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我們對父母最大的恨意,是我們最終長成了他們期待的樣子

我們對父母最大的恨意,是我們最終長成了他們期待的樣子

【本文系超級卡司原創,作者:賈小晨,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大人也曾經年少過,為何會不解少年愁?」

在看完電影《狗十三》的放映廳里,許多人無奈又無力地搖了搖頭。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句話,「這一生,父母都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

說實話,一開始聽到這個說法時,我很不解,在我的認知里,哪怕自己窮盡一生都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個「道歉論」不孝又無情。

後來我才慢慢發現,自己骨子裡對父母也是有諸多情緒的,只是我習慣性地把這些自行消化成不懂事的無病呻吟,畢竟······

「父母都是為你好。」

翻開電影《狗十三》的影評,有些觸目驚心。評論里感恩父母的很少,大多數人都在追憶成長階段中父母曾給自己造成的傷痛,言語間有煩躁、有埋怨、甚至還有一絲隱隱的恨意。

父母含辛茹苦地將我們養大、用肩膀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空、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替我們負重前行,可我們回贈他們的只是一句憋了太久、積攢了太多情緒的「我恨你」,是不是太過薄情?

或許也不是······

《狗十三》里的13歲少女李玩,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從小被爺爺奶奶拉扯長大, 父親為了讓她接受同父異母的弟弟、緩和父女的關係,送給了她一條小狗。

李玩給這條小狗取名「愛因斯坦」,並和小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好景不長,爺爺有次上街買菜把小狗弄丟了。

李玩知道後發了瘋似的深夜出門挨家挨戶地找狗,可她的這種堅持卻被家人認為是不懂事、任性,因為在家人眼裡,那只是條狗,他們從沒站在李玩的角度想過那條狗對李玩究竟意味著什麼。

後來為了安撫李玩,家人買了條長得和愛因斯坦相似的狗,逼著李玩承認它就是走丟的愛因斯坦,試圖讓李玩順著他們給的台階下,把丟狗的事情翻篇。 可李玩拒絕了,她大吵大鬧,向家人發泄著自己的不滿,還因此連累爺爺摔傷了腿、奶奶迷了路。

最後失去了耐心的父親當著爺爺奶奶的面狠狠地打了李玩,邊打邊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是不是全家都欠了你。這家要是容不下你了,你就走。」

那時,被嚇壞的李玩已經顧不得自己的委屈和堅持了,她只有選擇低頭認錯,才能讓父親停手。

爸爸的飾演者果靖霖說起影片中的這一幕自覺殘忍,他不敢去看回放,甚至還曾建議導演刪了這段戲。

可看電影時大多數人都對這一段習以為常,誰在成長階段沒挨過父母打呢?中國父母一直信奉的教育理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總是習慣性用淫威去震懾我們、讓我們屈服,卻從沒嘗試過站在我們的角度、去傾聽我們內心真正的聲音。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工作已經夠忙了,如果我們還和他們唱反調,那就是在給他們添麻煩,而解決麻煩最快的方式通常就是對我們施以拳腳。

久而久之,我們對父母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生怕一不小心就惹得他們不開心。就像陳喬恩說的那樣:「直到現在,我聽到我媽上樓時的高跟鞋聲音還會本能地害怕,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們不知道父母何時何地會突然爆發情緒,只能學會在生活中看他們的臉色行事,小心翼翼地服從妥協,至少這樣不會挨打挨罵。

看過《奇葩說》的觀眾都誇讚辯手姜思達會察言觀色,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可姜思達卻說,「沒有人想敏感的,只是從小我就必須得學會這項技能,必須得知道現在大人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狗十三》里的李玩也是這樣,在被父親打了一頓後,她突然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接受了不是愛因斯坦的愛因斯坦,也接受了那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她學會了收起自己的情緒去換得大人的滿意和欣慰。

然後消了氣的父親把她抱起來,語重心長地說道:「你長大了,該懂事了,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長大後我們發現,曾經的自己就像一個橡皮泥,被父母強行捏造成他們期望的樣子,過程中我們所有的反抗與掙扎,都被淹沒在以愛為名義的汪洋中。就像影片中的李玩,明明喜歡物理天文,卻被父親強制性要求去報英語輔導班。

「我們都是為你好」,這是一句無法讓我們拒絕的愛的綁架,我們都在這場綁架里亦步亦趨。

央視主持人董卿,是人人望其項背的人生贏家,似乎她的字典里都是成功和美好。可那麼端莊自持的人,卻在節目里談及父親時淚如雨下,「爸爸從小就對我特別嚴厲,小時候最怕的事就是吃飯,因為這個時候,爸爸總是說我這不對、那不對,我經常是邊哭邊吃。」

父親不允許董卿照鏡子,他告訴董卿馬鈴薯再打扮也還是土豆,不如把時間省下來多讀書;父親也不讓董卿買新衣服,他認為女孩子不該把過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父親對董卿的苛責讓她越發沒有自信,她覺得「自己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還好,最後董卿長成了父親期待的樣子,但父親曾經那句「為你好」給她帶來的傷害卻始終無法痊癒,「當別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個飯,我還坐在沙發上,反思自己這一天的過錯。我是個內心很沒有安全感的人,總覺得我今天擁有的一切說不定明天就沒有了。」

父親的教育讓董卿擁有了鮮花和掌聲,卻同時讓她變得不安又壓抑, 她是央視名主持,可她卻很少真正的感到快樂。

央視曾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記錄了三個問題少年在心理輔導學校改造的經歷。當時有個孩子對著鏡頭說道,「我曾經是一個機器人,我的父母無論吩咐什麼我都會乖乖做。後來我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想被控制了,他們就把我送到這裡。」另一個孩子說,「其實應該在這裡接受改造的是我的父母。」

我時常在想,父母把我們生下來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快樂和有出息終究不能兼得,他們更希望我們是前者還是後者?

