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81年前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持續40餘天,30多萬中國人遇害,震驚中外。

22年前的今天。

1996年12月13日,南京市人民防空辦公室拉響了每年一次的全市試鳴防空警報,增強國防觀念的同時,提醒人們以史為鑒,勿忘國恥。

4年前的今天。

第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哀悼那些為戰爭殉難的民眾,也用這種方式告誡世人,戰爭的兇殘,以及和平的不易。

紀念是為了銘記,而銘記是為了避免重複過去的悲劇,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從未太平。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作為出生在和平時期的一代,絕大多數年輕人並未經歷過戰爭,對於戰爭直觀的感受,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影視作品。

印象中,[南京!南京!]是我看的第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依稀記得當時天還不是很暖和,學校破天荒的組織了一場集體觀影。

在我們小縣城,娛樂活動很匱乏,聽說有電影看,同學們樂的屁顛屁顛的,一路小跑到了影劇院。

然而,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結尾,觀影前有多興奮,後邊哭得就有多慘

片子進行到三分之一,觀眾席已經傳出斷斷續續的抽泣聲,快到結尾時,嗚咽聲此起彼伏,就連人稱「鬼見愁」的年級主任都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

戰爭,第一次如此具象地呈現在眼前。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南京!南京!]海報,豆瓣評分7.4,IMDB評分7.7,爛番茄新鮮度92%

我們才知道,原來打仗不止是課本上,狼牙山五壯士大喊著「我們中國人寧死不投降!」英勇跳崖的豪情壯舉;也不止江姐受盡酷刑還要綉面紅旗,表達愛國之情的大無畏精神。

還有掛在城牆上的腦袋,用刺刀串起來的孩子,堆成小山一樣斷胳膊斷腿的屍體以及像牲口一樣昏死在木板床上,被日軍排隊強姦的女人。

導演陸川在訪談中曾說:


要讓世界認真反思南京大屠殺,就必須把日本人作為「人」描述,而不能採用一貫的妖魔化、符號化的做法。我希望能夠拍出一部真正像樣的中國戰爭災難片。

他確實做到了,但這種真實非妖魔的恐懼也在我們年幼的心裡,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雖然影片的評價兩極分化,口水戰也打了很久,但不妨礙他是一部經典的戰爭作品。

英國《泰晤士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對此片寄予了很高的評價:「悲慘,充滿令人震驚和灼熱的情緒」並指出「畫面有經典作品的宏偉。」

當然,這些都是很久後才了解的,當時的我只顧為那些慘死的人傷心,腦容量有限,哪裡還顧得上管影評人說什麼。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南京!南京!]中,淪為慰安婦的中國女人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南京!南京!]中,被殺的平民

後來,因為(shu)(xue)(bu)(hao)選擇了藝考,有機會比同齡人多看幾部電影,其中也包括戰爭片。

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部:

一部是斯皮爾伯格的名作[辛德勒的名單],另一部是講納粹集中營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同樣是講述大屠殺,這兩部影片和[南京!南京!]不同,全片下來幾乎沒有什麼血腥場面,大多數時間在講戰爭陰霾下的溫情和人性故事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戰爭結束,辛德勒對工廠里的猶太人說你們自由了

不管是傾家蕩產,保住1200名猶太人性命的辛德勒,還是和猶太男孩做朋友的小魯諾,導演的著力點都在硝煙中殘存的真情上,戰爭只是個背景。

看完後,我為戰火下不可磨滅的人性光輝深深感動,行業信仰充值爆棚。你看藝術多麼偉大,血腥的戰爭也能包裝得充滿真善美

現在想想,那會兒真是圖樣圖森破。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劇照,兩個隔著藩籬的孩子成為了好朋友,最終作為戰爭犧牲品,走向死亡的悲劇

後來,出於專業需要,我又看了不少與戰爭有關的攝影作品和電影。曾經那點淺薄的驕傲,被一幕幕冰冷的現實撕得粉碎。

1930年的[西線無戰事],炸彈衝擊波將士兵的制服全部炸掉,軍服上的肉塊,都是人的四肢。

1995年牟敦芾的[黑太陽南京大屠殺],講的也是南京大屠殺,畫面血性程度可以成為系列之最。大三時第一次看到這部影片,生理上的不適瞬間喚醒了多年前觀看[南京!南京!]的記憶。

原來戰爭還是如此殘酷,不管藝術怎麼渲染,都改變不了它嗜血的本質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黑太陽南京大屠殺]豆瓣評分7.0,IMDB評分6.0,圖為劇照一排排砍下來的腦袋

1936年,戰地攝影師卡帕拍過一張很有名的照片,叫做《戰士之死》,畫面上定格了一個西班牙戰士被子彈打中,正要倒下的瞬間。

戰後展覽時,這張照片被譽為「新聞紀實攝影史上的豐碑」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戰士之死,戰地紀實攝影史上,最厲害的「決定性瞬間」之一

卡帕說,他離那個小戰士只有幾步之遙,但是在槍林彈雨下,他什麼拯救措施也做不了,只能無力的按下快門,拍下他瀕死的樣子。

17年後,卡帕也在越南戰場上被炸身亡,終其一生記錄戰爭的他,最終和眾多戰士一起,死在了這片焦土之上。

你看,藝術中看起來分量十足的死亡題材,在戰場上隨處可見。活下來,才是他們最難實現的奢求。

這是戰爭真實的樣子。

沒有什麼血色浪漫、英雄主義,有的只是飢餓、血腥、屠殺和死亡的地獄景象。在它的血盆大口面前,藝術無能為力。只能在浩劫過去後,幫著人們更體面的舔舐傷口。

一如81年前的南京大屠殺

在有史記載的3421年,只有258年沒有發生戰爭。

不完全統計,有據可查的大屠殺多達150次,其中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戰爭期間。

