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中國養出牛娃,除了錢,這種東西更重要

在中國養出牛娃,除了錢,這種東西更重要

pixabay.com

撰文 | 李汪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博士後)

責編 | 靳永愛(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

孩子的教育普遍被看作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尤其是我國正在經歷快速的社會經濟變遷,養育和教育成本提高,育兒觀念和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少家庭出現了育兒焦慮。如何更好地影響孩子的教育成就,這不僅是每個家庭關心的問題,也關係到中國未來的國民素質。今天的文章就來談談「別人家的孩子」究竟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有些孩子成績好?

家庭對下一代的教育與發展的影響幾乎不言而喻。根據已有的文獻,家庭背景對孩子教育成就的影響有兩個機制:一是提供家庭經濟資源;二是提供家庭非經濟資源(如下圖)。前者是指,家庭的經濟地位是影響子女教育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家庭的經濟狀況越好,父母的收入水平越高,將有越充足的經濟資源對孩子進行教育投資。比如,為孩子入學購置價格高昂的學區房,把孩子送入花費不菲的私立學校,讓孩子參加更多的課外輔導。其結果是,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兒童在教育成就方面顯著劣於來自更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兒童。後者是指,家庭的非經濟因素對孩子教育具有深刻的影響。通常而言,家庭的非經濟資源包括:家庭的養育觀念與行為、教育期望、家庭氛圍與環境等。

家庭背景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分析框架

近年來,家庭非經濟資源對於兒童教育發展與成就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廣泛的學術關注。最近若干年的研究發現,這些非經濟資源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家庭經濟資源的影響。比如,美國學者Annette Lareau在1993-2003年追蹤記錄了12名孩子和他們的家庭,發現美國社會中教育分化主要源於家庭養育模式的階層差異。具體來說,來自較高社會階層的父母,由於具備更高文化水平,會更加有條理地安排兒童的課餘時間,並且會有意識地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來自較低社會階層的父母對兒童的成長則採取「放任自流」的做法。

在中國,有錢是最重要的嗎?

中國人普遍重視子女教育。關於讀書,最著名的一句話莫過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也因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被奉為至理名言,家長們毫不吝惜對孩子教育的教育投入。前幾年還在為十幾萬一平米的「天價學區房」拼個你前我後,現如今比拼戰線往前拉,開始在早教上暗自較勁,好幾萬的「天價早教班」比比皆是。但是,在中國,對子女教育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有錢買得來好成績嗎?

Liu & Xie(2016)使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這一項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數據,分析了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的作用機制。在這項研究中,子女的教育成就通過其字詞測試得分來衡量,而家庭的經濟資源包括家庭年收入、家庭財產、教育支出,家庭的非經濟資源分別是家長的教育參與、教育期望以及家庭環境。其中,教育參與提問了受訪家長在子女日常學習中的關注程度和參與狀況,比如,「您經常要求這個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嗎?」家庭環境是訪員對受訪家庭教育氛圍的判斷打分,比如,訪員對「家庭的環境(孩子的畫報、圖書或其它學習材料)表明父母關心孩子的教育。」這一情況打幾分。

研究發現,與以往基於西方社會的研究不同,在中國社會,家庭的收入與教育投資並沒有對兒童的字詞測試得分產生顯著的影響;家庭非經濟資源的作用更加顯著和突出。總的來說,家長的教育參與越多,教育期望越高,家庭的教育氛圍越濃厚,孩子的字詞測試結果越優異。

Liu & Xie(2016)的研究還指出,這些家庭的非經濟因素並不受到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不僅重視子女教育,還相信「有教無類」。無論出身如何,只要夠努力,夠堅持,我們就能夠通過讀書取得成功。哪怕自己不識字,家長也希望子女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一項2014年對西部貧困縣全縣範圍內0-24個月嬰幼兒的調查顯示,96%的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上大學,53%希望孩子獲得博士學位。


哪種家庭教養方式最好?

基於上述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對於下一代的教育與發展,相比於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養育觀念和行為、家庭的氛圍和環境等等這些文化和社會上的「軟性資源」更重要。換句話說,你想要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請先做「別人家的家長」。

那麼,如何做「別人家的家長」?與可以較明確地被收入等量化指標所反映的家庭經濟因素不同,家庭的非經濟因素難以用明確的量化指標所衡量。一個常見的指標是家庭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s)。

美國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將家庭教養方式劃分為:權威型(authoritative)、專制型(authoritarian)和放任型(permissive)。權威型家長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權威地位,而這種權威來自親子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專制型家長要求子女的絕對服從;放任型家長給予孩子充分的空間,很少提出要求,甚至聽之任之。在此基礎上,Maccoby & Martin又將養育方式細化為4類:權威型、專制型、寬容型(indulgent)、忽視型(neglectful)。後兩者雖然都是家長對子女沒有要求,但寬容型家長與子女之間存在溝通,而忽視型家長缺乏積極的回應和溝通。

Chan & Koo(2011)通過英國家庭追蹤調查(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的青少年數據,發現:在控制了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等其他影響因素後,來自權威型家庭的孩子表現更為優異,包括:獲得更好的考試成績,更高的自尊、主觀幸福感,以及更少的越軌行為(抽煙、打架、有好朋友吸毒)。

基於最新的一項研究,當前我國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以專制型為主(39%),其次是忽視型(34%),權威型和寬容型均在13%左右(黃超,2018)。可見,四分之三的孩子生活在親子交流匱乏的家庭環境中。還是那句話,想要 「別人家的孩子」,請先學會做 「別人家的家長」 吧。

參考文獻

1、Chan T W, Koo A. Parenting Style and Youth Outcomes in the UK.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8,27(26):385-399.

2、LareauA. Unequal Childhoods: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3、Liu A , Xie Y . Influences of 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Family Resource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Verbal Ability in China.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 Mobility, 2015, 40:59-70.

4、黃超,家庭教養方式的階層差異及其對子女非認知能力的影響,社會,2018年第6期。

5、柳皚然、李汪洋、謝宇,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工作論文,2018年。

更多內容:http://www.zhishifenzi.com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物理單位的哲學新思考
清華艾滋病專家張林琦評論:對健康胚胎進行基因編輯不理智不倫理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