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因四川樂山大佛胸口處有開裂的痕迹,當地文物保護部門2018年10月8日啟動了「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下簡稱「體檢」),目前樂山大佛腳手架搭建至頭部部位,大佛的大部分身體也被腳手架遮掩得嚴嚴實實,此次「體檢」計劃於2019年7月底結束,在此期間,樂山大佛景區照常開放,但遊客暫不能到九曲棧道觀賞大佛。

據此次大佛「體檢」的項目負責人、中鐵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孫博介紹,12月10日左右,工程將逐步遮蔽大佛頭部,對頭面部進行勘測,但保證在2019年元旦之前,先露出佛頭,供遊客觀賞。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修復中的大佛

據了解,樂山大佛開鑿於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建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坐像,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環境下,樂山大佛長期受到風雨、植被等侵蝕,極易發生風化、滲水等病害。為此,根據國家文物局相關批複,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決定從10月8日起對大佛進行全面「體檢」--開展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

按照勘測工作方案,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4日,將自下而上搭建腳手架對大佛進行近距離勘測調查。根據工作進度安排,10月8日至10月25日,將在大佛腿部區域搭建腳手架。此階段,大佛除腿部被遮擋外,其他區域均可正常觀瞻。遊客朋友可在景區佛頭平台或選擇乘船觀賞大佛。

世界遺產樂山大佛的保護工作全球矚目、意義重大。因此,從10月25日起,樂山大佛景區將舉行「見證大佛保護」系列活動,遊客在此期間到大佛景區遊覽,不僅可以通過沙畫、視頻、圖片等形式了解大佛90年的修建歷程、感受千年大佛的保護不易,還能體驗VR觀大佛和與大佛3D合影,彌補遊客不能下九曲棧道觀大佛的遺憾。



大佛「花臉」緣於生物病害,「胸口開裂」是隔水層造成的

作為世界現存最大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開鑿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石刻佛像。1996年,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但因為常年受到風雨、植被等侵蝕,也留下諸多文物保護方面的「謎題」,比如覆蓋在大佛額頭及兩側臉頰的大面積黑色痕迹究竟是什麼?大佛誕生之初就在螺髻耳部、胸部設有排水槽和排水廊,為何經過歷代多次維護後,至今仍舊面臨滲水導致胸部開裂?一直以來,這些問題困擾著大佛管委會和文保愛好者。

此前文保界有多種猜測。有人懷疑是重做的大佛髮髻里含有炭,經水流沖刷後,其中炭黑下流到大佛面部造成花臉;還有認為是雨水滲透後,大佛面部岩石上形成了水銹結殼,呈現深色狀。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正「體檢」,將遮蔽修復

但經過此初步勘探,得出結論這是——「生物病害」,即主要是地衣、苔蘚和其他生物藻類、黴菌造成的。

孫博說,大佛的頭部和胸部都有保護層,最近一次保護層是在2001年添加,但保護層上附著有毫米級的泥土,這些泥土已足夠苔蘚類植物生存。「因為當地降水充沛,植物生長季節性比較明顯。降水豐沛時它會變成綠色繼續生長;雨水稀少時,它進入休眠期或死亡就會發黑,讓大佛成了『花臉』。」

由於植物根系吸附能力比較強,傳統的物理修剪方式往往治標不治本。此次「體檢」後推薦用蒸汽法或土壤改性。「蒸汽法」可以通過軟化植物,減少植物分泌的酸與大佛表層碳酸鈣的粘連;「土壤改性」可以直接調整植物的生存微環境。

而近期樂山大佛被發現胸口岩石開裂,而岩石起鼓開裂,均是滲水造成的溫度差、濕度差所引起的。其實在建成之初,人們就在大佛的螺髻耳部、胸部等修建了排水槽、排水廊道,而且在上一次的修繕中還給大佛胸部塗了保護膜,為什麼大佛的胸口還是因為滲水而起鼓開裂呢?

此次勘探中,研究團隊對滲水的原因有了新的發現:大佛主體結構是在凌雲山沿天然山體上鑿刻的,從上到下整體是砂岩結構,但不同的砂岩層之間又有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泥岩夾層。「砂岩滲水性很強,但泥岩則相對較弱,那麼泥岩夾層就變成了相對的隔水層。」孫博說, 「過去大佛的塗層材料,滲透係數可能太小了,水在裡面泡著,外面又乾燥,塗層的粘性就會消失,從而導致大佛表面開裂、隆起。」

據悉,古代的樂山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之處,岷江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在大佛建成後的漫長歲月中,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歷史上,樂山大佛曾經歷了多次修繕,可考證的修繕活動包括唐代1次,明清時期3次,民國時期3次,新中國成立後9次。其中1936年的一次修葺不光對大佛整體身體進行了修整,下巴和唇部也進行了整改,而且還把大佛的髮際線整理得井井有條, 也基本奠定了現在我們所見的大佛的模樣,建國後,1962年、1990年,2001年和2011年的修繕規模較大。1962年,大佛第一次有了彩色照片;2001年的修繕對大佛的頭部、面部、肩部和雙手雙腳進行了全面維護,改善了大佛當年髮髻脫落、鼻樑發黑的蒼老神態。但因過於「高齡」,還是出現了目前的問題,

鑒於此,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負責人彭學藝表示,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主要分為4個階段:

目前已經完成的是第一階段,樂山大佛材質劣化機理研究,主要包括樂山大佛基體劣化機理研究和前期保護加固材料劣化機理研究。(2018年9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正在進行的是第二階段:保護加固材料的製備和表徵,製備與樂山大佛基體相適用的保護加固材料,並對其綜合性能進行分析表徵(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

未來將開展現場試驗,研究具有最佳性能的保護加固材料,並研究最佳的現場工藝(即第三階段,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6月3日);最後將總結研究成果,編製《樂山胸腹部開裂及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材料與工藝前期研究報告》(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品木先生 的精彩文章:

常見榫卯結構特點介紹及動態
一把木椅子賣7000萬!憑什麼呀?

TAG:九品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