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豬突一波流」是什麼神操作?努爾哈赤以血的代價作了精彩詮釋

「豬突一波流」是什麼神操作?努爾哈赤以血的代價作了精彩詮釋

原標題:「豬突一波流」是什麼神操作?努爾哈赤以血的代價作了精彩詮釋


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統率13萬八旗勁旅,挾席捲遼瀋的威勢向大明邊關重鎮寧遠鋪天蓋地的襲來,在他看來憑藉著手中悍不畏死的滿洲精騎和多年蹂躪大明的軍事指揮藝術,拿下眼前這座關外孤城必將唾手可得。


而此時的寧遠守將袁崇煥佇立在城頭,望著前方不遠處黑壓壓的八旗鐵騎揚起的遮天蔽日的塵土,他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亢奮,在他看來敵人的宿命必將終結於此,紅夷大炮將徹底為努爾哈赤彪悍的人生划上無盡的唏噓。


紅夷大炮,16世紀初歐洲製造的前裝重型滑膛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炮長3米,口徑110-130毫米,重達2噸以上,該炮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自由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靈活改變射程,炮身前側置有準星和照門,火炮可根據拋物線準確計算彈道,炮自炮口至尾部內壁逐漸加粗加厚。


這種別具匠心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從而增強了火炮的遠距離殺傷力,根據史料記載,紅衣火炮最大射程為十里,換作現今計算單位炮彈的遠程狙殺能力能夠達到驚人的五公里,這在以冷兵器為主導的古代戰爭中足以秒殺一切來犯之敵。


而在此次的寧遠之戰中,寧遠守將袁崇煥將十一門紅夷大炮分列於東、西、南、北四個不同方向,並配以火銃、藥罐、雷石、滾木等守城器械嚴防死守,同時,戰前的袁崇煥下令焚毀城外郊區的一切農家屋舍,採取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迫使後金軍隊露宿嚴寒野外,為了進一步讓寧遠城固若金湯,袁崇煥動員城內軍民齊心協力在城牆外側潑水為冰,以阻絕後金軍登城。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鐵騎進抵寧遠城近郊,野豬皮努爾哈赤下令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道,用以切斷寧遠與關內的聯繫,並在城北扎設大營。袁崇煥見後金軍營暴露在紅夷大炮射程之內立即實施火力覆蓋,後金軍傷亡慘重被迫西移大營。


次日凌晨,努爾哈赤發動總攻令,八旗大軍蟻行如山冒著炮火藉助推楯車、運鉤梯,向寧遠城西南角發起了「豬突一波流」的猛烈攻勢。在努爾哈赤看來,有著捨生忘死的「豬突一波流」攻勢,在薩爾滸之戰中被打的丟盔棄甲的一幕必將重演於歷史。



這種讓努爾哈赤自鳴得意的「豬突一波流」是什麼神操作?以至於讓他信心滿滿「穩操勝券」?其實,所謂的「豬突一波流」的精髓就在於步兵要冒著敵人的萬丈火力,不顧一切地象野豬一樣露出獠牙低頭猛衝,各牛錄長和甲喇長也要揮舞著戰刀衝鋒在前,以期儘快與敵短兵相接,用白刃戰快速解決戰鬥。

這種打法的好處就在於讓攻城部隊形成一股悍不畏死的「敢死隊」氣勢,從而在氣場上徹底震懾住敵人,同時,不計代價地向敵軍陣地抵近衝鋒,可以避免部隊陣型過於密集免遭紅衣火炮的打擊而招致損失慘重。


努爾哈赤「豬突一波流」的打法與兩百多年後日軍侵華時的「板載衝鋒」幾乎異曲同工,兩者都強調誓死盡忠以軍人的犧牲為代價換取戰爭的勝利。


當努爾哈赤的「豬突大軍」黑壓壓地突破明軍火炮防線抵近西南城角時,袁崇煥憑藉戰前預備的火銃和滾木礌石以雷霆萬鈞之勢砸向城下的八旗軍,後金軍屍積如山、流血漂杵,努爾哈赤的「豬突一波流」戰術遭遇了慘敗只好倉皇撤離。



正月二十五日,不甘失敗的努爾哈赤以輕傷不下火線的勇氣親臨戰場,繼續指揮八旗大軍圍攻寧遠城,明軍萬炮齊發、火槍大作,後金軍死傷累累、不計其數,努爾哈赤野豬皮亦在此戰身中炮彈狼奔豕突倉皇逃命。

此後,努爾哈赤退兵盛京,寧遠之戰中慘敗的陰影時刻籠罩在他的心頭如夢魘般揮之不去,而彼時的努爾哈赤本就身患毒疽,外加炮傷化膿感染。天命十一年(1626年),自詡「天命」的努爾哈赤終於魂歸天命,享年67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月秋風照當年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炸死張作霖,張作霖:好處沒有,腦袋倒是有一個!

TAG:明月秋風照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