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漱溟回憶與毛澤東的爭論:我不應傷害他的感情

梁漱溟回憶與毛澤東的爭論:我不應傷害他的感情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九十四歲的梁漱溟在追憶當年那場論爭時檢點自己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理解的,沒有什麼。他們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這兒的「他們」顯然包括周恩來。

梁漱溟晚年回憶一生說:「我曾哭過兩次,一次在曹州,系由學生不聽話所致;另一次是陳銘樞出賣了李濟深,使李被蔣介石軟禁湯山溫泉一段時間,我覺得太不應該,曾大哭一場。」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一部字典」的往事。

「文革」中,紅衛兵抄家。「一聲令下,把我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在清朝三代為官購置的書籍和字畫,統統堆到院里付之一炬。」「紅衛兵自搬自燒,還圍著火堆呼口號,我都沒有吭聲。我甚至想到,如真的是這一場不可理解的『革命』需要,把這些古董玩意燒掉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當紅衛兵們抱出兩本大部頭書《辭源》和《辭海》時,我出來勸阻了。」求情當然沒有用,「我站在一旁,心中十分難過」,因為那書是跟隨梁漱溟多年的席潮傑的遺孀徐昌玉,為表惜別之情將席生前用的辭書送給他做紀念的,在梁漱溟的心中有特殊的價值。

梁漱溟的友人,政壇首當要提的是毛澤東。

「我和毛澤東本是老朋友,相互間比較熟悉,見面時無話不談,有時發生抬杠,他批評我不對,我要他有雅量,不要拒諫飾非……」

梁漱溟那場「要雅量」釀成「廷爭面折」的悲哀往事,世人皆知,毋須複述。梁說他與毛是老朋友,倒真非攀龍附鳳。梁漱溟的堂兄梁煥奎生於湖南湘潭,早年供職於湖南省學務處,與毛的岳父楊懷中交情不淺。梁煥奎曾保薦楊懷中留日,又同渡日本。而梁漱溟的另一族兄梁煥均又是楊懷中的學生。1918年後,梁煥奎就住在北京梁漱溟的家中。時楊懷中到北大任教,與梁煥奎過從較密,絕非泛泛之交。1918年毛澤東到北京住在楊懷中家裡。1917年梁漱溟已擁北大教席,與楊懷中是同事、忘年交。梁漱溟常叩訪楊懷中討教哲學問題,寓寄楊家的毛澤東常為其開門,點頭相識,卻不互通姓名。毛澤東後由楊推薦在北大圖書館當月薪八塊大洋的管理員。後來,毛澤東在湖南發起的「驅張(敬堯)運動」曾得到梁氏兄弟的支持。不久楊懷中病故,家境窘迫,友人解囊相助,梁漱溟便是其中一員。而承辦楊懷中喪事的就是毛澤東……再以後,梁漱溟1938年訪問延安,半個月中毛澤東與他長談八次,有兩次竟通宵達旦,所以毛澤東後來公開宣稱,「我同梁漱溟比較熟」。

毛、梁同庚。梁長毛兩個月。即令在「廷爭面折」之後,梁漱溟始終把毛澤東當作朋友。1972年12月26日毛澤東生日,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國———理性之國》手抄書稿送到中南海作為賀毛澤東生日壽禮。

九十四歲的梁漱溟在追憶當年那場論爭時檢點自己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理解的,沒有什麼。他們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這兒的「他們」顯然包括周恩來。

至於周恩來,梁漱溟「不計前嫌」,不介意當年說他想「升官發財」、「一貫反動」什麼的。他認為周的「人品很高」,自己「不會因為發生一件事情而改變對周的認識」。一直認為周「是天生的第二把手」,並設身處地地想,周在那個會上只能與毛保持一致。

身後事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享年九十有五。在近百年人生舞台上,他飾過主角,演過配角,跑過龍套。輝煌也罷,暗淡也罷,與世人一樣,都是歷史中匆匆過客。所幸者他以長壽之資,在朋輩友人中最後一個把笑聲留給觀眾。他彌留之際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對於死,他早參悟已透。他認為佛家對生命的態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他於1988年4月底因病入院,兒孫晝夜輪流陪床伺候左右。5月他還接受一台灣記者的採訪,只說:「注意中國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此可視為他的遺言。5月11日他把長子培寬呼之床側,示意有話要說。培寬備好紙筆。他說:「人的壽命有限度。大夫說醫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經完了,壽數就這樣了。有時候吃點葯,吃點合口味的東西,就可以了,不必延長壽命。」培寬問他還有什麼要交代的,他只坦然地說:「火化。」

梁去世後,例行的追悼會是要開的。中央統戰部為梁漱溟起草一份《生平》。關於1953年一事第一稿中寫道:「受到不實事求是的批判。」家屬認可。可在修改稿中莫名其妙地被改為:「受到批評。」「第二稿和第一稿的區別在於,第一稿隱含梁漱溟不曾反對過渡時期總路線之意和因此而受到不恰的批評之意。但後來這兩點意見被去掉,即恢復當年的提法。」本來統戰部以儘快送印刷廠列印為由不讓家屬看修改稿。經家屬再三要求,才讓過目。家屬在電話中向擬稿人表示反對:「如不改為第一稿中的表述,家屬將不出席次日(7月7日)的遺體告別式。」統戰部不得已,約請梁氏兄弟去面談。梁氏兄弟表示,文字如何表述,以事實為準。當年明明是「批判」,《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白紙黑字寫的是《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現在為何將「批判」改為「批評」,令人費解。對方無言以對,只反覆重複勸其「希望以大局為重」、「明日家屬務必出席遺體告別式」一類的話。家屬據理以爭,不肯讓步。家屬不在乎評價如何,只要合乎事實就行。梁漱溟生前概不接受說他反對總路線,子女們就不能替他接受。商談從大會議室改到小會議室,由中午拖到開晚飯。相持不下。統戰部請來民建的孫起孟先生、民盟的葉篤義先生從中轉圜。兩位先生感到此事棘手,覺得家屬持之有理。一說:「原來第一稿不是挺好嗎?」一用「曉以大義」勸說。又陷入僵局。

雙方的心理底線是:乾脆將這一段不寫入「生平」。但雙方誰也不肯先表態。最後由孫起孟提出。家屬也通情,即作附和。統戰部的同志不敢表態,說待請示。雲暫且休會,吃飯,準備晚飯後再談。出門時適遇統戰部部長閻明復同志外出歸來。閻明復聽完雙方意見後表態:梁漱溟先生生平的稿子,本來不是統戰部所能寫的,他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又說:「那就不寫這一段吧。」因此,1988年7月8日,新華社播發,刊在《人民日報》的「生平」中留下了1953年那段「空白」,文章的標題是《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今天的史學為什麼不感人?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卻在印度沒落徹底敗給了印度教?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