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簡論宋代傢具特點——方正簡潔

簡論宋代傢具特點——方正簡潔

宋代傢具可視為後來明式傢具的前身,尤其是宋代的文人傢具,清新恬淡,方正簡潔,自成一派。本文就嘗試從理念與風格、造型與結構、裝飾與用材三個方面概括描述一下宋代傢具的特點。

理念與風格

若理解宋代傢具的理念與風格,有必要了解宋代的社會形勢和文化。唐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輸出的頂峰。唐朝文化交流頻繁,世界上,無論政治和經濟都是領跑者,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受唐朝文化影響之深已盡人皆知。雖然宋代政治軟弱,但經濟卻很發達,經濟發達文化勢必繁榮,從而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

翻閱中國傢具史,由矮型傢具向高型傢具漸變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宋代以前,中國傢具以矮型為主,而至宋代,終於迎來由低向高的快速蛻變。我們從傳世的宋代古畫上可以看到,人們使用的傢具既有高型傢具,又有矮型傢具,它們被和諧地融於同一空間,卻絲毫不覺違和。今天回頭看,宋代之於家具歷史,正是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上。

宋代是一個尚文的國家,且「士大夫不以言獲罪」,這種環境里,文人是個比較幸福的群體。而文人,歷史上是推動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傢具,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又大抵可分為兩類,一是平民傢具,二是文人傢具,清代則又有了宮廷傢具和民間傢具之別。宋代傢具,《清明上河圖》里的傢具是平民傢具的代表,而諸如《高會習琴圖》、《唐五學士圖》、《圍爐博古圖》等描繪文人生活的宋代畫作,則是典型的文人傢具。

宋代文人的審美呈現在傢具上,已與唐代的艷麗之風不同,沉靜典雅、平淡含蓄成為其主要的藝術格調。這與北宋以後,「不在世間,而在心境」的時代精神相通。至於宋代文人的心境又如何呢?

簡論宋代傢具特點——方正簡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蘇軾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成熟,乃造平淡」,平淡美,便是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導的審美潮流。這個時期,理學興起而成為新儒學的一種,及至發展到後期將「理」視為自然萬物的根本法則。宋人哲學理念反映在傢具上,已趨於「謹嚴、平易、雅正、質樸及含蓄」。對此,《中國宋代傢具》一書作者邵曉峰有更為精闢的認識。他說:「當他們去觀照像傢具這樣的實際器物並用心指導它們的設計與製作實踐時,宋代傢具自然達到了較為精純的層次,藝術境界也得以提升,這是早年的程頤兄弟沒有想到的。正是這些形而上的內容,最終在審美觀念上鑄就了宋代傢具輝煌的可能。」而我們也得以清楚看到,形而上與形而下是如何在傢具上完美輝映的。而今天,又有怎樣的「形而上」呢?這是個問題。

造型與結構

《韓熙載夜宴圖》一畫,傳世品比較主流的看法認為是宋摹,其中一個根據是,與流傳有序的五代繪畫相比,此畫中的傢具風格更接近宋代,尤其南宋。圖中數十件傢具,種類完備、形製成熟,且有統一風格,格調素雅、色彩渾穆、線條瘦勁,宋代傢具造型與結構的典型特點已蔚然可見。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傳承。而後代文人也偶有類似思想收於遺冊。如李漁《閑情偶寄》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樸,即王公大人,亦當以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這種崇尚厚朴的認識,倒與宋代崇儉之風相若。

邵曉峰認為,「宋代傢具造型特色的形成在大背景中取決於當時高坐方式的逐漸普及」。高坐方式為傢具帶來的第一個改變是傢具高度的變化,高度的變化又直接推動了工藝的改進,其中對榫卯結構的完善又是最核心的。江蘇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木榻上,榻面大邊與抹頭尚未使用格角榫,而是以45度格角相接後,再楔入鐵釘緊固。雖然墓葬傢具並不能全然代表生活中的傢具面貌,但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之前,傢具是使用釘子的。不過它與民國傢具使用釘子的情況不同,後者多是圖省事偷工,而五代時期傢具榫卯工藝尚不純熟,這一點,從出土木榻上同樣可察,其托檔與大邊以暗半榫相接、四足以透榫與大邊相接,相比明式傢具五花八門的榫卯形式,多少顯得「初級」。

