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今天發了一個關於漢印的動態,是結論一個:「無漢印不大師!」希望學篆刻的朋友真的沉下心去,把漢印扎紮實實地臨下去,因為有些朋友說,漢印作業做了幾十方,臨漢印一段時間了,覺得毫無進步,準備放棄了。動態這句話太短,意思沒有說盡,再寫文章說充分些。

一、漢印是名家成功的重要原因

先來舉例子,鄧石如的再傳弟子吳讓之,臨漢印十年,漢印功底紮實,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仿漢十年。……」(《吳讓之印存.自敘》;吳讓之最終成為「以書入印」的皖派大師,漢印是基礎。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吳讓之基於漢印風格而成自家印風)

再說晚清大師吳昌碩,我們現在看他的印作,基本氣息是基於石鼓文的,其實他也有閉門臨漢印的學習經歷,他在《缶廬印存.自記》里自己總結說:「近數十年來,於家退樓老人(吳雲)許見所藏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一奏刀,若與神會,自謂進於道矣。」甚至後來又對友人說:「沒有平齋,就沒有我吳昌碩」,這是吳昌碩十數年間在吳雲(字平齋)家裡臨習漢印之後的肺腑之言。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吳昌碩基於漢印的自家印風)

還有還有,趙之謙「閱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異,蓋一聚一散,……」他從漢印里學到了「一聚一散」的章法思想;黃牧甫從漢印里學到了「平易正直」的氣息;趙叔儒學到了漢印的「醇厚典雅」;趙叔儒的弟子陳巨來更是把漢印學到了勻凈精雅……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陳巨來臨趙之謙的仿漢作品)

二、漢印學習起來並不容易

清代大詩人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里說:「人閑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這是說寫詩的藝術方法論,這話對於篆刻也一樣適用。臨摹秦漢印章,用力越深,越勤奮,打下的基礎也就越紮實,才有未來走出創新之路的可能。但學漢印並不是幾天、幾十天就可以完成的學習過程。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袁枚和他的《隨園詩話》)

臨漢印,其實質就是:1、學習漢印的字法、篆法;2、學習漢印的章法思想;3、學習漢印的雅正印式的基本特徵和精神內涵。每一項都值得我們下功夫鑽研,比如字法方面平方正直的繆篆字形特徵,一冊《繆篆分韻》就值得我們去記憶裡面幾千個字的寫法,在後期的創作中,心中存有概念,實際應用中靈活變化的方法,就需要從漢印的樣本里討;比如從漢印章法方面的虛實、疏密、統一、平衡、挪讓、離合、增減、重複、呼應等章法處理手段去解決我們在實際創作中的問題,這些處理手段,久經揣摸,可以補益我們後期的篆刻創作,趙叔孺、陳巨來這些大師、名家,一方漢印就可以領略大的章法原理,對於我們,怕是需要長期的實踐才能完成。這些章法原則是經過古人匠人長期實踐檢驗的,是經過上千年審美檢驗認可的。氣息的領悟,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很多人他們的印作中實踐中成為大師、名家,但他們成功的基礎大多仍是漢印,他們分別在漢印里汲取了對他們有大量幫助的原理和思想,比如:

浙派大師丁敬在他的「王德溥印」的邊款里說:「秦印奇古,漢印爾雅,後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韻閑而不可捉摸也。」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丁敬和他的王德溥印及邊款)

既然神流韻閑不可捉摸,要真正掌握這些,辦法只有一個,長期接觸,細心揣摩,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長期堅持臨摹,以實踐來捕捉這種「不可捉摸」。由此來說,長期大量的臨摹學習是必須的。

再比如趙之謙的那方著名「何傳洙印」的邊款里說:「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學渾厚則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處,應手輒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無奇,而殊不易。」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趙之謙和他的「何傳洙印」)

是的,就算是趙之謙這樣的大師級人物,他在學漢印的「渾厚」氣質時,也覺得「殊不易」,石質硬而脆,鋼刀硬而銳利,用它們表達渾厚,的確是一個不易達成的任務。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加大練習量。

其他還有,比如吳昌碩在他的「吳俊之印」(印面見上面的圖)的邊款里說:「漢印之最精者神雋味永,渾穆之趣有不可思議者,非工辦深邃未易模擬也」,這裡說的,也是一個下了狠心讓自己掌握漢印味道的長期練習過程。

是的,總結一下,名家大師們對漢印的氣息的領悟,也是經過長期實踐鍛煉才達成的,這是一個不可跳過的必經階段。

三、學漢印打基礎是突破創新的必由之路

你看,上面說的,丁敬所創的浙派,是「有特徵的漢印」風格,他們的印風是以理解漢印為前提,然後「印從刀出」的,是所謂的「寸鐵三千年,秦漢兼元明」(魏錫曾語),以漢印為基礎,以朱簡的碎切刀法為創新手段,匯總創新出的嶄新印風。簡言之,沒有漢印,就沒有浙派;

同理,皖派印風為什麼在吳讓之手裡達成完滿,其原因正是吳讓之有長達十年以上的漢印功底,而鄧石如所留下的就是「印從書出」這個創作思路,甚至我們看,皖派印風在鄧石如手裡並沒有完滿,他的「印從書出」朱白文尚未統一,這個問題在吳讓之手裡才真正解決掉。簡言之,沒有漢印,就沒有皖派。

篆刻入門:為什麼要扎紮實實地臨習漢印?

(漢印實物)

近代篆刻史,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浙皖兩大派,而浙皖兩派的根,都在漢印這裡。不管是浙派的以刀法為創新手段還是皖派的以書法為創新手段,他們入「漢印」之古,創「浙皖」兩派之新。我們總說「入古出新」,其實最實在的操作方法就是在漢印里扎紮實實地泡一段時光,只有這樣才能走上篆刻的正道,所以,千萬別嫌臨漢印單調枯燥,咬咬牙,繼續臨下去。

(【老李刻堂】之325,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詩閑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