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代原色法帖選——《虞世南臨蘭亭集序》

歷代原色法帖選——《虞世南臨蘭亭集序》

歷代原色法帖選 ——《虞世南臨蘭亭集序》

《虞世南臨蘭亭集序》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

歷代蘭亭序墨寶中,虞世南臨蘭亭序被譽為蘭亭八柱第一。

虞世南曾得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真傳,與王羲之書法風格極為相近,可稱是直接魏晉人風韻。此臨本,筆意溫潤,骨力遒媚,泯去了點畫的鋒芒和稜角,給人以一種平和簡靜的藝術感受。此貼列於蘭亭八柱第一柱,後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此書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因貼末有「臣張金界奴上進」小字一行,上鈐元文宗「天曆之寶」之印,所以明清人也稱為「天曆蘭亭」或「張金界奴本」。拖尾有宋代魏昌、楊益的題名,後有明代宋濂至楊嘉祚十二家題跋十三段。後入清乾隆內,有其題識印。董其昌題跋中曾提出「似虞永興所臨」,清初梁清標題稱「唐虞永興臨帖「。由於此貼是勾摹,墨色入紙浮淺,紙上又帶有油、蠟,所以筆畫多是添湊描補,又經裝裱時沖洗,墨色脫落很多,僅有個別字還保留著一些濃墨痕迹,但筆畫未損,字形完整。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1]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於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虞世南從儒學為規,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進談論,共觀經史,每論及歷代為政得失,必有規綱,多有補益。強調學習經史,認為自古聖賢。「勸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則「沒世而無聞」。崇尚孔子「節用而愛人」的思想主張薄葬。認為古時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榮其親,然而高墳原壠,珍寶奇物,實所為累。聖人深思遠慮,安於薄葬,是為長久之計。虞世南為一代儒臣;對擴大儒學影響起一定作用。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云:「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述書賦》云:「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宋黃庭堅有詩讚其代表作《孔子廟堂碑》:「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唐李嗣真《書後品》評其書為「上下品」。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家講譚 的精彩文章:

歷代原色法帖選——《王珣伯遠帖》

TAG:自家講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