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走近《國家寶藏》,琅琊王墓里的木板漆畫有哪些門道?

走近《國家寶藏》,琅琊王墓里的木板漆畫有哪些門道?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

電視劇《琅琊榜》的熱播,讓略顯生僻的「琅琊」一詞家喻戶曉。事實上,歷史上還真有過琅琊王,司馬金龍就是其中一位。

據史書記載,司馬金龍家族本為東晉宗室後裔。北魏太宗末年,其父司馬楚之遣使請降,北奔附魏。

《國家寶藏》第二季已正式開播。在其官方海報中,有一件國寶——木板漆畫,便出自於北魏司馬金龍墓。

木板漆畫

1965 年 1 月,山西大同石家寨大隊農田基本建設打井時發現一座墓葬。這座墓葬就是司馬金龍墓。結合現場出土的石雕柱礎,考古專家認為這組散落的木板漆畫原本是一件屏風的組件。

漆畫中的顧愷之「元素」

木板兩面均有漆畫。漆畫是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出土時向木板向上一面保存較好,色彩鮮明,向下一面則因潮濕剝落,大部分已看不出原貌。

木板漆畫局部

在保存較好的一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木板遍塗紅漆,題記及榜題處再塗黃色,黃色上面是用墨寫的黑字。繪畫中,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手部塗鉛白, 其餘有黃、白、青綠、橙紅、灰蘭等色。

從內容上看,木板漆畫描述的多為烈女孝子故事,部分題材、構圖與顧愷之《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相似。比如,其中所畫的「班姬辭輦」和「衛靈夫人」的題材,在《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都能找到對應的內容。

木板漆畫局部

不僅有相同的內容,兩者在構圖和技法上也有相似之處。因此,人們常將這組漆畫與顧愷之聯繫在一起。即便不認為木板漆畫與顧愷之畫作有直接關聯,也往往認定木板漆畫是受到南方畫風影響的產物。

對此,北京大學考古與文博學院教授韋正並不認同。他指出,儘管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從布局和細節來看,木板漆畫與顧愷之畫作差距甚大。漆畫屏風並沒有因為墓主司馬金龍的高貴身份而在質量上超乎尋常。

「相比較藝術價值而言,木板漆畫真正的價值在於其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韋正指出,迄今為止,這是唯一發現的非常接近傳世名畫的北魏作品。東晉南朝是中國傳統繪畫發生根本性變革的時期,在當時的名家真跡幾付闕如的情況下,木板漆畫對於人們的推想和研究有相當大的幫助。因此,這一木板漆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木板漆畫局部

也有學者提出,有一種可能是《女史箴圖》和漆畫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藍本, 兩者都是根據這統一藍本製作的。從畫風上比較,《女史箴圖》較之漆畫無論在藝術構思和形象刻畫上都有顯著的提高,而漆畫則較為原始。因此,不妨認為這個屏風漆畫本身就是或更接近於東漢以來「烈女」故事定型的藍本。

北方具備木板漆畫製作土壤

在韋正看來,既有研究強調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與《女史箴圖卷》等的關係,不僅在於高估顧愷之及南方繪畫的影響,而且也低估了北方地區繪畫水平。實際上,北方地區繪畫的創新性雖不及南方,但這一技藝始終流傳有序。

木板漆畫局部

有專家認為,屏風漆畫的線條勁緊有力,屬於「高古遊絲描」,而《女史箴圖》等則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進而由此推導出,如果不是從南方傳播到北方,就不可能出現木板漆畫上的繪畫樣式。

的確,《女史箴圖》等的確將線條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但用線條造型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基本特點,北方地區一直保有這個能力。

司馬金龍墓誌

韋正以滎陽萇村東漢晚期壁畫墓為例說道,該墓地的壁畫水平很高,其中繪製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顯著特點:在頭頂束起高髻,額際頭髮平直,兩鬢各有一縷頭髮垂於耳前,通常在腦後還垂下一縷頭髮或裝飾。

這種女性人物的身姿、筆法後來在南北方都得到繼承。南方地區在此基礎上還有所發展,最傑出的成就包括《女史箴圖》等。北方地區這種女性形象在河西魏晉壁畫墓中變得常見起來,但都是從事播種、採桑、炊事的現實人物。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開到敦煌等地的石窟、壁畫,就會發現,北魏平城時代北方地區的繪畫水平也不低。」韋正指出,雖然由於政治原因,北魏墓葬人物形象多為鮮卑面目與裝束,但將其改為漢式人物只是舉手之勞,孝子列女思想以及孝子列女圖也都一直在北方地區存在。因此,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的技法和人物形象,在北方有其產生的文化土壤,不一定非得是「南來之物」。

此外,漆畫屏風的邊框飾有西域風格的忍冬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它是在北魏平城當地製造的。在漢晉傳統題材的邊緣用忍冬紋來裝飾也有先例,如大同沙嶺七號北魏墓漆皮畫中漢晉特色的庖廚圖周邊就是西域風格的植物紋樣。「這種北方特色的配置方式也說明此屏風為平城當地所出。」韋正說道。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南京博物院官微

編輯:朱麗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注意!看到這類車牌,請務必讓行!
「未來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職位」之一,可能也要慌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