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爆笑鬼谷 | 隻身當卧底,智斗貪官污吏的況鍾

爆笑鬼谷 | 隻身當卧底,智斗貪官污吏的況鍾

原標題:爆笑鬼谷 | 隻身當卧底,智斗貪官污吏的況鍾


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當政,蘇州府賦稅、吏治、治安等問題很尖銳。這地方經濟繁榮但賦稅卻特別重,貪官污吏、惡霸劣紳相互勾結,上盜國庫,下欺良民,不幹一點好事兒。難以忍受壓迫的農民大量逃亡,國家賦稅更收不上來,於是就這麼陷入了死循環,因此最難治理州府榜的榜單上蘇州總是名列前茅。


明宣宗為了這事兒急得直上火,想在京官中選拔一批「廉能有為、才堪牧民」的人去任職。宣宗一邊愁一邊叨叨:「蘇州郡的位置很重要啊,它雄踞要衝,但以往的郡守都不稱職,每一個好玩意兒,搞得當地官吏貪污成風,狡猾奸詐。這地方這麼難治理,如果再派去個庸碌無能的人,那這地方恐怕要出亂子啊!」

朝廷想派個廉明能幹的人去蘇州做知府,吏部尚書蹇義就推薦了手下的一個小官況鍾。蹇義跟宣宗說:「蘇州郡那邊的官吏貪婪成性,沆瀣一氣,但他們的實力不可小覷,要想徹底整治那塊地方必須得派個廉潔有才的人才行。況鍾雖然官位很低,但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肯定能完成您交代的任務。」


內閣大臣楊榮也同意蹇義的薦舉,他建議給況鍾先斬後奏的權力。他說:「況鍾一個人跟蘇州那麼多黑心爛肺的官吏斗,情勢不知道有多兇險,如若不給他重權,恐怕很多事他都辦不了。在特殊情況下,讓況鐘有先斬後奏的權力,他的阻力應該會小很多。」


宣宗一聽,說的對啊,於是全部答應,然後讓況鍾走馬上任去了。


其實況鐘的原名並不叫況鍾,而是姓黃,叫黃鐘,直到四十七歲那年,他才恢復原姓,叫況鍾。要深扒這其中的原因,得追溯到況鐘的祖父況淵。

況淵生活在元朝末年,當時恰逢元軍和農民起義軍在靖安縣附近展開激戰,況淵一家在戰亂中慘遭殺害。這一年,況鐘的父親況仲謙剛剛六歲,僥倖死裡逃生,卻不幸成了孤兒。況家的鄰居黃勝祖沒有兒子,就將況仲謙收為養子。況仲謙從此就改姓了黃,名黃仲謙。


況鍾自幼聰明,對書法很感興趣,曾經刻苦練習,無論是正楷、隸書、行書,樣樣不在話下。況鍾原本是想按照父母的願望刻苦讀書,考取功名。但在永樂四年,靖安縣新來的知縣愈益改變了況鐘的人生道路。愈益需要一個精通文理、能幹練達的書吏,千挑萬選,選中了況鍾。


況鍾從此放下了功名,跟隨愈益做了一名書吏。九年後,正逢吏部的考績之期,俞益向當時的吏部尚書呂震介紹況鍾。一見之下,況鍾給呂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當時正逢成祖朱棣廣攬人才,呂震就在成祖面前推薦況鍾。朱棣特意召見了況鍾,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九月,任況鍾為正六品的禮部儀制司主事。後又被皇帝直接任命為正六品的官員。


況鍾以幹練聞名,多次得到明成祖的嘉獎。據說,當時禮部要發一封公文到江南去採購皇宮中用的皮鼓,要求文書既要說明白質量與製作的要求,又要簡明扼要。好幾個官員都擬了文案稿,不是啰嗦,就是詞不達意。況鍾看了稿子,加了「緊繃密釘,晴雨同聲」八個字,就把一切都說明白了。


蘇州府的人口和稅糧超過當時全國範圍內的任何一個府,蘇州府治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定,蘇州府稅糧的徵收情況也會直接影響朝廷的財政收入。早在宣德三年,宣宗就曾經就蘇州府知府的人選關照過吏部:「蘇州府是大郡,公務繁多,趕緊物色廉潔奉公、有才能者出任知府,貪污暴虐、殘害百姓的人不能任用。」可見蘇州府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況鍾來到蘇州,不是一到任就指手畫腳地指揮這指揮那,而是悄無聲息地跑去觀察環境,了解情況。



頭一個月,他表面上不動聲色,皇帝的詔書也被他藏了起來,以避免打草驚蛇。而對方呢,那些奸滑的官吏也在摸新知府的底。


第一天坐堂,吏員們就送上一大堆卷宗,讓他審批。有的是疑難雜案,有的是做過手腳的舞弊案。況鍾裝出一副糊塗蟲的樣子,一一詢問他們:這個該怎麼批,那個該怎麼辦?問完之後,依照他們的意見,簽字辦理。明面上是聽那些個人的建議,但是什麼人什麼主張,他都立馬做了秘密的調查。