最可怕的答案是,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不完美人生的救命稻草,他們年輕時沒有實現的願望、沒有過上的生活,通通要強加給孩子去完成。

這就是所謂的「你是爸爸媽媽的唯一希望啊!」

易烊千璽的母親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提到,她學生時代就很羨慕班上的文娛委員,那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受到的榮光與關注是她青春的夢想和遺憾,可她卻因貧窮不得不輟學去車間打工,所以她發誓一定要讓兒子有個不平庸的人生。

「要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母親從小就把這句話灌輸給易烊千璽,這句話也就此刻在了易烊千璽的腦子裡,直到現在接受採訪時他還會不自覺提及。

為了這個目標,易烊千璽的母親從兒子五歲起就給他報各種特長班,帶他去各地表演,易烊千璽每天都過著高度緊張的生活,找不到童年的樂趣,他那時唯一感到放鬆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待在房間里鎖好門、拉緊窗帘發獃出神,這也造就了他如今沉默寡言不合群的性格。

易烊千璽在第一季《親愛的客棧》做義工時,老闆王珂談及他幾度哽咽,「我覺得他沒有一般孩子那麼快樂,我很希望看到他笑,我挺難受的其實,剛才看他走,我想上去抱抱他……」

易烊千璽長成了母親期待的樣子,卻沒長成自己期待的樣子,他曾給母親寫過一封家書,其中有句話深深刺痛了我,「楠楠(易烊千璽弟弟)在一個美好的環境里成長,我走過的路他就不用走了。」

原來,在他內心深處,他把做明星當成了一種自我犧牲。如今他已經滿足了母親的要求,那麼弟弟就不要再步他後塵了,這個18歲的少年多讓人心疼啊!

而那個被世人評價神經兮兮的鄭爽,又何嘗不是父母期待下扭曲的產物。

鄭爽的母親曾在鏡頭前驕傲地說道,因為自己年輕時想做明星沒有實現,所以她就讓鄭爽代替她去實現夢想。

為了那個遙不可及的明星夢,她讓鄭爽4歲登台演出、5歲學舞蹈和鋼琴、小學連連跳級、12歲一個人去成都學藝······爽媽自豪地說道,她對鄭爽一貫奉行的都是軍事化教育,鋼琴彈錯就打手指,小爽考了91分還要因為沒考滿分大罵她······如今鄭爽成了大明星,爽媽覺得這與自己的成功教育有很大關係。

可真的是這樣么?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從瀋陽到成都學藝,她要承受的是所有的不安、無助以及別人對她的異地歧視。一個人在外地沒有人給予她情緒上的支撐,久而久之她養成了自說自話的孤僻性格,出問題了自己扛、受委屈了就躲起來哭、想說話時她就寫日記、無聊了就自己和自己玩······

鄭爽說她很害怕鏡頭,所以她很少參加活動,她很難去認同自己,更不享受做明星,甚至她把自己看低到塵埃里去,「我只有考試成績很好、表演得了獎、進演藝圈滿足父母的期待才值得被愛,所以我一定要努力樣樣得第一,這樣父母才會愛我,而我本人,是不值得被愛的。」

鄭爽長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可她卻自我否定、極度不自信,更成了別人眼裡瘋瘋癲癲的神經病,悲哉!惜哉!

更諷刺的是,明明是我們在努力完成父母的期望,他們卻還要反過來說都是為了我們,每天上班賺錢是為了我們、每天下班做飯是為了我們、把自己活得這麼累也是為了我們。

我們感恩父母所有的付出與辛勞,可難道沒有我們父母就不用這樣生活了么?我並不是在否認父母對我們的好,我只是想說一直以來不是他們單方面為了我們,而是大家都在為了彼此而努力。

鋼琴家郎朗曾在自傳里回憶父親:父親的吼叫越來越響,越來越歇斯底里,「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拚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還不照我說的去做!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即便現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這樣對我們倆都更好。首先你死,然後我死。」 父親邊說邊遞給我一個藥瓶——我後來才知道瓶里裝的是藥性很強的抗生素。

父親把郎朗當成了指望,並在指望變成無望時想要毀掉一切,郎朗說這是他生命中頭一次,感到了自己對父親深深的仇恨,他開始詛咒父親。

還好郎朗和父親都不用死,因為郎朗最終長成了父親期待的樣子,只是父親當年的那些話依舊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如果你不吞藥片,那就跳樓!現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

無限制的給予,要交換的是無限制的控制與奪取。很多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彷彿是在做著什麼買賣,「我生你養你為你付出一切,你就要聽我的」。而孩子對父母天然的愛與感激,就這樣消磨在予取予求和聲色俱厲中,然後···恨就來了······

徐靜蕾曾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被教育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自己喜歡的。」

只要沒有按照父母期待的路去走,我們就會被說成不懂事、叛逆,可我們也是個自由人啊, 為什麼一定要去滿足父母的期待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期待?

我們從沒懷疑過父母對我們的愛,更不敢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期盼的,只是父母的一絲絲感同身受,一丁點理解至上。

可我承認說這些話時,的確有很多矛盾,因為父母的嚴厲要求的確讓我們長成了一個更有社會地位、更有好的物質生活的人。即便···有時我們並沒有因此感到快樂。

所以到底是快樂重要,還是滿足父母期待做個有出息的人更重要,這題無解。

就像看完電影《狗十三》後,我們誰都沒法完全站在李玩和父親中的任何一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卡司 的精彩文章:

全員惡人!《天國的嫁衣》這部毀三觀神劇也要翻拍?
鈕承澤屢爆醜聞卻變本加厲,是因為他從來都不乏幫凶!

TAG:超級卡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