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冬至為什麼不出門?冬至不宜出門遠行嗎?

冬至為什麼不出門?冬至不宜出門遠行嗎?

原標題:冬至為什麼不出門?冬至不宜出門遠行嗎?


冬至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風俗。冬至為什麼不出門?冬至不宜出門遠行嗎?


冬至為什麼不出門?


不宜出門,尤其是晚上出門,所以出門也要早回家。


我國古代認為,冬至這一天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按照中醫理論,就是陰氣最濃,陽氣嚴重不足的一天,要盡量避免出行,以防陰氣太重損傷人體陽氣。但是在現在大家都要上班,所以就盡量早回家即可。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大家要早點回家呆著,真要加班的話還是回家趕工吧。


傳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遊,所以人們就流傳下來,為避開諸惡,冬至這天,尤其是晚上不能出門。古代在很多地方過冬至,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放上一碗豆腐或者豆製品,讓四處遊盪的餓鬼飽餐一頓然後安心回去,不為亂人間。

冬至不宜出門遠行嗎?


不宜出遠門。


有的說法是冬至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於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遊。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遊盪更為安全。

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意思?冬至還可以吃什麼?


冬至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意思?冬至一定要吃餃子嗎?


冬至不吃餃子凍耳朵是什麼意思?



在我國的北方,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有古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據說在東漢時期,張仲景辭官歸隱,為鄉鄰治病,回到老家河南南陽,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因為貧窮,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有不少人的耳朵都已經凍爛了,於是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灶台,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葯救人,醫治大家的凍瘡。他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在鍋中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剁碎,再用面把餡料包成耳朵的形狀稱之「嬌耳」,煮熟之後,分給來求葯的人,每人可取兩隻「嬌耳」一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之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慢慢都治好了,張仲景也將這種葯的製法告訴了大家,大家於是學著「嬌耳」的形狀自己製成食物,就有了現在的餃子,河南人也稱「扁食」。所以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雖然現在餃子已經不再是我們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美食,但是很多傳統的風俗還是保留下來了,例如在北方過年的時候,就有一個在餃子裡邊包硬幣的習慣。記得小時候的大年三十,包餃子時,大人小孩其他事情能夠忘記,唯獨往餃子里包餃硬幣的這個習俗誰也不會忘記。


最有趣的就是在年夜飯上大家爭搶著趕快吃到那個帶硬幣的餃子,誰先找到硬幣,就預示著新的一年能交到好運。


冬至還可以吃什麼?

北方:餃子和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後可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裡,不會被凍掉耳朵。


不過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法不一樣,廣東人把餛飩稱為「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


江南: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 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寧夏:「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不過在冬至這一天,羊肉粉湯不叫羊肉粉湯,而叫另一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腌。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 ,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浙江:蕎麥麵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貴州: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民間也有「冬至吃狗肉,明春打老虎」之說。現在北方,貴州等地區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福建: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 ,丸子捧。」這是關於冬至的一首兒歌。《八閩通志》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嘆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祥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台灣:九層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 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和福祿壽 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 ,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安閣 的精彩文章:

2019年犯太歲的4大生肖化解方法
這種八字的人註定命中無財

TAG:祥安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