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范蠡一個決策,至今還被稱讚,卻「毒害」了中國2500年!

范蠡一個決策,至今還被稱讚,卻「毒害」了中國2500年!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要找出完美之人,估計春秋范蠡能排在前五。

然而,范蠡有一個決策,儘管被後人稱讚至今,但卻毒害了中國2500餘年。就猶如多年之前,南京某老太跌到的案件一樣,給中國開了一個壞頭,負面影響直到今天都無法消除。這就是的勾踐成就霸業之後,范蠡以「兔死狗烹」為由,迅速歸隱江湖!

西元前473年,勾踐滅掉吳國,夫差自殺。西元前468年,越國成為春秋霸主之一,這一年范蠡辭職歸隱,離開越國,泛舟五湖。據說,范蠡是帶美女西施一起。對於范蠡歸隱山林的這一決定,被後世稱讚了2500餘年,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此事。

客觀的說,范蠡你走就走唄,但壞就壞在他給同事文種寫的一封信。《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記載,范蠡遂去,給文種寫了一封信:「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縱觀范蠡一生,這應該是范蠡最有名的一句話。大家想起范蠡,第一印象差不多就是這一句。那麼,這句充滿無窮智慧的話,究竟有什麼危害呢?

有了對比就凸顯智慧,范蠡走了,泛舟江湖,文種未走,命喪黃泉!所以,後世之人,就把「兔死狗烹」奉為圭臬,所謂功臣如果不能急流勇退,那麼就是取死之道,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韓信和張良,白起和王翦,就是一個個鮮活的對比。

貫穿中國歷史,在每一個朝代,大家幾乎都能看到「兔死狗烹」的悲劇,一次又一次的上演。這一切的源頭,就是范蠡!宋朝大學者林亦之評價:「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後世君臣猜忌百出, 無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

試想一下,如果古代中國的君臣,沒有所謂「兔死狗烹」猜疑,那麼聰明人士的智慧,能得到充分發揮,中國歷史又將如何?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范蠡儘管一生傳奇,但於中國卻有大害,開了一個惡劣的壞頭!

關於范蠡的「兔死狗烹」這一句話,還有兩點值得一提!

(1)文種之死,並非兔死狗烹,而是文種和勾踐的治國方針矛盾。勾踐和文種的矛盾,在於「休養生息」和「繼續稱霸」的矛盾上,從某種程度上說,文種之死無法避免。需要注意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家能看到幾個以「兔死狗烹」殺功臣的案例?

(2)由於歷代很多功臣身死,所以范蠡的這一句話,後世就成了至理名言了。其實,古代君王殺功臣,並非簡單的兔死狗烹,而是有很複雜的原因,真正過河拆橋的變態帝王,畢竟只是極少數。當然,「做的越少,錯的越少」,功成身退自然就更容易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中國第一歌唱家,距今已有2700年,卻留下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
中國一門學說,改變了日本千年,如今依然影響巨大,不是儒學!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