況鍾來到蘇州郡的時候,很快就有人給他送禮行賄。但況鍾拒收,送禮的人就說:「官場用度太多,大人如果自守清廉,那麼你的生活肯定拮据不堪。從前的大人都照收不誤,大人你不必標新立異。」

況鍾聽他振振有詞,不禁怒道:「貪污受賄都是犯法行為,你竟然說得如此輕鬆,難道不怕王法嗎?」


送禮的人冷笑一聲:「現在是上行下效,見怪不怪,你是禁絕不了的。你這麼不識時務,違背眾情,你肯定會碰個頭破血流的。」


送禮的人甩手而去,況鐘的家人聽了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於是勸況鍾:「這人說的也是實話,以你一人之力,怎麼跟這麼多的貪官污吏相抗衡呢?你肯定有輸無贏,不如得過且過吧!」


況鍾訓斥家人說:「我身負朝廷重託,百姓也都對我寄予厚望,我豈能貪贓枉法呢?我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小,但我有一身正義,肯定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再說了,失敗怎麼了,沒聽說過失敗是成功他媽嗎?你們就別替我瞎擔心了。」

況鍾心知敵手難斗,於是他裝作什麼都不懂的樣子,對手下的官吏說:「我這個人才疏學淺,對政事向來陌生,以後要靠你們多多扶持了。」


他手下那些官吏心中一陣竊喜,嘴上說:「為大人分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大人您只管吩咐就是。」


況鍾把要批示的文件拿過來,詢問官吏們該如何處理。官吏們都覺得這個知府太無能了,於是就各種使詐糊弄他。況鐘表面上很聽他們的話,但實則把他們的所作所為一一記在心裡。奸詐的官吏們見新知府如此軟柿子,很是高興,以為又遇到一位昏庸糊塗的上司,覺得可以放心大膽地營私舞弊了,甚至還有人在背後嘲笑況鍾。


幾天過後,況鍾對官吏們的奸詐有了充分的了解,他跟家人說:「這些人膽大妄為,可惡至極,要不是親眼所見,我還真想不到他們居然敢這麼混賬!」


他家人問道:「你要如何懲治他們呢?」


況鍾恨恨地說:「皇上給我先斬後奏的權力,這樣的惡吏實在該殺!」家人惶惶地說:「你雖然有殺人的權力,但還是不殺為好。惡吏是殺不完的,一旦你開了殺戒,郡裡邊的官吏都會跟你為敵,他們人多勢眾,盤根錯節,你一個人應付不了啊!」


況鍾嚴肅說道:「貪官污吏害人無數,殺了他們才能彰顯正義,我為民泄憤,沒啥可怕的。」


第二天,況鍾就結束了他的卧底生涯。他命人在知府大堂上擺好香燭案,把郡里德高望重的紳士都請來,召集了府中的官員和屬吏,又請來了地方上的長老,當眾宣讀了皇帝的詔書,接著一個個地當堂問話。


這一批平時欺上瞞下,狐假虎威的貪官污吏們,個個心懷鬼胎,被問得膽戰心驚、呆如木雞,大多數人都不敢分辯,只有個別想要狡辯的,況鍾就取出關於他們的記錄,指出他們在某件事上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在令一件事上又是怎麼阻撓知府辦案的,一樁樁,一件件,證據確鑿,讓他們沒辦法抵賴。


況鍾當堂處死了六個罪大惡極的奸吏,其餘的官吏都戰戰兢兢地退下等待發落。當時蘇州府下轄吳縣、長洲、吳江、崑山、常熟、嘉定、崇明七縣。十多個縣令、縣丞,有的勾結惡勢力,貪贓枉法;有的老邁昏庸,辦事糊塗;有的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況鍾一連罷免了十一個。


況鐘的行動雷厲風行,震動了整個蘇州府,貪官污吏、惡霸劣神個個都膽戰心驚,再也不敢胡作非為,統統收斂了不少。此外,況鍾在蘇州還大力平反冤獄,興修水利,設置「濟農倉」,救濟災民,興學育才,為蘇州人民做過不少有益的事。當地人稱他為「況青天」。


況鍾在蘇州一連做了三任知府,每次任滿,照例要遷升,全蘇州的百姓次次聯名上書朝廷想挽留他。朝廷不得已,只得讓他連任,而將他的官銜從正四品提升到正三品。


長期的操勞,使他積勞成疾,宣德八年(1434年),他六十歲的時候,終於死在任上,這時他已經做了十三年的蘇州知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意笑談 的精彩文章:

TAG:創意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