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1. 孩子不吃飯你焦慮,生怕孩子營養跟不上;
  2. 孩子吃太多,你依然焦慮,生怕孩子長太胖,不利於長個,影響健康。
  3. 孩子不穿秋褲你焦慮,生怕孩子著涼、感冒得風寒;
  4. 孩子不肯脫秋褲,你依然焦慮,生怕孩子捂出汗,捂出痱子,括出濕疹。
  5. 孩子喜歡在外面瘋玩你焦慮,生怕孩子被紫外線晒傷,擔心學習時間不夠;
  6. 孩子喜歡待在家裡你依然焦慮,生怕孩子運動量太少,性格內向,不合群。
  7. 孩子總是間你為什麼你焦慮,嫌孩子煩,也怕自己答不上來,讓孩子瞧不起你;
  8. 孩子什麼都不問你,你依然焦慮,生怕孩子心理有問題。
  9. 孩子不聽話你焦慮,生怕他惹是生非,或交了壞朋友;
  10. 孩子太聽話你依然焦慮,生怕他沒有主見,凡事太順從,長大了被人欺負。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橫豎都是焦慮,可焦慮有什麼用?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心理焦慮,既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又希望孩子成為全才。

既想孩子興趣廣泛,又希望孩子成績優秀。

可問題是,孩子每天的時間只有那麼多,你讓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那他們花在興趣上的時間就少了;你希望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那孩子花在人際交往上的時間就少了。

人生就是一道選擇題,你何苦為難孩子,為難自己呢?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天天是個活潑好動的男孩。有一天,他在幼兒園舔了一下老師的手,老師不高興,隨口說了一句「有毛病」。

回家後,天天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然後,就跟往常一樣在客廳玩玩具。

媽媽卻焦慮萬分,急忙打電話諮詢兒童心理專家,問:「老師罵天天有毛病,會不會給他留下心理陰影?」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孩子的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讓父母如臨大敵,坐立不安。

經常聽到年輕的父母抱怨說,養孩子不容易,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到底是孩子難養,還是父母心理太脆弱呢?

想像我們的父輩和爺爺那輩,一家養幾個孩子都沒見如此焦慮,難道這不是父母心理脆弱的一種佐證嗎?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現在的父母為什麼那麼焦慮?


原因①:年輕父母缺乏育兒經驗

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人,自己沒有育兒經驗,沒有這方面的常識,又熱衷於從網路上搜集各種育兒心得。

然而,網上信息太多,各個孩子的情況則不盡相同,照搬照用,並不適合,經常處於抉擇的矛盾和徘徊之中。


原因②:浮躁的年代浮躁的人心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心浮躁,父母急功近利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許多父母的至理名言。

這種「早期教育決定論」嚴重干擾了父母,致使一些小問題都會讓父母憂心忡忡。

歸根結底,父母的過分焦慮源於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他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恨不得早日幫孩子規劃成長的軌跡。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這種焦慮情緒不僅會讓父母內心失去平靜,失去對生活的享受,也會傳染給孩子,使孩子容易變得抑鬱、暴躁、不合群,導致父母和孩子的心理都失衡。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從3歲的時候,就整天鬱鬱寡歡,整天忙碌於補習班和學校之間,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失去童真的快樂,失去自由的童年。

那麼,請從現在開始,努力做不焦慮的父母。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1)停下來,想一想:你是否真的愛孩子

你是真的愛孩子,還是愛自己呢?對於這個問題,你先不要急著回答,試著看看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像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

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

這可能就意味著你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

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只有一樣,那就是愛!」

年度戳心好文!焦慮的父母培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2)不盲從,不自卑,相信孩子是最棒的

為什麼你焦慮?因為你盲從,你自卑,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你害怕孩子現在輸在起跑線,將來就輸得一塌糊塗。

也許你會說,人家的孩子有天賦,我的孩子沒天賦,我不早點讓孩子學習,他將來怎麼趕超?

當你存在這種想法時,說明你對孩子不自信,也對自己不自信。

當別人說彈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愛音樂的孩子才懂得生活時,你不惜給孩子買鋼琴,不惜給孩子報音樂興趣班。

孩子不愛學,你卻責怪孩子。

其實,這不是愛孩子,而是愛自己,愛的是自己的盲從,愛的是自己的自以為是。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你要相信孩子,他是獨一無二的。

既然如此,就不能用盲從的心態去對待孩子的成長。試著順其自然,遵從孩子的天性,遵從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培養出擁有健康人格、良好性格和習慣的孩子。

這才是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17-18歲~青春期後期
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看懂的家長更會好好「利用」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