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人是多麼脆弱,當原則在暴力面前不堪一擊

文人是多麼脆弱,當原則在暴力面前不堪一擊

原標題:文人是多麼脆弱,當原則在暴力面前不堪一擊



文|郭建龍


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徹底扒下了文人的尊嚴。宦官集團的勝利將文人分享權力之路堵死,也預示著漢代的權力哲學迎來了大變局。


東漢也是文人最喜歡拉幫結派的時代,由於私學發達,大的學者可以有上萬的徒子徒孫,對權力形成了綁架。文人集團雖然有正義的一面,但黨錮之禍也是權力本身對於文人綁架政權的不滿與反抗。

皇帝禁止文人集團參與政治之後,為了解決官僚不足的情況,試圖繞過原有的學術架構,另立學校,培養人才供應朝廷。但由於學術能力不足,無法填補官僚真空。


文人集團脫離政治後,也導致了一批「閑雲野鶴」的出現,他們開始思考漢代哲學的問題,從而啟動了對於玄學的探索。


公元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漢靈帝剛剛繼位不久,東漢大將軍竇武就捲入了一場與宦官的生死爭鬥。


竇武的女兒是桓帝的皇后,桓帝死後無子,竇武和竇太后商議立十二歲的解瀆亭侯劉宏為皇帝,是為靈帝。既然竇武是皇太后的父親,又兼任大將軍錄尚書事,本來應該是東漢最具實力的實權派。更何況與他一同在尚書台的太傅陳蕃是他的同黨,他的兒子渭陽侯竇機擔任侍中,侄子雩侯竇紹擔任步兵校尉,掌管北營五軍中的一軍,竇紹之弟西鄉侯竇靖也是侍中,監管羽林左騎。


竇氏一門都在權力中樞,又有誰能和他挑戰呢?


答案是:宦官。當時的宦官是中常侍曹節、王甫等人。與東漢歷代宦官相比,曹節、王甫在竇武之前並沒有顯示出大惡的跡象,實際上,東漢宦官雖然權柄較大,但更多原因是皇帝和行政工作的需要。由於政治結構不合理,皇帝的許多打手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只能讓宦官去做,時間長了,他們自然有了一定的權力。


靈帝初期,由於竇武等人的節制,宦官權力並沒有大到不可收拾。曹節之所以有權,只不過是他奉命迎接靈帝入宮繼位。而王甫也是個知是非的人,曾經在審判名士范滂時,被范滂的凜然所感動,主動幫他解開枷鎖。可見,作為政權機器零件的宦官,也並非十惡不赦,只是皇帝的工具而已。


但竇武在陳蕃的鼓動下,決定徹底剷除當權的宦官集團,並換上自己的、聽話的新人。


然而,竇武的性格中有一個要命的因素:猶豫不決。這個因素又遇到了另一個障礙--竇武的女兒竇太后。竇太后認為,宦官集團是朝廷的一部分,代表著一定的行政功能,不可能全部不要;即便要誅殺某個具體的人,也需要合法的借口。竇武只好從長計議,從針對整個宦官階層改為針對某些具體的個人。他首先請求太后誅殺了中常侍蘇康和管霸,當桓帝去世時,竇太后曾想把桓帝的諸位妃子都殺掉,是這兩個人苦苦勸諫,阻止了竇太后,因此,對於殺這兩個人竇太后是沒有意見的。接著竇武又找借口要求誅殺曹節,這次太后認為理由不夠,沒有同意。但竇武已經下定決心要把曹節做掉。


到了這年八月,由於天象不好,竇武決定提前動手。他首先把司隸校尉、河南尹、洛陽令都換成心腹,然後又奏免了黃門令魏彪,換上了聽話的另一個宦官山冰。接著,他逮捕了長樂尚書鄭颯,關進了北寺獄進行審問,利用他來牽連曹節、王甫等宦官。

