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民間過節吃「餃子」,它的來歷,你知道嗎?竟和「此人」有關!

民間過節吃「餃子」,它的來歷,你知道嗎?竟和「此人」有關!

餃子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食物,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物。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再舒服不過了,尤其是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吃餃子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傳統習俗。比如,冬至的時候,吃餃子基本成了北方人最講究的傳統之一。

據有關文獻記載,餃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兒」,元代稱「扁食」,明代以後才普遍稱為餃子。而關於過年吃餃子這一習俗,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廣為流傳,並固定了下來。

古時候,人們一般習慣在年三十晚上子時(半夜二十三點到凌晨一點)的時候吃,由於這時剛好是新舊兩天交替的時候,更是新舊歲更替的時候,中國人稱它為「交子」。

餃子與「交子」諧音,在辭舊迎新的時候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另外,餃子形如元寶,過年的時候,一盆盆端上桌,更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所以北方人過年「吃餃子」基本成了鐵定的習俗了。千百年來,無有更改!

而關於餃子的來歷,卻很少有人知道。據記載,其起源還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南陽郡人,他編寫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以至於,元朝明朝以後被人們奉為「醫聖」。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建安年間,張仲景在長沙做太守。當他辭官返鄉之季,正值隆冬季節,他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

後來,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食百姓。

話說,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便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為「餃子」。

如今的餃子,已經成了民間再平常不過的食物了。不過,對於重視親情的中國人來說,除夕之夜,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薄薄的餃子皮中。

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有滋味,在寒冬雪花飄飄的時節里,來上一份餃子,該是何等的愜意呢?

讀者們,對於「吃餃子」這個習俗,大家都知道那些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最愛「洗澡」的人!寫了一詩一詞,妙趣橫生千年!
打油詩:一半詼諧,一半妙絕!「李白」打起油來,真調皮!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