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女性與數字「七」

女性與數字「七」

作為數字本身而言,「7」的功能與其他數字並無不同,可是從民俗學上來看,古人眼裡的「7」則往往是一個特殊數字……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七夕」是影響較大的節日之一。七夕節俗形成於漢代, 唐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日「織女七夕當渡河, 使鵲為橋。」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據舊題漢劉歆撰、晉葛洪鈔錄的《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褸, 俱以習俗也。」可見, 七夕節俗與女性關係甚密。

故有的地區以此節為「少女節」 , 也有將此節稱為「女節」的,如「河南《宜陽縣誌》:『七月七夕為女節, 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陝西蒲城等地, 是日將出嫁閨女接回娘家。」

在福建泉州, 對「七夕」穿鑿附會, 視為七個夫人, 遂有「七娘媽」和「七娘媽生日」的說法,敬奉的禮物以七件為準。

七月七與女性的關係, 引發了我們對下列問題的思索, 即在中國文化中, 女性與數字「七」之間是否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如果如此, 則造成這種關聯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略作檢視, 便不難發現「七」與女性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在我國各民族的神話傳說里, 許多女性人物的活功都可窺見數字「七」的身影。

如上古大神女禍在創造人類之時, 就曾「一日七十化」。

又如漢劉向《列女傳》卷四《貞順傳》中敘孟姜女故事, 說她枕其夫之屍於城下痛哭, 內誠感人, 「七日而城為之崩」。

流傳於浙江省東陽縣的《女媧造人》故事說到女媧用黃泥捏人, 「捏好後就放在太陽底下曬, 只要曬七七四十九天, 泥人就會活」,果然泥人如期成活。

哈尼族神話《始祖塔婆然》敘這位女始祖因風而孕, 九月後生出「七十七個小娃娃」,她給這些小娃娃分別聯了名字, 叫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漢族等。

滿族《海倫格格補天》神話說有個叫海倫的小姑娘為了補天, 依西天佛祖的指示,

用一盆神火「煉七七四十九塊石頭, 煉到七七四十九天」 , 終於煉出一塊五色石板將天補好。

在許多民族看來, 數字「七」乃是女性固有的特質之一。如在傣族敘事長詩中, 「七」是一個極富魅力、又神秘而飄渺的數, 它象徵著半人半神的女性。

雲南永寧地區的納西族, 在人死後, 鞋底上要鑽孔男人的鑽九個孔, 女人的鑽七個孔。鞋底鑽孔的習俗顯然與下面認為女性有七個魂的觀念是相關的。

在基諾族的生育習俗中, 胎盤在半月後要包裝起來埋在竹樓地下, 女嬰兒要在其四周插七個通氣的小竹筒, 男嬰兒要插九個小竹筒, 據說女有七魂、男有九魂,景頗族也有相似的信仰, 其巫師認為:人有多個靈魂, 男人有六個魂, 女人有七個魂。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就是在我國民間文學中常可遇到氣七仙女」、「七姊妹」、「七姑娘」、「七公主」之類的話頭。

著名的牛郎織女故事, 在後來的民間口頭流傳中, 便添加了有神力的老牛教牛郎在七月七日王母娘娘外孫女下凡洗衣裳時把第七個仙女晾的衣服拿走的片段。

數字「7」對於女性來說,其潛意識的來源,是女子生命的成長是按7年為成長的不同階段,也就是說,從出生開始,每隔7年,女性的身體生長與發育,就有一個較大的變化。

女人一生的生理周期與命運都離不開「七」,因為女人的生長周期便是「七年一次」,《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中便有這樣的理論,認為女人是七年一個周期。

從七歲開始,腎氣旺盛,換牙開始、頭髮快速生長;

十四歲任脈通暢,初潮來臨,具備生育能力;

二十一歲,腎氣充盈,牙齒停止生長;

二十八歲,筋骨有力,身體狀況達到巔峰;

三十五歲,血脈轉衰,開始憔悴;

四十二歲,三陽衰弱,皮膚無華;

四十九歲,天癸耗盡,絕經更年,不再有生育能力。

因此,經過數千萬年的進化,女性的潛意識中,就深深的刻下了「七」這個數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親大學 的精彩文章:

心心念念都是你
疾病是一種生活方式

TAG:母親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