準備工作完成後,竇武決定,不僅對曹節、王甫動手,還要將前朝的宦官群體一網打盡,重新換人。但在這時,消息泄露了。


消息之所以泄露,是因為竇武在誅殺宦官時不得不利用宦官。當竇武離開官府回家後,執掌文書的小宦官立刻報告了長樂五官史(也是宦官)朱瑀。朱瑀看到竇武的奏章後,大罵竇武不近人情,認為他可以誅殺那些放縱的宦官,怎麼可以把所有的宦官都族滅掉!朱瑀立刻行動起來,一面大聲宣揚竇武謀逆想廢皇帝,一面找了十七個人,他們共同起誓要殺掉竇武。


消息傳到了曹節耳中,他迅速將皇帝、太后軟禁起來,逼迫太后下詔書到北寺獄把竇武的同黨尹勛、山冰殺掉。同時下令在南宮設防,關閉禁門,進行殊死抵抗。最後,又派人去抓捕竇武。到這時,竇武誅殺宦官的計劃已經失敗了。


當宦官去抓捕他時,竇武逃到了兵營,召集他能控制的北軍五校士數千人屯紮在都亭,號令軍士殺掉黃門宦官。與此同時,宦官也藉助皇帝的詔書,命令少府周靖率領人馬進攻竇武,雙方進入了戰爭狀態。由於宦官不得人心,竇武與宦官即便發生戰鬥,也並不落下風。


但這時,另一個人決定了雙方的實力對比。東漢著名將領、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恰好從邊疆歸來,身在洛陽。張奐一生為人正直,不肯侍奉權貴,對宦官也沒有好感,常常被宦官告黑狀剝奪賞賜。但因為他剛回來,並不知道首都發生了什麼事,曹節等人決定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讓張奐前往攻打竇武。


不明就裡的張奐接到詔書後,立刻領兵前往都亭。身經百戰的他顯示出了巨大的號召力。竇武的士兵越走越少,散光了,他被迫自殺身亡,他的宗親、姻屬、賓客都被誅殺,就連竇太后也被軟禁。


竇武剷除宦官集團的圖謀以他的死亡而告終,東漢末年的宦官專權也愈演愈烈。在竇武死前,曹節、王甫等人還有所忌憚不敢為所欲為,竇武死後,缺乏制衡的他們變得專斷跋扈,東漢的政治就徹底倒向了宦官集團。


竇武之死不僅僅是東漢政權崩潰的前兆,還是東漢文人的超級劫難。竇武不僅僅是個普通的外戚,他還被當時的讀書人尊奉為文人之首。與竇武合謀的太傅陳蕃則是另一位文壇領袖。當竇武死時,陳蕃已經七十多歲,白髮蒼蒼的他一聽說事情完了,立刻率領他的下屬和學生八十多人,拔刀闖入皇宮的承明門,大呼:大將軍是忠義為國,是黃門在造反,怎麼反說竇氏大逆不道!


王甫出來與陳蕃爭論一番,最後下令逮捕陳蕃。七十多歲的老人拔劍廝殺,抓他的人圍了數十重,才把他送往北寺獄,當天就把他殺掉了。


竇武、陳蕃死後,宦官們開始製造「黨錮」,將他們的同黨一網打盡,殺害的殺害,剩下的禁止為官。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這使得幾乎整個知識圈都被禁絕。這就是著名的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給文人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他們除了被禁止當官之外,也發現了所謂的文人是多麼脆弱,他們所相信的原則在暴力面前是多麼不堪一擊。在反思聲中,東漢的哲學體系走向了崩潰。


但是,黨錮之禍的發生又是一種必然,即便沒有這次災難,東漢已經失控的文人圈也必然導致另一次禍患,從這個角度說,東漢的哲學體系之所以崩潰,又可以理解為是它內部的原因。


夾縫中的文人結派


與西漢的酷烈相比,在歷史上不聲不響的東漢卻是文人的白銀時代。皇帝對文人更寬容,也較少對他們進行直接的迫害。


但文人生活悠閑的同時,權力卻比西漢時期下降了。西漢大儒可以升任宰相,東漢的權力更多地被分給了一個封閉的小圈子,這個小圈子由一些大家族把持,文人雖然受到了皇帝的優待,但權力卻是減少的。


結果,東漢的讀書人形成了不同於西漢的習慣:他們生活悠閑,喜歡拉幫結派,評論政事,卻缺乏實際的政務經驗。


在集結小團伙上,東漢人的群聚性可以讓後世各朝代都甘拜下風。除了皇帝製造了三萬人的太學供讀書人交遊之外,各地的地方學校以及私學都極其發達,私下裡開門授徒的學者不下萬人,而每個人的學生也都很多。


