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為何不能興復漢室?隆中對這一致命缺陷早已註定成敗

諸葛亮為何不能興復漢室?隆中對這一致命缺陷早已註定成敗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其核心思想是「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劉備茅塞頓開,於是請諸葛亮出山。

「隆中對」基本上是劉邦平定天下的翻版,只是難度要大得多。根本的原因是漢朝氣數已盡,人心不向漢,像劉邦那樣「還定三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談不上什麼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了。考慮到這一點,諸葛亮才提出要「跨有荊益」,同時佔據荊州和益州,才能保證北伐成功。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隆中對最終還是失敗了,或者說成功了一半,幫助蜀漢割據四川四十三年,用另一種形式「興復漢室」了。諸葛亮北伐失敗的直接原因是關羽丟了荊州,僅靠漢中一路北伐,根本無法撼動強大的魏國,五次北伐均告失敗。

諸葛亮的設想是好的,可惜盯上荊州這塊肥肉的不止他一人,還有個魯肅。魯肅在投奔孫權後,也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之策。魯肅的三分天下是在諸葛亮之前的,他對孫權說道:「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魯肅的隆中對

魯肅的戰略思想與諸葛亮略有不同,他的思路是這樣的:佔據江東,聯合劉表,與曹操三分天下。劉表去世後,劉備開始大放異彩,魯肅迅速調整了他的戰略思想,提出聯劉抗曹,佔據荊州,如果有可能就拿下益州,和曹操形成南北分治之勢。

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和魯肅都是不世出的戰略大師,很遺憾他們在荊州問題上起了衝突。劉備佔據益州,若想對魏吳兩國保持進攻態勢,就必須佔據荊州;孫權佔據江東,若想與曹操平分天下,也必須佔據荊州,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當然,並不是荊州全境都要爭取的,劉備只需要得到南郡和南陽即可,孫權只要南郡和江夏、控制住長江水道即可,荊南四郡則可有可無。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軍攻打南郡,關羽負責「絕北道」阻攔曹操援軍。這兩位當世名將強強聯手,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打下南郡,還搭上了周瑜的命。東吳方面出力最大,成功地將南郡搶到手。後來出於戰略考慮,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將南郡借給了劉備。

劉備借來南郡後,走水路順江而上拿下了益州,又打下了漢中,擴張勢頭迅猛,興復漢室指日可待。戰略上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荊州涉及到兩國的立國之本,雙方都不肯讓步。南郡是諸葛亮實現「隆重對」的必爭之地,因此劉備寧願將長沙、桂陽劃給孫權,也不願歸還南郡。

「隆重對」執行到這裡就出現了大問題。要「結好孫權」,最好的辦法就是歸還南郡;要歸還南郡,就無法達成「跨有荊益」。如此一來,「結好孫權」與「跨有荊益」在這裡產生了矛盾。矛盾日積月累,終於在關羽北伐時爆發。孫權趁關羽帶兵在外,派呂蒙襲取了江陵,用武力手段奪回了南郡。

緊接著,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但由於失去了荊州,漢軍被堵在大巴山區寸步難行,終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淨。蜀漢邊境線縮水至位於大巴山腹地的永安一帶,對孫權再無威脅。至此,孫權高枕無憂,非常愉快地與蜀漢再次達成聯盟。

「隆中對」計劃堪稱完美,可惜諸葛亮忽略了荊州對孫權的重要性,劉備也未能取得對南郡的合法控制權,最終授人以柄,白白害死了關羽。失去了荊州的蜀漢,就相當於老虎沒了牙齒,諸葛亮縱然用兵如神,蜀軍天下無敵,以弱勢兵力千里迢迢翻過秦嶺進攻魏國無異於痴人說夢。諸葛亮五次北伐雖然均為成功,但他能在兵力劣勢下在敵境來去自如,已經做的很好了。「隆中對」的缺陷他可能是知道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是他千百年來被後人敬仰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三國中唯一一位沒有敗績的將軍,曾擊敗關羽,地位僅次於張遼
戚家軍為何能百戰百勝?戚繼光的選兵、練兵方法令人嘆服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