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俗話說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張藝謀早期的電影《有話好好說》里,有一段對白:

姜文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李保田追問:這句話誰說的?

姜文回答:俗話說。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句話也是:俗話說。據說是清末民初流行開來的,應該已經不可考了。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天藍釉墩式碗

北宋

高5.9cm,口徑10.7cm,足徑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處內收,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圈足底部無釉,以備使用墊餅墊燒。釉層乳濁,恰似蔚藍天空之色,故曰「天藍」釉。口沿處一周略呈淡黃色,為還原氣氛燒成所致。

此碗器形古樸穩重,給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宋瓷鑒賞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汝窯在拍賣場上賣的最貴,但民間卻說: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宋五大名窯,江湖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鈞瓷。

鈞瓷得名於產地,故又稱為:鈞州瓷。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北宋

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深腹,圈足,盆壁里、外分別凸起、凹進六條直線紋。內外滿釉,釉色為窯變的玫瑰紫色,邊、線呈醬色。底有五個滲水圓孔,外底刻劃數字「七」 。

此花盆為河南禹州官鈞產品,為宮廷陳設用瓷。北宋官鈞窯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則利用鐵、銅的不同特點,以高溫還原焰燒出銅紅窯變或純天青、月白等多種色釉,改變了以往單色釉佔主導地位的局面。此花盆瑰麗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顯精美、華貴。

據《宋史紀事本末》卷五十載,宋徽宗崇寧「四年十一月,以朱勔領蘇杭應奉局及花石綱於蘇州……」「嘉花名木,類聚區別」。這些花木,有的是作為盆景陳列的。而當時的鈞窯自然要為宮廷燒造製作盆景所用的器皿,於是便有大量鈞窯花盆及花盆托出現。此件花盆應就是其中之一。

與汝、官、哥窯瓷器單一色彩所不同的是,鈞瓷的色彩十分豐富。鈞瓷最突出的成就在於它採用了銅的氧化物銅紅釉,改變了以往單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世界瓷器工藝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們今天看到的瓷器上的各種顏色,大多是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在高溫燒制時表現出的顏色,也有例外,法國名瓷塞夫勒的金色是由24K純金繪製。

鈞瓷在出窯時,驟然冷卻,溫度不均而發生了窯變,因此表現出了不同的顏色,而絕非用了不同的顏料。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天藍釉碗

北宋-金

高8.2cm,口徑19cm,足徑5.7cm

碗斂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均施天藍色釉,足底無釉。

鈞窯地處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對峙時期這裡屬於金代統治範圍。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處理等方面與典型的宋代鈞窯有一定差異,或為金代鈞窯製品。

鈞瓷的顏色五彩繽紛,既古樸典雅,又艷麗絕倫,有的瓷器釉色紅里透紫,有的紫里藏青,也有的青中寓白,或者白里泛紅的。

古人用「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和「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私縷,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的微妙。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宋

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里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托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

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棱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鈞瓷的顏色是在出窯時窯變產生的,它的顏色很難控制,因此上品鈞瓷非常罕見。

清代的雍正皇帝是個瓷器迷,他特令大臣年希堯在大內仿製鈞瓷,年希堯經過多次實驗仿製成功後,拿給雍正皇帝去看,雍正看後頗不滿意,說:鈞瓷釉厚重,你們這個釉薄(暗指質量不行),讓他重新仿製。年希堯又花了很多功夫,直到雍正11年,終於仿製成高質量的鈞瓷仿品。這是後話了。

鈞窯瓷器的胎質相比汝窯瓷器,厚重堅實但不乏細膩,扣之有聲,清脆而圓潤。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仿鈞窯變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雍正

高9.6cm,口徑25.5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葵花式,折沿,弧腹,內底坦平,底下承以三足,足內澀胎無釉。通體施窯變釉,外壁近足處積釉明顯。釉面紅藍相間,流淌交融。

