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鄧曉芒:澄清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

鄧曉芒:澄清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在南京師範大學悲鴻講壇作的第三場講座,深入討論了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

原文 :《澄清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

作者 |本報特約記者 姜晶花

圖片 |網路

目前學術界對康德美學的理解僅在審美判斷力層面,鄧曉芒先生認為這過於表層,且忽視了目的論及其意義。因此,有必要澄清《判斷力批判》中的第一部分審美判斷力批判的地位,以更好把握康德美學在其哲學中的位置和作用。這種澄清從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兩部分的關係,以及與批判哲學及整個哲學形而上學的關係展開。

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的關係

學術界多數人將《判斷力批判》歸於美學著作,而忽視有關目的論判斷力部分的內容,並認為鑒賞力和目的論毫不相干。這在鄧先生看來是沒有澄清康德第三批判的內在邏輯關係的誤解。康德在給友人賴因霍爾德的信中表明,鑒賞力批判本身就屬於目的論。康德試圖在判斷力批判中尋找目的論的先天原則,他從來沒有把目的論排除在審美判斷力之外,不僅如此,他還把審美判斷力描述為自然的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本身屬於唯一具有先天原則的合目的性。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則是審美判斷力的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推廣和附會到自然的客觀質料上去的結果。

康德將合目的性分為四種: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審美)、主觀質料的合目的性(實用)、客觀形式的合目的性(幾何學)、客觀質料的合目的性(自然有機體),這裡主要討論主觀形式的合目的性(審美)和客觀質料的合目的性(有機體)的關係。由此可見,審美判斷力批判談的就是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與目的論當然有關,但目的論範圍更廣,而唯有審美判斷力是為目的論的運用奠定先天原則的,屬於最本質原則。所以說,審美判斷力為目的論確定了判斷力的先天根據,從中引出了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審美判斷力批判的先天原則就是想像力與知性或理性的自由協調活動,在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中則是知性和理性的協調活動。

由此可見,整個判斷力批判都是談目的論,但第二部分才是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它是指運用目的概念針對自然對象作判斷,而審美判斷力批判則只是對目的論中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則進行批判,主要是尋找目的論的先天原則在哪。康德所證明的是,目的論只有在它的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或者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審美判斷力)方面才有其先天原則,這就是主觀普遍可傳達的情感原則,即審美共通感的原則

在第三批判中,康德將審美判斷力看作是「規定性判斷力」的顛倒,即一種「反思性判斷力」,就是從現有的經驗材料不藉助客觀概念去反思其中的普遍性。這個普遍性不在經驗對象中,而是在主體中,是從對象上「反思」到自己的主體。康德認為,反思性的判斷力具有先天性原則,即主觀性情感有一種先天的普遍性,也就是情感的共通性。然而,這種反思性判斷力雖然有先天原則,但並不是客觀知識,它只有主觀的先天性,而沒有客觀的先天性。但當我們用它來考察某些自然物時,它會形成一些貌似客觀的「知識」,這就是自然目的論。

在這裡,反思性的判斷力是將一切偶然的規律都統一於可無限趨近、不可能達到的終極目的,因此,這不是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的關係,而是審美判斷力與目的論判斷力的關係。人們對這兩部分的關係長期困惑的原因就在於此。鄧先生例舉李澤厚先生有關兩方面關係的論述,李先生將自然美作為兩部分的銜接點,比起蘇聯美學界,這是一個很大推進。然而,這個銜接點李澤厚先生並沒有找准。在鄧先生看來,自然美只是一種效果、一種美感,真正的銜接點應在藝術活動和有機體的關係中去尋找。

有機體本身有內在目的性原則,即每部分都以整體為目的,同時又互為目的。因此,關鍵是要從有機體內在目的性中尋找與審美判斷力的銜接點,這個銜接點,康德認為是藝術美。康德從一般藝術中從低到高分出四個層次,第一,凡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為的活動都是藝術活動;第二,與理論活動不同的實踐活動,即日常的熟練技術;第三,與一般熟練技巧不同的一種自由藝術,僅僅為了滿足興趣或體現一種能耐與自由,即手工藝;第四,美的藝術,僅僅以表現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則的純粹藝術,這是最高的藝術。康德認為,藝術必須像似自然才是美的,而自然界必須像似藝術品也才是美的,這裡包含著審美判斷力向自然目的論的過渡。由此,自然目的論與藝術美才有了一種相互關係,是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的,這其中就包含了銜接點。我們平時說一個作品天然成趣、自然渾成,一處自然景觀鬼斧神工,就表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這種關係。

依據這樣的關係就可以把某種客觀自然物看成有意圖的、有技巧的產品,即在有機體中暗示著某種巧妙的安排。但區別在於,藝術品各部分不論其如何巧妙關聯,卻並不是自行組織、自己繁殖、自身修復的,而是由外部的意圖(藝術家)拼接而成的。康德對有機體的構成原則有兩個要求,第一要求是要各部分都以整體為目的並且互為目的;第二要求是有機體的各個部分必須相互作為有組織的、自組織的而客觀上結合為一個整體。

