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LSE老師:阻礙中國學生拿高分的,不僅僅是英語水平

LSE老師:阻礙中國學生拿高分的,不僅僅是英語水平

9月到現在,不論是來到英國讀碩士還是本科的小夥伴,圈哥相信你們已經對英國的教育系統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相信你們遇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學習上的困難和疑惑

貼心如圈哥,幫你們打入了高校內部,邀請到在LSE教書研究的Dr. M做了一次訪談。

幫大家梳理了中西學習方法的不同,並提出了針對中國學生學習方法的建議,還談到了高校系統下的成見和歧視問題,希望這些建議能對正在糾結學業和論文的你有所幫助~

這是Dr. M 在LS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的第十個年頭。

作為這個系唯一的來自中國背景的老師,她在談話中也有著對這所學校,對留學,對西方精英文化的批判態度——但是能留在英國媒體研究排名第一的學校任教做研究,她也不可避免地是西方教育系統中精英分子之一。

圖:LSE Blogs

在南京大學的比較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她全獎去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拿到了大眾傳媒的博士學位。

在中英美三種不同學術體系的浸潤下,Dr. M對所謂"中西教育體系"和"思維方式"的區別或許有著更加明晰的理解;作為媒體的研究者,對歧視和成見在國外大學中的存在和「運作」或許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以下為圈哥和她的對話實錄:

【中國學生的「佔領」】

Q:大數據來看,中國學生來英國讀書的數量是越來越多,您個人有這個感受嗎?

圖:中國政府網

M:我覺得從我到這,中國學生就是比例比較大的。我到沒有覺得是連年上升這種感覺。

可能這兩年確實有這個趨勢吧。不過,從我們學院最大項目的項目主管的反饋來看,中國學生的比例確實是有上升的。

註:從LSE官網給出的數據來看,中國學生的比例基本持平在14%左右,依然是貢獻LSE高昂學費的最大主力軍。

圖:LSE Blogs

Q:跟申請數量肯定有關係吧?

M:對,中國學生申請的多,跟其他國際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很大比例是一念完本科就開始申請,申請得早。

像LSE這種滾動錄取的,在沒招滿的時候申請,機會可能夠就大一些。

Q:除了一畢業就申請,還有其他優勢嗎?

M: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吧。我每年會聽到有一些工作很多年回來念書的。他們有的會說,這種狀態的轉換會比較困難。尤其在LSE一年的課業還是比較重的,所以他們可能會覺得不太適應。

但是這些學生的成熟度比較高。他們也比較明確為什麼要來學這個學位,想從這個學位中得到什麼,對將來自己的職業的發展會有什麼幫助。目標,期望值這些都清楚些。

圖:LSE

如果他工作了還覺得需要花這麼大的代價來讀,尤其是在現在這種全球經濟工作市場不是很景氣的情況下,他會決心再回來念這這麼一個學位。那他應該是經過比較成熟的考慮的。

中國學生從學校到學校的話一直是學生的狀態,不會說生活上有什麼不適應。但是中國學生有很多可能不是自己想來讀的,沒有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來念,要從這個學位中得到什麼。

可能只是說順理成章,或者說是家裡的期待。自己沒想好本科畢業之後要幹什麼,那就覺得接著念。

【怎麼就拿不到高分?】

Q:您剛才說到很多的中國學生大部分都是本科念完直接來這邊讀碩士的——

M:我感覺是這樣,中國學生的年齡普遍確實普遍要小一些。

Q:嗯,雖然一直是保持著這樣一種學生的狀態,但似乎在學術方面的表現,尤其可能在社科類,中國學生似乎並不是十分出色,您覺得除了語言上的障礙,還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M:這個問題還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吧。

首先我作為老師,從學校這一方面看,LSE作為一個這樣國際化的高校,而且總是打國際化的牌——她其實是有做的不足的地方的。

圖:LSE

這麼多來自不同教育體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學其實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你把這些學生招進來,還收那麼高的學費,這其實是有一個隱性的承諾的

起碼是要提供給他們80%這些學生所期望的東西的,要對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和所需要的支持有一個了解。那像我們這樣200多的碩士大課,你給學每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足夠呢?

但另一方面,中國學生——語言是一方面,但是我也能注意到,跟我剛來LSE的時候相比,中國學生的英文是越來越好了

這一屆中國學生和當時我們那個年代去美國留學那一批相比英文也是更好的,畢竟學英文的環境不一樣了嘛。所以,語言是一個方面。

但是在LSE,中國學生並非是唯一一個英語非母語的的群體,我覺得這個跟知識的成熟度,跟中國學生習慣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有關,這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很多人的思維方式。

圖:british council

最大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寫作,這也牽扯到語言,但是很多我們強調的邏輯,argument的重點確實是和中文的寫作方式不一樣的。

另外一個就是上課,Lecture你可以只在下面聽,但是很多中國學生會跑過來問我siminar的問題,包括我自己上課也會注意到,中國學生確實不愛說話——這當然跟口語的自信也有關係,但是again,中國學生不是唯一英語非母語的群體。

圖:Kingston University

我覺得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適應西方這種學術討論的方式。

中國學生習慣的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或者是老師說,我聽,把要點記下來,考試的時候把這些要點寫出來還給老師。

但是西方教育系統下的社科類的學習,他是非常強調這種對話式的學習方式。你要不斷地對別人的argument做出一個評價。你想要做出評價的話,就要知道要怎麼樣能把這個argument一步一步地拆解出來:他這麼說,背後的預設是什麼,是在跟誰進行對話?