窯變釉是清雍正時期仿鈞窯瓷器時所繁衍出來的一個新品種,採用兩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燒成。所施釉料中除銅外,還含有鐵、錳、鈷、鈦等微量著色金屬元素。在燒成過程中,這些金屬的氧化物呈色後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紅的稱「火焰紅」、偏藍的稱「火焰青」。

清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對鈞瓷做了一個總結,他的總結非常文學化,但是非常準確。他說:"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鈞之紫瀰漫全體。"

宋代鈞瓷的色澤是瀰漫狀的,顏色的邊緣完全看不清,而且往往是一個整體。比如一個花盆,就是一個統一色,全是玫瑰紫的。

到了金元以後,鈞瓷上開始有明顯的色斑存在,每個色斑可以聚成一個物形,就聚成了一個物形。許之衡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也概括了宋鈞到元鈞的一個變化過程。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雙系罐

金-元

高10.2cm,口徑13cm,足徑6cm

罐敞口,短頸,鼓腹,寬圈足。肩部對稱置圓系。里、外施天藍色釉,釉面有開片。口沿、足邊及系的側面釉薄處呈醬色。外壁飾月牙形的紫紅色斑塊,似一彎新月掛在天邊,別緻新穎。

鈞窯造假歷程

鈞窯瓷器的生產製作,自元末以後漸次衰敗。

明代萬曆年間,鈞瓷的「鈞」字因犯了神宗的名諱,窯場被官府封閉,此後鈞瓷生產一蹶不振,陷於瀕臨絕境的地步,尤其是鈞瓷燒制過程中自然窯變的奧秘更是技藝失傳,無人知曉。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玫瑰紫釉仰鍾式花盆

元-明初

高17cm,口徑23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藍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邊釉薄處呈醬色。外底塗刷醬色釉,有五個滲水圓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六」,但足內刻字線條較粗而深,應為原刻;底部刻字線條較細、較淺,可能為清宮後刻。

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鐘,深沉而古樸。此件花盆為河南禹縣官鈞窯產品。鈞窯燒造的花盆式樣較多,見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鍾式、長方形等,均為宮廷陳設用器,製作工藝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穩、樸實,天藍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輝映,典雅絢麗。

直到清光緒五年(1880年),鈞瓷的燒制才開始有了初步成果,據傳:盧氏兄弟燒制出了色彩單調的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宋鈞「雨過天晴」器,此後又在「天晴」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抹紅、飛紅等新工藝。

民間傳聞:盧氏仿宋代鈞瓷是近代最早、也是較為成功的仿作,其精品之作雖已達到了真假難分的程度,但還是有較為明顯的破綻,除缺少「蚯蚓走泥紋」外,窯變紅斑發暗,而且內外各半,自成片段,不及宋鈞自然。

1907年,盧氏第二代藝人成為優秀的鈞瓷工匠,燒制的鈞瓷精品與宋鈞相比,幾能亂真。

其實,鈞窯瓷器仿製品的大量出現,應該是近十幾年來的事,由於鈞窯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紋裝飾,故其作偽者主要是偽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這句話誰說的?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梅瓶

通高39.3cm,口徑3.8cm,足徑7.2cm

瓶小口,圓唇,短頸,肩以下漸斂,圈足。蓋為覆杯形,蓋沿及蓋內壁下半部無釉。灰白色胎。通體施天藍釉,釉層棕眼較多,釉垂流現象明顯。蓋及瓶腹均塗抹紫紅色斑。足根及底部無釉,蓋、瓶無釉處均為醬褐色。

此件梅瓶在天藍色地釉上施紫紅色斑塊,猶如片片彩霞,爽心悅目。這種裝飾完全出自工匠施釉時的隨意塗灑,燒成後卻呈現出詩意的畫面。

作為酒具的梅瓶在流傳過程中多數瓶蓋已失,且鈞窯瓷器中梅瓶也較為少見,因此這件帶蓋的鈞窯梅瓶流傳至今殊為難得。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得佳趣-宮廷及重要古董珍品專場(三)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彩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玉在國外無任何價值,它卻能全世界流通
蓬萊何處尋,仙山在畫中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