藝術品雖然是外部理性的產物,是藝術家外在安排的,但卻必須被看作沒有藝術家而自然發生的,這就啟發了第一個要求,間接也引發了第二個要求,即通過藝術品的外在合目的性而啟發了自然物的內在合目的性。有機體的目的是自然界本身,但在康德看來這仍然是反思性的判斷力,而不是科學知識。由有機體的內在目的性原理擴展開來,整個自然界都可看作一個巨大的有機體,一切安排都是合乎目的的。康德認為,整個宇宙包括人類社會都是內在目的性的存在,而且只有人類的道德才是宇宙的終極目的,才有資格將自然統一成為目的系統。

總之,審美判斷力與康德目的論判斷力是目的論的兩個不同層次。審美判斷力為目的論在人的情感能力中找到其唯一可能的主觀先天原則,即情感傳達原則;目的論判斷力則立足於藝術所體現的情感傳達原則,對自然界客觀事物進行反思性判斷力的批判,從而澄清了目的論判斷力的條件(先天原則)、範圍(擴大到大自然)、性質(從藝術、美擴大到有機體,自然目的論體系)和作用(使人的道德成為宇宙的終極目的,引出對上帝存在的道德證明)。可見,在這種關係中,審美判斷力處於更深的層次,是一種基本原則的確立;而目的論判斷力則更廣泛、更全面展示了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通過目的論所形成的一種過渡關係,從認識過渡到道德,最後在自然界的崇高的美中走向宗教。

審美判斷力與批判哲學及形而上學的關係

審美判斷力只能有基地,但無領地。第三批判與之前兩大批判是過渡關係。這是基於從理論到實踐、從認識到道德必須要建立在審美判斷力批判這座橋樑上,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構成一個體系,分別對應認識能力、慾望能力和情感能力。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沒有提及第三批判,但卻隱藏著某種跡象,預示著後來的第三批判。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最後部分提到了目的論,即建築術。因此,康德認為,在判斷力上他完成了三大批判,第三批判並沒形成形而上學體系,但卻使兩大批判的結合更為牢固,審美判斷力是「一切哲學的入門」。雖然康德之前有兩大批判,但是還不足以追溯到最終的源頭,第三批判才是更深入到一切哲學的源頭,即判斷力的源頭。而這就是人具有的普遍性的情感的理由,情感的傳達是認識和道德的源頭。

首先,情感能力是一切理論哲學的入門。情感在認識活動中無獨立位置,但是我們兩個或多個知識的經驗性自然規律,在一個將兩者包括起來的原則之下達到了一致性,這就是引起愉快的根據,常常是引起驚奇的根據。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已經有了人的情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屬於自然的合目的性中已經包含了屬於審美的合目的性,這就是「科學美」和對自然規律的驚奇感。知識的普遍可傳達性也要以審美的可傳達性作為前提,而審美普遍傳達性是基於共通感,康德認為我們可以將共通感作為知識可傳達性的必要條件。

其次,審美判斷力也是實踐哲學的入門。康德認為,實踐哲學的最高點是先天立法的自由以及其獨特的原因性,這種原因性應當有效果,按照自由概念而來的效果就是終極目的,它是應當實存的。人們為此就預設它在自然界中可能性的條件,那就是作為自然界一份子的人使得自由能夠實現它的應當,而預設這條件的就是判斷力。判斷力首先預設人的概念,通過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提供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的中介,從自然到自由,自由要實現為自然,而自然又培育出人的主體。因此,自由的主體的判斷力是一個中介性概念,把自由和自然結合起來,這個概念使得從純粹理論理性向純粹實踐的理性過渡,使得我們從自然規律向終極目的道德過渡成為可能。因此,審美判斷力的連接作用促進了內心對道德的感受性。

在康德看來,作為一種實踐的目的行為,道德律應當考慮其效果,在應當的終極目的中道德律始終著眼於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責任。而道德實踐也是一種目的行為,本身具有目的論的維度,其先天原則在審美判斷力批判中起作用,當審美判斷力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則被推廣到自然目的系統,且從自然目的論進向道德目的論,從自然神學進向道德神學,這時道德在整個自然目的性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被真正確立起來了。因此,審美判斷力有超越其他兩個維度的更高的自由度。

總之,無論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的關係,還是它與批判哲學和形而上學體系的關係,在康德那裡都是著眼於人的各種心靈能力的關係,即人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康德的認識論中,人的主動的立法能力,只是在有關客觀自然知識中起了自發先天的作用,這是《純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在審美判斷力中,人性和人道本身成為各方面所關注的核心,這是直接通往實踐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而在審美判斷力批判最後方法論中,反過來又把有關人性的知識和對道德的情感看作是對藝術鑒賞的入門,在這個意義上,席勒發揮出「審美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的人道主義原理。在這種結構中把握審美,才能把美學不僅作為藝術鑒賞的趣味和技巧,更是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6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以「我」為主,從東亞周邊的視角重新認識中國
外刊 | 美國還有中產階級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