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做家長真不容易

養個娃就像護送唐僧去取經

永遠不知道前方

有哪些妖魔鬼怪在等著你

前一陣

陪娃寫作業父母崩潰的段子

在朋友圈刷屏

深得家長們的共鳴

如今

又出現了一個令廣大父母頭疼的現象!!!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最近,有位媽媽跟小編吐槽:

自己的女兒已經上初中了

年紀輕輕、如花似玉

卻特別不注意整理房間和個人衛生

好好的屋子變成了亂七八糟的「舊物倉庫」

找件東西都變得十分困難......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卧室的書桌堆滿了東西

根本沒地兒看書學習

於是客廳的茶几也慘遭「毒手」

東西堆積成山沒地方下腳

最後熊孩子乾脆在自己的膝蓋上寫起了作業

老母親表示:

「我都想拍個照發朋友圈,看看她還好意思不。」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無獨有偶,近日一則新聞報道

兩年前,廣州花都一位先生

將自己名下的高檔小區房優惠租給了一位女學生

但沒想到,開門進去後直接崩潰:

「垃圾場都比我家好!」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房子的空氣中瀰漫著

令人窒息的惡臭

屋內客廳、走廊、房間

甚至床上都是垃圾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不會收拾又愛丟三落四

生活能力差成了新時代許多孩子的通病

這會對他們今後的成長造成哪些影響呢?

丟東西、忘帶東西、弄壞東西……

孩子因粗心大意而犯的小錯誤

令不少家長感到頭疼

反覆念叨孩子也聽不進去,自己都煩了

如何讓孩子們變得會「生活」呢?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心理解析

拖延和不做反應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防禦

武自存(北京存真心理中心創始人)

請父母們回憶下,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清早被催起床,出門前被催吃飯,回家被催寫作業,晚上被催睡覺的循環,這些場景都再熟悉不過吧。

孩子都是有心理容量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獨立自我意識和自尊心會越來越強。許多家長崩潰時會忍不住數落孩子:「瞧瞧你屋子,跟個垃圾場似的,你呆著就不難受么?」這不僅無法使其提高自理能力,還會讓孩子越來越抵觸和消極抵抗。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拖延和不做反應是一種心理防禦的方式,如果孩子經常體驗到被替代或可能被責備,就會產生抗拒情緒或被動狀態,通過這種被動來表達不滿。而心理容量不夠時,孩子就會表現出「愛咋咋地」的狀態。

父母首先不要再數落或者埋怨孩子,我們可以逆向思維一下:父母是否明白孩子想要什麼?從日常說教中,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了嗎?如果孩子期待父母有些改變,你覺得會是什麼?通過這些思考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孩子做事的風格和家庭之間的關係狀態。

孩子小時候,如果過度關注學習成績和才藝,忽視了其他能力的培養,孩子會形成學習和生活的長短腿。當前每一個持續存在的狀態,都是曾經某個行為被強化的結果。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希望父母們在慢下來思考的同時,也能允許孩子慢慢改變。

專家支招

幼兒和小學階段是自理能力最佳培養期

李文道(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

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好培養時期,是在幼兒時期和小學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成人在心理上是服從的,在情感上是依賴的,在經濟上是依從的,此時如果父母沒有引導孩子樹立起基本的生活習慣、自理習慣、有秩序的習慣,那麼到中學時期往往很難去彌補。而且會影響到孩子的成年時期,導致他們將生活搞得一塌糊塗。

父母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從這個角度長遠地替孩子規劃,不對孩子進行過度的包辦和替代。

父母要有意識地,耐心和細心地指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才會對孩子將來的人生有極大的幫助。等到青少年期,父母再想去培養和矯正事倍功半。

父母需和孩子一起學習整理

段鑫星(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不愛整理房間從心理學上講,是沒有擺脫對別人的依賴,期待別人替自己收拾,替自己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讓孩子在適齡學習責任。比如孩子上幼兒園時,就是讓孩子學習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玩自己收,這樣孩子慢慢知道玩具是需要收拾的,當下次找時,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建立的秩序,找到自己的玩具;孩子上小學後,比如忘記戴紅領巾,讓孩子接受責任與處罰,孩子便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青春期,孩子往往有一種叛逆傾向,你愛乾淨,她偏凌亂。父母改變策略:一是認知改變,看起來容易其實很難,孩子的心靈地圖上沒有整潔的秩序,重新構建比想像中的要困難得多;二是行為改變,讓孩子一點點改變,比如孩子收拾一點點時,給予及時的獎勵,不要批評與指責,讓孩子接受當下的自己,並且慢慢改變。

通常不愛整理房間的孩子背後要麼有一個極度乾淨整潔愛勞動的家長,要麼有一個同樣凌亂的家長。兩種極端的家長往往導致孩子的凌亂。前者是源於家長極度嚴謹導致孩子的逆反,後者是行為的學習與模仿。家長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整理、規劃這門新的功課。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德才兼備的少年

謝春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錯誤觀念干擾下,我們的教育逐漸遠離真實的生活情境,文化學習、道德培養和現實問題相背離,不少學生眼高手低,很會考試而不懂生活。

特別令人焦慮的是,當我們的孩子脫離家庭和學校情境而進入真實、有挑戰的兩難困境時,往往失去獨立而清晰的判斷力和選擇能力,手足無措,甚至誤入歧途。

如何讓孩子們變得會「生活」呢?答案就是,全社會共同努力,儘快把兒童青少年的文化學習、道德培養和真實生活貫通起來,寓教育於真實生活情境之中。

首先,政府部門要不斷叩問初心,從教育價值和政策層面引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正確走向,鼓勵教師和家長有時間、有條件、有意願帶領學生回歸真實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其次,確立養成教育的重要價值,還教育以真善美。基於真實生活情境的養成教育是永遠的教育主題,需要各級各類教育者的文化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深入思考養成教育的真義,明白正確做人就是最偉大的學習。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為規範和養成教育統籌起來,實現整體優化。

這種扎心的痛,只有看過熊孩子的房間才會懂!

作者:本報記者 王小艾 白光源 整理

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現教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