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醫學未解之謎-「空白」藥片的神奇之處

醫學未解之謎-「空白」藥片的神奇之處

醫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它作為一門科學的歲月則短得多,其科學研究的軌跡不超過150 年,遠比天文學、物理學等科學年輕。我們對人體奧秘及疾病規律的認識還很膚淺,遠遠沒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安慰劑可以改變病情的效應(安慰劑效應),就是諸多未解之謎中的一個有趣現象。

安慰劑(placebo),拉丁語的意思是「我舒服」(I shall please),是指一類不含有效藥物成分的「空白葯」,顧名思義,它並不產生藥理作用。

但安慰劑為什麼又會有效呢?這裡面可能體現了人體自身癒合的能力。

人不是機器。

當零部件磨損及損壞後,機器無法自我修復。

人體則不斷地啟動修復機制,癒合損傷的組織。

修復癒合過程,需要調動全身的「維修部隊」,而指揮及協調者則是機體的大腦。當患者被告知他吃的是種「特效藥」的時候,大腦內啡肽的分泌就會增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被激活,阻斷炎症、減輕焦慮、緩解疼痛、恢復內平衡。而這一「特效藥」其實只是安慰劑。

在醫生自信、令人信服的表述下,「空白葯」在病人身上產生了神奇的效應!

研究顯示,在嬰兒階段,其幼稚的神經系統即已啟動,所以嬰兒期盼著安撫,渴望著偎依,尋找著哺育,而這種尋找慰籍的習慣一直會延續到成年。當出現疾病時,醫生及親人的同情、撫摸是最好的安慰劑,可起到「粘合」作用。耐心、專註及同情地的傾聽,配合前傾的身姿以及關切的面部表情,可以加強安慰劑的效果。病人的傾訴是協調心理及身體的過程,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訴說。在美國,醫生給予病人的時間平均為11 分鐘。在我國,門診醫生接觸病人的時間平均為5 分鐘,而最理想的醫患互動時間應為30 分鐘。

在多個涉及疼痛、抑鬱、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試驗中,安慰劑的有效率達到25% ~ 50%,甚至在心衰及腫瘤的研究中,安慰劑也能產生顯著的療效。有研究顯示,當病人被告知服用的是特效新葯時,安慰劑(糖丸)可以調節TPH2 基因,降低杏仁核活動度,從而減少病人的焦慮程度。

當然,安慰劑也可能並發不良反應——安慰劑亦可導致負安慰作用成為「負安慰劑」(nocebo),加重病情。此刻,醫生的自信及關懷是決定安慰劑效果走向的關鍵。肢體的語言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真誠及自信。只顧低頭寫病歷,照本宣科朗讀知情同意和藥物不良反應,是將安慰劑轉變成負安慰劑的誘因。

人們對醫學的認識還很膚淺,很多現象值得關注及研究。我們必須重視安慰劑的神奇功效,僅給病人開藥是不夠的,還應賦予關切、展示自信,以提高常規治療手段所起到的療效,這就是安慰劑的秘密。醫患和諧,醫患互信,是安慰劑展示其功效的基本保證。

縱觀4000年,大量沒有確切療效的「祖傳秘方」利用安慰劑的秘密,以高價出售,賺取巨額利潤,這是不足為怪的。研究顯示,安慰劑的標價越高,療效越好,只是現在還無法預測哪些人群對安慰劑敏感。或許,江湖醫生為了賺錢而用更長的時間為病人解釋,病友和親屬間的口碑也誇大了安慰劑效果。當然也有向安慰劑中摻激素的犯罪行為。

當醫學界抱怨病人盲從於偏方的同時,也應該相信其背後安慰劑效果的存在。醫生的關懷,會讓處方更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新知 的精彩文章:

風濕科醫生的標配:中國類風濕關節炎圖譜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