《後漢書·儒林列傳》記載了一幫儒者的事迹,這些文人大都有大量的徒子徒孫,最多的幾個每人有弟子上萬人,少則數千人。這些徒子徒孫不僅是學知識,而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搭把手。


當老師死亡時,是檢驗徒子徒孫規模的最佳時機。各地的弟子都要趕赴老師的葬禮,在葬禮上不僅僅是哀悼,還是炫耀的好時機。公元187年(中平四年),著名學者陳寔死亡,除了大將軍何進派人弔唁之外,各地的徒子徒孫們傾巢出動,一共三萬多人參加葬禮,披麻戴孝的都有數百人。


這個巨大的讀書人群體有著知識的自負以及懷才不遇的感慨,他們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東漢的政局,並不時地拉幫結派對皇帝的政策品頭論足,構成了巨大的清議壓力。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卻是政治提案的製造者。

到了靈帝時期,隨著帝國政治的惡化,文人的拉幫結派運動也達到了高峰期,這時,全國性的文人網路已經形成,在這個網路頂部的,是被人們奉為「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的三十五個人。這些人中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只是普通的學者,身居高位的需要普通學者們擁戴,普通人則需要高官的撐腰。在文人官員的領導下,讀書人突然有了參政議政的歸屬感,並死心塌地地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


對讀書人參政形成阻礙的,在東漢後期主要有兩個集團。


首先出場的是外戚集團。比起西漢來,東漢的皇帝更加依靠內部人統治,最大的內部人就是妻子的娘家人。西漢時期還屢屢有平民皇后出現 ,東漢光武帝之後,皇后默認只能出自幾個大家族。


由於光武帝對中央權力系統進行了改造,邊緣化了丞相所代表的外官體系,把原本屬於外官的權力交給了宮內的尚書台,尚書台又控制在幾個外戚大族手中,中央政府慢慢地變成了幾個大族的戰利品。


到了東漢中期,皇帝與外戚的衝突已經愈演愈烈,於是又引進了另一個集團,這個集團在正規的儒家經典上是沒有地位的,沒有聖人教導要怎麼處理他們,但是皇帝卻十分需要他們。這就是宦官集團。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宦官鄭眾幫助皇帝幹掉了外戚竇憲。這是宦官勢力得勢的開始。


皇帝之所以不得不利用宦官,是因為宦官是最無法培養自己嫡系的勢力的。與外戚時常利用讀書人不同,宦官大都缺乏儒家訓練,對於儒家提出的各種仁義道德也不在意,他們唯皇帝馬首是瞻,且沒有後代,不會形成龐大的家族勢力。


之後,宦官與外戚發生了數次衝突,比如,安帝死後,宦官孫程誅殺外戚閻顯,擁立順帝;桓帝時期,宦官單超誅殺外戚梁冀。


到了桓帝末年和靈帝初期,桓帝的岳父、外戚竇武決定剷除宦官集團。出於需要,他開始與文人集團聯合,並得到了文人集團的認可。在文人集團的推動下,竇武成為「三君」之首、文壇領袖。


除了竇武之外,對於剷除宦官呼聲最強的是太尉陳蕃,兩人聯合後,竇武又藉助皇帝把志同道合的尹勛封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還有曾經被廢黜的名士前司隸李膺、宗正劉猛、太僕杜密、廬江太守朱?等,都被竇武找來列於朝廷,前越巂太守荀翌成了從事中郎,潁川陳寔作為下屬 。

外戚與文人的聯合,是文人集團試圖更深入參與政治的表現。由於文人本身沒有統治能力,必須依附於外戚或者宦官之一。與宦官相比,外戚還是較為名正言順的集團。畢竟在白虎觀所代表的哲學體系中,能夠找到外戚的位置,卻沒有給宦官留下合法的空間。


竇武聯合文人集團,準備對宦官集團動手時,文人集團內部的拉幫結派現象也達到了高峰,進入了所謂的結黨時期。


(來源:《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作者:郭建龍 鷺江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好書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