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武卒為何不敵秦銳士?這一缺陷導致魏軍在伊闕之戰中大敗

魏武卒為何不敵秦銳士?這一缺陷導致魏軍在伊闕之戰中大敗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相互攻伐,爭戰不斷。不過,當時的戰爭雖然頻繁,卻極少有大規模屠殺事件。兩國交兵,通常是互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拉開陣勢堂堂正正決戰,把敵人打跑就算了事,根本不屑於用什麼陰謀詭計,看起來更像是街頭混混約架。

真正把這種「約架」戰爭變成陰謀詭計的是城濮之戰,晉軍「退避三舍」大敗楚軍。於是,各種兵法開始出現,孫武的《孫子兵法》將戰爭變成了一門藝術。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形式越來越殘酷,半脫產兵已經不能滿足的當時的戰爭需求,於是第一支職業軍團誕生了。這支軍團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武卒」。

魏武卒的締造者是當時的兵法大家吳起。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時,吳起從魯國來到魏國。魏國擁有當時天下最富饒的土地,佔據了陝西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坐擁關中和中原兩大產糧區,境內全是可供耕種的土地,幾乎沒有山地。當然有利就有弊,魏國沒有險關要塞可防守,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保衛邊境。

吳起根據魏國人傻地多的特點,很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根據「兵不在多在精」的指導思想,吳起採用募兵制,高價招募士兵,凡是能入選者,一律分給一百畝土地。在農業社會,擁有一百畝土地意味著什麼,想必大家也知道。

當然,高薪意味著高素質,吳起的募兵標準相當之高,具體要求為「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意思是要想成為魏武卒,需要身著三層甲、能拉開十二石弩、背箭五十支、配備長戈一柄、短劍一把,還要攜帶三天乾糧,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半天內行軍一百里。商周時期的一百里大約為41公里,也就是說,魏武卒需要在負重至少二十公斤的情況下用半天時間跑完馬拉松全程。

這只是魏武卒的最低入選標準。在成為魏武卒之後,吳起還要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以伍什為單位,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在伍長、什長、屯長、百將的層層指揮下,就構成了如臂使指的魏武卒。

魏武卒在最鼎盛時期大約有二十萬人,雖然給魏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但效果也同樣顯著。吳起率領魏武卒攻破函谷關,奪取秦國土地五百多里,把秦國壓縮到了崤山以西的狹長地帶。陰晉之戰,吳起率五萬從未上過戰場的魏武卒大敗五十萬秦軍,他本人也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戰爭奇蹟。

秦國失去了函谷關,就等於烏龜沒了殼,只要魏武侯願意,只需一聲令下,吳起便能率魏武卒攻破秦都櫟陽。可惜,魏武侯頭腦發昏,逼走了吳起,又把戰略方向轉向東方,與韓、趙、齊交惡。秦國趁機喘息,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漸漸超過了魏國。

魏國此時忙於和齊趙爭霸,無暇顧及西方,魏武卒雖然悍勇,但仍不敵齊趙聯手。孫臏兩次圍魏救趙,魏武卒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元氣大傷,損失慘重。尤其是在馬陵之戰中,主將龐涓自盡,魏軍被斬首十萬,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魏軍兵敗後,魏惠王不是沒有想過重建魏武卒,事實上魏武卒也並沒有被完全消滅,只是骨幹老兵大量陣亡,以老帶新的人才培養次序被打斷,魏武卒難以為繼。另外,魏國在西河戰場上節節敗退,失去了大量耕地,已經無法保證魏武卒人手一百畝土地了。武器裝備的損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魏國今時不如往日,邊境局勢越來越緊張,根本沒有時間和國力再訓練一支魏武卒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魏武卒的自身缺陷。魏武卒是靠土地激勵士兵鬥志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倖存的魏武卒老兵變成了小地主,打仗時惜力怕死,缺乏必死之心。而秦軍實行軍功授爵制,以人頭數來封爵,沒有土地壓力,還能更好地激勵士兵敢死敢戰。這就是「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的原因。伊闕之戰時,魏武卒與秦銳士交戰,魏武卒不戰而潰,韓魏聯軍被斬首二十四萬,從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哪個朝代得國最正?乾隆說: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1644年,皇太極打敗了李自成,克倫威爾領導了英國大革命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