圖:UCL

任何的學術討論都不是在真空中自說自話,他肯定是在加入某一場討論,只不過他有時候不一定把他那個對話的對象說的很清楚。他在寫學術文章的時候,是假設讀者知道他在加入到哪一場學術討論中的。

Seminar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你去seminar的時候,沒有人指望你把reading全部看懂然後去deliver一個outcome,它是給你機會讓你參與到思考過程的一個平台。

所以我覺得中國學生對這種通過對話、質疑、追問來澄清自己的想法的這麼一種學習方式不適應。

圖:University of Cambridge

Q:您覺得學校具體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足呢?

M:就從LSE本身的教師構成來說——你可以說他很多元,但是其實還是一個非常「白」的機構

我覺得你要想給各個背景、各個族裔的學生提供支持的話,學校的教師和工作人員也應該盡量的多元化,否則也很難有比較同情的理解(sympathy)。

圖:LSE Blog

其實你想想也知道,對於中國學生,或者其他非西方非發達國家來的學生來說,剛來到LSE是一個讓你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有些讓人生畏的一個過程(overwhelming and intimidating)。

就比如seminar,如果你發現有的學生不怎麼說話,你作為老師,是否需要發出一種明示或暗示的邀請,讓學生加入到對話當中來呢?

他越沉默,就覺得好像也沒人聽我說話,也沒人有興趣聽我說話,惡性循環下來對他整個的學習狀態肯定是有影響的。

圖: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Q:那您覺得中國學生的哪些思維方式或者學習習慣可以成為一個優勢呢?

M:中國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很好的,能把學習這件事情當回事。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如果中國學生能對中西教育體制兩個方向的反差、對自己的不適應、放下成見,做一個反思和思考的話,其實是你智識上進步的一個機會,你可以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同一個問題。

Q:您在Office hour遇見的中國學生最常見的困擾是什麼?

M:就是我剛才說的吧,一個是seminar說不上話,reading讀不完,不知道怎麼在文章中組織自己的論點

中文寫作,尤其在社科方面很多是一種平行式的論述方式,比較散。

但是如果你把這種方式搬運到英文文章里的話就會顯得這篇文章比較散,沒有一個清晰的結構。

圖: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一段到一段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關係,感覺我把這幾個段落調一下好像也沒區別。也不是說中文寫作裡面邏輯不重要,但是在這邊邏輯是更加強調的。我講完這件事必須要講這件事,這個段落是必須放在這的。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

【歧視?成見?當然有】

Q:您剛才說到LSE本身可能是一個很「白」的機構,您覺得在這種環境下您覺得有沒有針對中國學生隱形或者顯性的歧視呢?

M:有啊,我覺得歧視是無處不在的,不論是顯性還是隱形的。有時候恰恰隱藏在LSE這種精英高校的話語體系中,我稱之為「discourse of excellence" ——不是因為你是中國人,而是因為你不夠優秀

另一方面,還有成見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媒體,好像天天在批判媒體如何強化我們的成見。

但是成見依然有,也在依然影響著我們。

圖:St. John"s College

比如我們上課談到言論自由這個問題,中國學生不願意參與到討論中,覺得好像自己是受到指責了。

當然老師也會說這不是針對誰,但是你身在國外,很難不把你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帶到這來。我想反駁,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反駁。

成見這種東西很簡單,不需要你對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社會有任何了解,但是要解構這個成見需要更多的解釋。中國學生一方面可能智識沒有達到,或者確實沒有遇見過這種情況,也是不願開口的一個原因吧。

圖:IEC Abroad

Q:成見確實很方便,可以直接用幾個詞定義來自同樣文化背景的一群人,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框架里。

M:嗯,而且成見這種東西往往是伴隨著優越感的:我們國家是民主的,我們國家沒有審查制度。

Q:LSE的老師也會被成見所影響嗎?

M:會,但是程度不同。剛才說成見和優越感相伴而生,如果老師對他自己國家這種自由民主的理念有一個批判的話,可能影響的程度會小一些。

Q:您在和其他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有交流過對中國學生的「成見」嗎?能給我幾個詞嗎?

M:嗯...安靜,比較被動,不是很喜歡提問和質疑權威。

圖: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看完了這些問答,你是不是get到了一些東西?希望能對正在奮戰Final的小夥伴有些幫助。

圈哥也借海王召集錦鯉,祝大家可以順利地搞定論文和英國的學習生活~

(英倫圈原創,編輯:Ava,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圈 的精彩文章:

攜程親子園虐童案宣判,8人均被判刑
倫敦的聖誕櫥窗和天使燈又亮了,這是我走過的最美的地方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