死亡人數超過兩億,也就是說過去這些年,地球上三十分之一的人死於屠殺。為了銘記這些無辜慘死的人,很多國家設立了相應的紀念日:

聯合國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同樣是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的日子。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夜與霧]中,出現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畫面

柬埔寨政府將每年的5月20日,定為「國家哀悼日」,哀悼1975年高棉大屠殺中逝去的民眾。

就連每年的「六一兒童節」,都是因1942年納粹臭名昭著的」利迪策「大屠殺而設立,為的是追悼在利迪策慘案,以及全世界戰爭中死去的孩子們。

「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的設立,無疑是與世界各國「呼籲和平、警惕戰爭」的一次同步,也是國民「反戰教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利迪策大屠殺]中,孩子們在毒氣室中不斷拍打玻璃的小手

如今,戰爭已過去多年,但世界卻並未太平。隨著換湯不換藥的「新納粹主義」興起,一種新的不安定因素,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電影[7月22日]中,以」正義使者「自詡的極端右翼分子,為了迫使挪威政府停止移民政策和文化融合,用汽車炸彈發動恐襲,在夏令營槍殺69名同學和老師。

電影拍得極其冷靜克制,但是荒涼蕭索的畫面後背,根據現實改編的恐怖,讓人不寒而慄。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7月22 日]中,極端分子在講話前,做出了希特勒的手勢

從心理學角度說:

屠殺源自溫和的偏見和不平衡的心理落差。從前的猶太人,獲得了歐洲人難以擁有的財富,經濟上的不滿,最終演化成了死亡過千萬的種族大屠殺。

如今,大量挪威移民的湧入,擠壓了部分本土居民的工作機會、生活空間甚至是文化認同。不滿情緒逐漸沉澱,積羽沉舟,最終造成了」新納粹主義「對外來移民的種族歧視。

正如[7月22日]中恐怖分子說的:


今天我代表歐洲人民發言,那些被剝奪了民族,本土、文化和領土權力的人….總有一天,他們會像我一樣拿起武器反抗。

聽起來荒謬,其實有道理可尋。當群體中的不滿情緒飽和,只要有一個人出來煽動,悲劇的發生只在頃刻之間。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拉貝日記]劇照,南京大屠殺本就源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嫉妒和心底的不平衡,屠殺是他們宣示力量的手段

《烏合之眾》中就這一點有過解釋:


當個體構成群體後,會變得極端幼稚和不理智。他們易受慫恿、輕信、易變,把良好或惡劣的感情加以誇大….會自動進入一種無意識狀態,某一個個體的衝動最終會導致群體的不理智。

幾乎歷史上所有暴力、屠殺、戰爭都由此引發。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法國大革命中,攻下巴士底監獄後,衝動的人們進行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屠殺,是一次典型的群體無理智行為,人們甚至不知道是誰下的屠殺命令

然而,不幸的是,法不責眾。

群體犯罪往往很難受到應有的懲罰。就像[東京審判]、[紐倫堡審判]中,定幾個人的罪尚且如此困難,更別說定整個國家的罪。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東京審判]劇照,中國談判團克服了多放困難,才讓戰犯伏法。豆瓣評分7.3,IMDB評分6.6

梁簌溟曾出過一本書,叫做《這個世界會好嗎》,據說這句話是梁簌溟的父親在投水前幾天問的。

1918年11月7日,中國戰亂伊始。

梁濟問兒子:「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簌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父嘆氣「能好就好啊」說罷就離開了家。三天後,他留下一篇《敬告世人書》,投凈業湖自盡。

對於世界的前景,梁簌溟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作為一個儒學大家,他向我們闡釋了一個可能達到世界和平的終極方式,即:

「廓然大公,物來順受」。

意思是叫人好好看待生活,敞開胸懷。不管旁人如何刁難煽動,都忠於自己的內心,用理智避免被外界的不理智左右。

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斷絕戰爭和屠殺的可能。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南京大屠殺30萬死難者姓名牆

在以往的大屠殺愛國教育中,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做「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據說出自電影[拉貝日記]。

這種說法完!全!沒!有!依!據!

拉貝的墓碑上清清楚楚的用德語寫著「不能忘記」、「無法彌補」沒有任何有關「寬恕」的字眼。而且,在西方的反戰教育中,談論寬恕是一大禁忌。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國際友好形勢下,一種溫和的說法。但是,死的不是我們,我們有什麼資格替遇難的人講寬恕?!

事關生死,沒有轉圜的餘地。錯了就是錯了,可以認錯,可以彌補,但永遠也別妄想用一句」寬恕「輕描淡寫的把一切抹去。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電影[拉貝日記]劇照,奮力拯救中國平民的德國人拉貝,豆瓣評分7.2,IMDB評分7.2,爛番茄新鮮度76%

二戰之後,作為戰勝國,中國崛起的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國際地位也穩步提高。

裁減軍隊、國際維和、海外撤僑、友好支援。

中國努力的盡著一個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責任。也在這個紛亂的世界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我們實在幸運,生於這樣一個平和安樂的年代。同時,我們也應該銘記那些付出生命,為我們換來和平的同胞。

沒有他們苦難和鮮血,就沒有今天的平安喜樂。

為所有在戰爭中逝去的人,默哀。


你得知道,這個世界從不太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拔叔」現身,你敢不敢來!
這部堪比《肖申克》的經典終於翻拍了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