而宋代傢具在榫卯工藝上取得了突破。受當時建築的影響,大木樑架式的結構方式被廣泛用以傢具設計和製作。這與傢具的造型變化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於建築結構的借鑒,可視為宋代傢具對於隋唐傢具的繼承和發展,但無疑宋代傢具更為明顯。「我國梁架結構建築的發展至宋代更加完善,這種作法對傢具影響很大,傢具製作中甚至出現模仿建築木構架的式樣和做法,使傢具造型以樑柱式框架結構代替了以前成熟的箱形壼門結構,並逐漸成為傢具結構的主體。……以宋代椅子為例,其足與橫棖的結構關係就類似於宋代建築中柱與梁的關係。宋代的起居方式的變化使得小木作和傢具在建築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顯著。隨著傢具框架結構的發展,板材也由厚到薄,由實心板到攢框板,而攢邊打槽裝板法是其中的一個實質性飛躍,這在宋代傢具中已大量使用。」邵曉峰如此分析宋代傢具與宋代建築之間的關係。

簡論宋代傢具特點——方正簡潔

宋代傢具不僅在結構的大方面有所建樹,其對於造型細節也非常重視。正如《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等宋畫中所見,宋代傢具的精細並不體現在清式傢具那般不厭其煩的精細雕工上,而是另闢蹊徑以線條取勝,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繼承,並達到極致。宋代傢具造型充滿線的變化,從邊抹、棖子、腿足等部位的各式線腳,到裝飾紋樣中的直線、曲線的熟稔運用,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對「線」的厚愛,並把它實現在實物上成為了不起的創造。

裝飾與用材

大多數宋代傢具,尤其是宋代文人傢具,如上所說,純粹作為裝飾的部分不多,而這恰恰成為它向另一個方向探索的動力。邵曉峰認為,傢具的一些結構部件在具備結構和造型意義的同時,實際上也體現了一種更高層次的裝飾性所在。以桌子為例,雖然一些結構部件(如足、棖、矮老、牙頭、牙條等)的組合是為了使桌子堅固耐用,有時它們本身十分樸素,無任何裝飾,但它們的有機組合卻往往能產生獨特的節奏美與韻律美,這些美也影響了後來的明式傢具。

這種通過部件間的錯落銜接而成整體美的特殊語境里,線腳,可能是傢具最直觀的造型語言了。線腳,不過是裝飾線條與凹凸面的總稱,多用於家具腿部和面板外緣。現今出土的一些宋代傢具上,面已可見平面、凸面、凹面等多種變化,線也有了很細緻的區分,寧波南宋石椅上的劍脊棱、拜寺口雙塔西夏木桌的冰盤沿、金湯寨北宋墓石桌上的三稜線等已可見對於線腳豐富性的探索了。

簡論宋代傢具特點——方正簡潔

北宋時期,傢具上不但出現裝飾線腳,我們熟悉的一些腿足造型也出現了,如明清傢具中常見的三彎腿、花腿、雲板腿、蜻蜓腿、波紋腿、琴腿和馬蹄足等均有實物和圖像傳世。這種通過不同程度地鎪挖而形成的不同腿足造型,對於傢具來講本身就是一種絕美的裝飾。

如果對於宋代傢具的認識是完全的方正簡潔、不施穠華,則又顯得極端了。雖然受文人士大夫審美觀念和「乘輿服用,皆尚質素」的影響,宋代傢具風格整體偏精簡,但也有一些例外。《宋會要輯稿》中記載,開寶六年(973),兩浙節度使錢惟濬進貢「金棱七寶裝烏木椅子、床踏子」等物,從名稱看,似乎說明這些傢具是有富麗裝飾的,且使用了較多珍貴材料。而一些貴族富戶也有以「滴粉銷金」、「金漆」來裝飾傢具的。就連倡導節儉的統治階層,也不是沒有「土豪」之器。如《宋代帝後像》(P20)中的座椅就很繁複華麗。此外,一些佛教傢具受外域文化影響,也喜歡施加裝飾,如《六尊者像》、《張勝溫畫梵像》、《羅漢像》等畫中傢具。

宋代傢具的材質多種多樣,上面提到的「金棱七寶裝烏木椅子、床踏子」說明「烏木」在宋代時已有使用。除了烏木,還可見記載的硬木是檀香木和「麝香木」。「麝香木出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臘(今柬埔寨),樹老僕湮沒於土而腐。以熟脫者為上。其氣依稀似麝,故謂之麝香。若伐生木取之,則氣勁而惡,是為下品。泉(今福建泉州)人多以為器用,如花梨木之類。」也由此可見,花梨木也是傢具用材之一了。

相比硬木而言,大部分宋代傢具的材質皆以軟木或柴木為主,如楊木、杉木、榆木、楸木、梓木、杏木、柏木等。除了木材,竹、草、藤等天然材料也是當時傢具製作經常選用的材料。宋代文人喜愛它們,蓋與這些材質自然成趣有關了。

簡論宋代傢具特點——方正簡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品木先生 的精彩文章:

北方地區,硬木傢具易開裂的原因、預防、保養、修復
「你的房子就是像火燒」,哈——燒杉板,這種板材工藝有用過么?

TAG:九品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