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財務自由的夢想,金融市場能幫你實現嗎?

財務自由的夢想,金融市場能幫你實現嗎?

原標題:財務自由的夢想,金融市場能幫你實現嗎?



導語:金融市場的散戶們不懈奮鬥,追求著自由與更高的人生目標,這正是所有發達資本主義世界中個人奮鬥夢的縮影——我們都以為艱苦的工作是實現財務自由的手段,卻不知道它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目的。


自由市場在我們的想像中代表著一種公平的交易秩序。相比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人們更想要別人提供的產品。於是有了交換。交換總是公平的,總是基於平等的地位和相似的價值,以及人對自己偏好的合理判斷。最終交換使雙方都得到了滿足。然而,這是迷信自由市場才產生的迷思。真實的市場並不是這樣運轉的。即使是在看起來最為純粹的金融交易領域,一個所有交易都應該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的地方,交換也並非完全基於個人的理性計算。首先,普通人在金融市場中要有足夠的信息做精確的計算根本不可能,而事實上,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者們往往也並非純粹經濟理性的。


Preda的著作Noise: Living and Trading in Electronic Finance帶領我們探訪了金融交易市場中散戶們(個人交易者)的日常交易活動。散戶(retail trader)是相對於專業金融機構的職業操盤手(professional trader)而言。職業操盤手為投資銀行或者基金公司管理幾十上百億的資金,但通常不能開設自己的交易賬戶。散戶們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用自己的賬戶交易股票、各種基金、外匯等,擁有的資金數額從幾萬到幾百萬美元不等。中國的金融市場相較之下不算髮達,所以散戶群體還是以股票交易為主。


圖片來源:amazon.cn


如果交易總是基於共享的信息和理性的計算,那麼金融市場的交易應該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話,所有人都會預期相同的趨勢,那麼每個人都會站在需求的同一邊。Preda講了這樣一個關於市場誕生的寓言:

最開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神和凡人。神知道每一件事,所以他們不會交易,因為所有神總是會選擇交易的同一邊。凡人知道的很少,或者只是自以為知道一切。所以神只能和凡人交易,凡人們也會互相交易。市場就這樣誕生了。

?


在金融交易市場中,大型金融機構和他們的專業操盤手更像是神,因為他們掌握了海量的資源和豐富的信息,散戶則更像是凡人,既缺資金、又缺經驗和信息。然而正是散戶的存在,使活躍的金融市場成為了可能。只有神的金融交易必然是非常不活躍的。這即是經濟學所說的,散戶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流動性。


然而,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散戶們的存在其實很沒有道理。散戶的存在不符合經濟理性,因為散戶們常常掙不到錢。無論是股票、外匯、還是各種對沖基金交易中,能實現大量利潤的散戶占極少數。散戶們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他們對於自己有限的市場訊息、經驗和知識、以及整體的低盈利率都非常清楚。那麼為什麼散戶們還願意進入金融市場?這也是很多人對中國股民的存在的困惑。


正是因為散戶們往往無法根據足夠的信息作出最理性的決策,經濟學喜歡把金融機構的決策稱為信號(signal),而把散戶的行為稱為噪音(noise)。但是噪音對於金融市場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了凡人的噪音,市場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了。那麼,又該如何保證總是有散戶加入金融衍生品市場呢?


故事的起點:電子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散戶的出現


所以,所謂的散戶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呢?


散戶交易和投資(investment)是不一樣的。投資一般不是經常性的行為,而是長期持有以獲得收益。散戶的交易是經常性的,目的就是希望在市場的價格變動中套利,快速地實現利潤。在1960s以前,金融市場的交易節奏整體是很慢的,所以也是只對擁有大量資本的投資者開放。此時想要進入金融市場,先要認識某個經紀人。付給經紀服務的花費,可能很多普通人就承受不了。

1960-1980s之間,各種基金的出現開始向普通人開放了投資的機會。一些經紀商也願意以更低的傭金提供服務。這個時期,電話在金融交易中的應用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通過電話撥號來發送交易指令,經紀人和投資者之間的溝通成本極大地降低了。很多散戶其實也不相信經紀人,所以他們也更喜歡可以用電話撥號直接發送交易指令的操作。


1980s中期之後,電腦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電子化的價格與交易信息記錄,這最初當然是大型機構所獨有的。但是很快,很多經紀商也開始為散戶提供電子化查詢的服務。隨著技術手段的成熟和專門服務散戶的經紀商的增加,散戶的資金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被吸收到全新的電子金融市場中。



電子金融市場


圖片來源:binarytribune.com


散戶的來源非常豐富。金融市場的開放吸引了不同背景、財力差別很大的散戶們。他們可能在進入前完全是金融門外漢。但是隨著1980s以來金融行業急劇的變遷,很多曾經的專業操盤手也會無法適應職業的操盤工作,最終離開金融機構。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巨大的工作壓力、適應新技術的困難、升遷困難或上級的壓迫等。無論如何,他們中的一些後來也變成了散戶,或者作為前專業人士,為散戶提供教育、諮詢服務。


在美國和歐洲,散戶交易在2000年以來更加活躍,因為很多針對個人交易者的新產品不斷被引進。政府對外匯交易放鬆了管制。價差賭注、差價合約等新交易手段在2005年向散戶開放。金融收益的稅率一向很低,而2000年後引進的這些新的金融產品甚至是免稅的。


從小勵志or半路出家:如何成為一個交易者?


