」,妄圖鯨吞中國領土。為了達到擴張領土的目的,日本政府扭曲中朝界河的位置,將作為界河從來沒有異議的圖們江,妄指為發源自哈爾巴嶺南麓流入布爾哈通河的土門子河。提出這條小溪是界河,進而將圖們江北和這條小溪間的土地,詭稱是朝鮮的「間島」地方。而「間島」的範圍,隨其奢欲的膨脹而擴大,不僅有「東間島」(泛指今延吉、和龍、安圖東北部),接著捏造出「西間島」(指崗後湯河、漫江地區,相當於今安圖荒溝嶺以南的松江河地區)。進而更捏造出「北間島」(指樺甸縣靠近安圖西部的地方)。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和侵略行徑,引起全國人民義憤和清政府和強烈反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欽差大臣、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委派劉建封等人,「勘奉吉兩省界線,兼查長白三江之源」。據《遼寧安圖縣誌》記載:「當設治之始,擬在圖們江之岸創設縣治,以保國界,故定名曰安圖。」安圖一名實為安定邊陲,保護圖們江界之意。


來源:吉林日報 彩練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延邊青年 的精彩文章:

TAG:延邊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