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經理人必須做的六大關鍵改變

經理人必須做的六大關鍵改變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約瑟夫·皮斯特魯伊

「首先,讓我們解僱所有經理人吧,」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約七年前在《無經理人大企業》一文中指出,「不妨想想,團隊領導人、部門主管和副總裁花了多少時間,來督導別人的工作。」

今天,我們認為大多數組織的問題,不僅在於管理效率低落,而且是「經理人」的角色與目的,趕不上時代的需求。

近百年來,管理向來是要發揮五項基本功能:規劃、組織、配備人員、指示和控制。

這五項功能已成為經理人工作的「預設」面向,但它們是要在穩定的整體環境中追求一個固定的目標。若整體環境不再穩定,人們就必須開始思考目標的流動性。這正是當下正在發生的情況,經理人必須脫離這五項任務的友善限制範圍。要協助組織因應現在的挑戰,經理人必須進行下列的轉變:

01

從指示變指導

如果人工智慧驅動的機器人執行更多像是完成施工之類的工作,或者協助法律專業人員更有效率地管理髮票,就不再需要主管來指示員工從事這類工作。許多產業目前已經出現這種情況,工人被機器人取代,尤其是那些耗費體力勝於智力、重複性高於創意性質的工作。

經理人必須做的是,用不同方式來思考未來,以便塑造人工智慧對他們所屬產業的影響。這是指要花更多時間探索人工智慧的可能影響,協助員工擴展本身的知識疆界,並通過實驗來學習,開發新的實務。

02

從限制變擴張

太多經理人採用微觀管理(micromanage)。他們不授權,也不讓直屬部屬做決定,而且毫無必要地監視別人的工作。這種傾向,限制了員工培養思考與決策的能力,而組織正需要這兩種能力,才能維持競爭力。

今天的經理人必須激發出每個人的最佳想法,這表示應鼓勵人們了解新、舊競爭對手,並思考市場發展的方式。

03

從獨自進行變廣納眾人

太多經理人自認夠聰明,無需任何人協助即可做出所有決定。對他們來說,責任總是必須由他們來扛起。然而,我們一直以來的經驗是,面對新情況時,最優秀的經理人會建立一個領導圈,也就是整個公司的同儕團體,以獲得更多關於問題與解決方案的觀點。

經理人必須引進各種不同的思考風格,以因應他們面臨的挑戰。真正突破性思考的靈感來源,是來自許多人進行有趣的實驗,包括交流意見、整合彼此經驗、想像不同的未來。

04

從重複變創新

經理人常會鼓勵「可預測性」,也就是希望事情敲定、系統確立,而且現有的績效指標分數都很高。如此一來,就有充分證據支持現有營運方式是合理的,年復一年都用同樣方式運作。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這會導致經理人只專註在他們了解的事物,聚焦於維持現狀,犧牲了其他可能性。

組織需要經理人更多思考超越現狀的創新,而且不僅是在面臨挑戰時才這麼做。

當企業在擴張時,當經理人開始說「我們公司做得很棒」時,或是當企業登上全國性雜誌封面時,就是該開始思考的時候了。當企業陷入困境,一切分崩離析時,不難找到迫切的理由要推動變革。企業必須懂得,不應讓成功導致他們分心,不再創新。任何時候都是創新的最佳時機。

05

從解決問題者變挑戰者

解決問題絕對不能取代企業的成長。許多經理人告訴我們,他們的首要工作是「撲滅火災」,解決經營企業時自然會出現的問題。我們認為這不應該是現在經理人的唯一職責。相反地,經理人的角色是要找到經營公司的更好方式,做法是挑戰員工以找到更好的新成長方式,並重新設想以前做過的最佳做法。這需要進行更多反思,了解要致力於哪些挑戰,以及經理人通常如何思考和因應那些挑戰。

06

從僱主變創業家

許多人的工作內涵演變成試圖取悅上司。對顧客、競爭對手、創新、市場趨勢和組織績效的強調,都很容易就轉變成專註於經理人想完成的事情,以及他希望如何完成。任何曾經為「上司」工作的人,可能都會了解這種感覺。

經理人的職責,必須永久地從僱主變成創業家。

具有創業精神是一種思維模式,可協助我們看到我們通常會忽視的事物,並且去做我們通常避開不做的事情。像創業家那樣思考,就是要擴大你的感知(perception),並增加你的行動,這兩者對於找到新的發展途徑很重要。這會使組織更加積極地面向未來,更加生氣勃勃、機警且有趣,並以開放態度面對這種做法持續帶來的新奇感。

我們希望經理人再次成為真正的人,也就是熱愛學習和教導、擺脫拘束進行創新,讓別人加入富有想像力的思考過程,並挑戰周遭每個人去創造更好的企業和世界。這將確保組織不僅是以新技術來更新舊有的做事方式,還要找到方法去做嶄新的事迎接未來。

(作者是西班牙IE商學院創業管理學教授,也是全球性計劃Nextsensing Project的主持人。)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慈善組織投資新規:制度及輿論限制解除 投資能力仍是瓶頸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