當然,參與金融交易的人始終只佔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作為金融系統中的噪音,個人交易者卻總是不斷出現。他們不是憑空出現的。一些過程把人們逐步轉變成了個人交易者,而且這個過程和培養專業操盤手的過程往往還是重疊的。


在學校里,這個過程是學生交易俱樂部。這些學生社團模仿金融機構的等級結構,連招新過程也模仿銀行。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參加學生交易俱樂部是為進入金融機構工作做準備。他們練習交易、提前感受金融世界的競爭氛圍,而且還參與金融機構組織的各種交易大賽和面試培訓。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希望從學生社團招募到未來的專業人士,所以給社團提供贊助、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當然,最終成為專業操盤手的總是少數。很多學生在社團中體會到了交易的樂趣,最終成為了散戶,即個人交易者的一部分。這時我們也發現,其實專業和非專業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清晰。所有人都是在不斷的交流中成長起來的。從專業操盤手到業餘散戶,往往是職業選擇中的一線之隔。所謂的專業與散戶的截然對立顯然是不存在的。



中山大學金融實驗室


圖片來源:搜狐


除了從學生時代就對金融市場感興趣,很多人是半路出家。對於他們來說,類似的過程是各種交易俱樂部(trading club),這些俱樂部有線下的,也有線上的。與學生社團相反的是,這裡有很多離開金融機構的前專業從業者,現在他們在這裡向感興趣的人們分享關於金融投資的概念與策略。


這時我們又發現,所謂的專業與非專業的交易從事者糾纏在了一起。進入金融市場並不是從簡單的個人興趣、或者讀了一本金融書開始的,成為個人交易者往往是從線上或線下的這些社交活動開始的。只有適應了相應的思維模式,一個人才會長久地留在市場中。那麼,作為一個金融投資者,應該如何思考?


投資者思維入門:到底什麼是交易?


在各種交易論壇和展覽上,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交易競賽。這些競賽通常都是精心安排的,有的甚至持續很多天,而且一直很流行。這些競賽不是為了吸引新人,因為觀眾幾乎都是有經驗的交易者。有趣的是,其實很多時候參賽者都不能在比賽中盈利,有時候只是輸最少的人贏了。因為金融市場實在是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了。誰也不能擔保一定會獲利。那麼,組織交易比賽、觀看比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這就是投資者思維模式的第一個特點。交易競賽首先呈現的不是盈利的技巧,競賽呈現的是對所有人敞開的市場里,交易者公平競爭的畫面。要成為股票或金融衍生品的投資者,首先要有這樣的信仰:市場是公平地對待每個人的。這樣,交易競賽展現的不是輸贏的能力,而是人們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如何能夠勝出的那些優秀的特質。


那麼,什麼是能夠幫助人在金融市場成功的優秀特質?耐心、韌性、大膽、承受損失的能力、表現得優雅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自律(discipline)。比賽中很多明星投資者在台上可能並不會盈利,但是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操作、向觀眾不斷解說來展示這樣的特質。正因為市場是如何地不確定,這些特質才如此重要。因為這些特質是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個人可以控制的部分。

Preda的這個論述絕不是空穴來風。在實際的交易實踐中,散戶投資者們其實正是這麼做的。在實際的散戶投資活動中,其實並不存在散戶之間直接隨機交易的自由市場形態。所有個人投資者其實都是在和經紀商交易。經紀商可以選擇自己和散戶交易、暫時不完成交易,或者和其他經紀商對接,在散戶之間完成交易。所以,其實真正的自由市場是不存在的。交易其實更像是散戶和經紀商之間的博弈。


但是在個人投資者的電腦屏幕上,他們收集與觀察最多的是其他交易者的操作信息,彷彿這是散戶間的競爭。活在這種散戶們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上自由競爭的假象中(illusion),是投資者思維的起點。這也就不難理解,散戶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花在了觀察上(observation)。觀察其他人的操作,思索其他人感興趣的產品與工具,最終達到自己對金融趨勢的理解。真正的交易操作反而數量並不是那麼多,每天只有個位數而已。


