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別苛責「那塊屏幕」了,它為貧寒子弟打開一扇窗還不夠?

別苛責「那塊屏幕」了,它為貧寒子弟打開一扇窗還不夠?

《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在輿論場引發爭議。一開始,多數人感動於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與成都七中的「空中連線」,提高了升學率,有人甚至因此考上清華北大。

但隨著報道被指出有軟文嫌疑,且忽略了高校對農村生源的政策傾斜,「這塊屏幕」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引發廣泛質疑。

而從昨晚開始,一篇《這塊屏幕可能無法改變命運,但卻能造就億萬富豪夫妻》在朋友圈廣泛流傳,文章指出,東方聞道的網校直播,並不是做公益,而是一門生意,受益者是個人。

還有報道指出,直播班是全校最好的班級,只有好學生才能進來,一般學生沒有這個待遇。其他班級的學生想看視頻,只能偷錄直播。「那不是教育平權,而是新的教育特權。」

圍繞「一塊屏幕」引發如此大的爭論,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但細想之下,這又並非毫無來由:在當下東西部、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貧困地區升學率低的情況下,任何一個貧困地區的「教育奇蹟」都很難不引起矚目。

無法否認,最初引爆輿論的那篇報道,因為多了第一人稱的敘述與細膩的筆觸,給這篇文章的傳播帶來了情感加成,而對教育扶貧細節與選拔機制的忽略,也讓這篇文章少了些客觀性。這可能也是「一塊屏幕」引發質疑的原因之一。

別苛責「那塊屏幕」了,它為貧寒子弟打開一扇窗還不夠?

視頻截圖

但現在不少針對「一塊屏幕」的言論,卻未免太過苛責。說它「無法改變教育不公」,「就是個賺錢項目」,或者說是「另一種掐尖教育」,這些說法都不能說錯,但用來評價課堂直播,既不公平,也不客觀。

不用任何人說,「一塊屏幕」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也承載不了這麼大的功能。但只要它存在,就意味著一種改變,給貧困地區學生提供了一種可能。而這與商業並不矛盾,「掐尖」也無法構成批評它的理由。

有人說,16年來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88人考上清華北大,但平均每年只有5.5個學生考上北大清華,這個數字明顯不算高。

按照直播班累計總人數和考上清北人數比例計算,考取率只有0.12%,比例依舊低於全國普遍水平。而且,也不要忘了,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得益於北大清華的專項招生計劃。

OK,這個說法沒毛病。但課堂直播的作用是否只有對成績的提高?上過直播課的學生最有發言權。

昨天梨視頻採訪了一位畢業於麗江一中、從成都七中網校走出來的北大學生,她說——

「說高考分能增加多少分,可能也並不是特別明顯,但更多地是可以從成都七中的學生身上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打開了自己的視野,從他們身上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要考什麼樣的大學,過什麼樣的生活」。

她說「打開了自己的視野」,這才是直播課堂對貧困地區學生帶來最大的改變。報道中的那句話對此形容得無比貼切,「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拚命向上爬。」

別苛責「那塊屏幕」了,它為貧寒子弟打開一扇窗還不夠?

大涼山地區還有很多孩子靠爬鋼梯上學。圖片來自新京報。

直播課堂就像一面窗戶,它不只是讓貧困地區學生看到大城市優質高中是怎樣教學的,而且讓他們看到大城市的學校長什麼樣,大城市的學生怎麼學習與生活,這於他們而言是一種視野的打開,氣質的訓練,而對於以後如何融入大學與社會,無疑裨益良多。

它儘管也是一種選拔機制,它並非有錢人家孩子的特權。有的地方學費由財政全部負擔,有的即便不免費,有上過直播課的學生說一人也不過千元,普通人家孩子完全能承擔得起。

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一種可能存在,何妨一試?

改變階層固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固然不能靠課堂直播,但只要它為貧困地區學生提供一種可能,哪怕只是透過一絲光亮,它就有存在的價值。

□ 王言虎(媒體人)

編輯 王言虎 實習生 鄧海瀅 校對 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