投資者思維進階:小組交流和網上社區


到這裡,我們已經打破了個人金融衍生品交易是自由市場的迷思,但是似乎散戶們還相信自由市場的假象。然而,他們的行動很快證明了,個人投資者們也並不總是處於我行我素、獨來獨往的狀態。確實,競爭被普遍相信存在著。不過,投資從來不是個人主義的活動。投資一直是個社會性活動(social)。很少有人真的把自己關起來獨自交易。社交往往是投資生活內在的一部分。


如果自由競爭的市場以個人主義的原則組織起來,我們應該猜想,投資者之間很少交流,至少不會願意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和投資策略。事實上完全相反。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某個社交網路的一部分,而且個人投資者們在各種活動、在網路論壇上大談特談,不僅即時分享金融資訊,還討論交易策略,甚至還會交流他們正在進行的交易及其輸贏情況。



圖片來源:guohecapital.com


難道這樣的交流不危險嗎?對個人投資者來說,這樣不會失去競爭優勢嗎?問題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從散戶們的角度來思考,到底是與他人分享訊息更可怕,還是完全沒有交流更可怕?如果完全沒有網路上和線下的各種交流,完全孤立的個人,到底該怎麼確信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呢?


散戶們的交易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合作的活動,而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的競爭。對於信息不充足、經驗也不充分的散戶來說,討論價格趨勢、分享他們的交易訊息可以幫助每個人最終獲得做決定所必需的信息。即使是最聰明和最自信的投資者,也需要從交易社區的交流與信息共享中確認他們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當然,這絕不是否定每個人最後可能得出非常不同的結論。問題的關鍵是,只有思考過其他人擁有的那些信息、在心裡否定過別人的結論,一個人才能確信自己的選擇。


投資者思維高階:個人專屬的策略

混了很久投資者論壇之後,Preda發現沒辦法通過各種真實的個人信息來認出其他人,因為這些信息通常在網上不會公開顯示。論壇上人們可以通過每個人獨有的交易策略(strategy)來認出其他人。熟悉各種交易策略是成為經驗豐富的個人投資者的最後一步。


策略本身當然也是個悖論。策略有很多,有死的、有不斷變化的,有更成功一些的、但大部分是不盈利的,有知名度很高的、也有新發明出來,有公開的、也有某個小群體特有的,有普遍適用的、也有詳細區分特定情境和時間的。無論如何,沒有單一的策略能保證盈利。


關鍵似乎在於策略的靈活應用。每個成熟的交易者,都會發展一套自己的策略方法論。有些名氣很高的交易者會把自己的策略打上個人印記,成為其個人品牌的一部分。這樣的策略,當然也就和前面所提到的耐心、勇氣、自律等特質聯繫了起來。一個交易的策略就是一個逐漸變成熟的故事。


所以,交易者的自主性其實就建立在他們依據對市場的理解發展出來的策略或策略組合上。一個成熟的個人交易者一定有自己對市場的理解,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做決定的過程。所以,一個人的策略一定是和他的個性相符合的,甚至就是他的個性的一部分。交易的策略不是盈利的保障,但是一定是一個交易者的成長經歷和交易環境的總和。


投資者終極:發達資本主義中的自由


現在,你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經驗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者了,即使是非專業的,這常常也相當於一份全職工作了。這時你會低頭問自己,到底為什麼要當個散戶、當這樣的個人投資者呢?


人們最初進入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場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的出於從小對金融的愛好、成為金融精英,有的只是想要在退休或家庭生活中找些事情填補空白,有的是因為家庭經濟需求,有的恰恰是因為父母的反對引發的叛逆情緒。金融市場的交易當然是為了盈利、為了把自己的錢變成能增殖的資本、為了錢。錢固然是好,是目的,然而同時錢又不是目的,因為錢往往是為了更高的人生目標的手段。


個人交易者往往都有這些的人生目標(a life project)。這個人生目標常常以自由之名表達出來。這個自由是從無聊的辦公室工作、等級森嚴的各種組織、壓榨的老闆、父母的期待、家庭與朋友的壓力等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通過金融手段來實現所謂的財務自由,是曾經的資本主義創業夢的現代版本。以前這個創業夢是做生意、辦企業,而在發達資本主義的時代,創業夢也終於演變出了最純粹的版本:把錢變成資本,讓資本為自己掙錢。


然而,這個自由夢的悖論是,財務自由並不能立刻實現,恰恰相反,即使是在金融市場里,它也需要努力、汗水、自律來換取。所有這些特質,恰恰是自由的反面。金融市場的散戶們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的自由夢,正是所有發達資本主義世界中個人奮鬥夢的縮影。我們都以為自己的艱苦的工作是財務自由的手段,卻不知道它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目的。


本文及封面圖首發於一顆土逗,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作者:李傻圓


編輯:Targaryen


美編:太子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