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從彝族古代文明歷史追溯說起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從彝族古代文明歷史追溯說起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

文/王敏 王舒怡

摘要:中國遠古時代的彝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落族群。其生息的區域,從西部、西南部往中原地區延伸到東海之濱,可謂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大族群。在萬年以上的歷史中,彝族先賢創造了自己的古老文字和十月太陽曆。以刻劃文字和十月太陽曆為標誌,可追溯達萬年曆史的古夷人,對世界本源、人類發展史的認識,都達到了極高的程度。中國的文明史時序,由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從而確立起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鼻祖地位。

關鍵詞:中國;世界文明;鼻祖地位

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與學術史上縱橫中西古今的文化先驅者,他給我們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足跡,這些足跡鑲嵌著他對中國思想文化與學術命運的憂慮、困惑和思考。早在1902年,梁啟超先生曾為中國居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末鳴不平。出於愛國和民族自尊心,他曾大聲宣布:「中國乃世界文明之鼻祖」[1]。可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沒有找到論據。如今,梁啟超先生100多年來的這塊心病可以醫治了。我們可以告慰梁啟超先生:在追溯古彝族文化歷史中,我們找到了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的論據。下面,本文試圖就此作一論述。

一、中國文明的源頭在雲南金沙江南北兩岸

我們知道,雲貴高原和金沙江南北兩岸接近地球赤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是古人類的發源地,從距今1500萬年的開遠小龍潭臘瑪古猿化石,距今800萬年的祿豐古猿化石,距今400萬年的元謀蝴蝶嶺猿人岔科化石,距今250萬年的「東方人」化石,距今170萬年,且學會用火的「元謀人」化石,距今數十萬年的「麗江人」「西疇人」化石,到距今3~5萬年的「昆明人」化石,可以排成序列,至於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幾乎遍及雲南全省各地。說雲貴高原是中國人的原始發源地,絲毫不為過。因此,今天的民族文化學的研究,不得不更多地藉助於彝族的古文化。這也是中國文明的源頭,追溯來追溯去,最終被劉堯漢教授追溯到了世居雲貴高原金沙江兩岸的古彝文化之中的原因。[2]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從彝族古代文明歷史追溯說起


二、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中國甲骨文和古彝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並列為世界六大古文字。香港世界遺產研究院執行院長喬惠民說:「中國古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彝文是當今唯一活著的世界六大古文字。」彝文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並至今活著的文字,而且古彝文擁有載體多樣,內容豐富的文獻。原始古彝文的創製和出現時間大致可推算為7000—10000年或以上。[3]

三、古彝文能夠破譯刻劃文字

彝族文字可以釋讀甲骨文。1954年,西安半坡出土了一批彩陶以及「疑似古文字」的陶紋,郭沫若先生1959年和1961年兩次前往半坡博物館研究而未能破譯,只說那些陶紋「其為文無可疑」,當時他把這些陶紋稱為「刻畫符合」。80年代,李喬先生認為彝文與中原文化的關係密切,專程將半坡出土的1個陶紋中的32個樣本帶回雲南與古彝文對照研究,發現二者之間相同的比例很高,認為兩種古文字具有血緣關係。接著,他邀請紅河縣老畢摩李八一昆協助辨認,李八一昆讀出了其中23個陶符,而且能夠釋譯字義。李喬於《雲南民族》、《雲南師大學報》著文披露了能夠用彝文破譯解讀半坡彩陶「刻劃符號」的列證,揭開了半坡文化的陶紋就是彝文的學術謎團。《人民日報》1990年11月12日以《半坡刻符是彝文始祖》為題作了深度報道,解開了半坡陶紋千古之謎,將彝文亦即所能部分代表的中華民族文字史,上溯到數千年,實際上也是把文明中國的古彝文推上了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歷史地位。[4]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從彝族古代文明歷史追溯說起


四、古彝人與世界的交往早於「絲綢之路」

早在萬年左右的古夷(彝)人時代,彝文經典《物始紀略》中就有「白人」「黑人」的記載。一個世代生息於西南高原、茫茫群山之中的古夷(彝)人,為何世代相傳的典籍中會有白人黑人的記載?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們,就以馬幫運輸的方式,與西域(包括歐洲和非洲)有了商業文化上的交往。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中國其他地方不曾見過的純金面罩。有人就猜測,可能是受了西域文化影響之故。據說世界上出土有純金面罩的只有古埃及和希臘。這種猜測自然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古夷文化的歷史,要比埃及、希臘悠久的多,到底誰影響誰?尚待更多的地下出土文物作證。古夷人的「十月太陽曆」用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十二獸紀日,「十月獸歷」的十獸(虎、水獺、鱷、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腳蛇)紀日。埃及、巴比倫、印度也有以十二獸紀日的曆法。與古夷(彝)的曆法相比,埃及、巴比倫歷與夷(彝)十獸相同的有蛇、猿、羊、牛、鱷,與十二獸相同的有蛇、猿、羊、牛。印度的十二獸,幾乎是古夷(彝)的十二獸的照搬,只是把「虎」換成「獅」。受古夷曆法影響的跡象明顯。古夷刻劃文字的影響,在西亞古文字中更明顯。如義大利梵爾卡莫尼卡距今4000年前的岩畫刻符,希臘克里特島距今3900年前~3450年前的線形文字、邁錫尼距今3450年前~3000年前的文字,印度河谷距今5000年前~4000年前的古文字,與古夷(彝)比較,字形筆劃和書寫方法都相同相似。有些字甚至用古夷(彝)釋讀。[5]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從彝族古代文明歷史追溯說起


五、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

「古彝文是漢文的源頭,西文的始祖。」劉志一教授撰文說,彝文與漢文是相互聯繫的,在一萬多個彝文字中有800多個漢文字是彝文字演變而來的。這說明彝族文字是古老而歷史悠久的。[6]

西方學者大都認為,現今的英文、羅馬文的字母,是在西亞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線形文字簡化而成的。楔形文字和線形文字與中國的殷商甲骨文比較,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因此,西方學者斷言:「中國文明是西亞蘇美爾文明東傳的產物。」著名學者劉志一對蘇美爾人及其文明進行了深入研究,蘇美爾人在西亞出現的時間距今7500年前~5000年前。而古彝文的創製可追溯達萬年以上。他指出:「無論從時序、體質特徵、語言、文學、文化風俗等方面都證明:蘇美爾文明源於中國的遠古文明。」直到西漢時,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了「邛竹杖」「蜀布」。可見遠在漢朝以前的數千年間,我國西部的古夷及其後裔,與西亞各國的交往,一直未曾中斷。[7]

六.按古彝文化算中國應有萬年的文明史

過去,我們常說:「中國文明史,上下五千年」,那是從炎黃時代算起的。現在我們知道,炎黃只是古夷(彝)族群中的兩個部落,準確的說,是漫長的古夷部落發展史上,最後在中原地區形成的兩個較大的部落。一個民族的文明史該從何算起?自然當從文字創始算起,有了文字,又有了天文曆法,說明畜牧農耕已進入到了一個較為發達的階段。古夷的刻劃文字、地下出土文物證明,已有萬年以上歷史。古夷的「彝族十月太陽曆」,也可追溯到萬年前的畜牧農耕的初期,說中國有萬年文明史,並不誇張。中國與西方的交往歷史,過去人們總是要提到「絲綢之路」,其實在漢代以前中國就與西方有了經濟和文化的交往。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中國排在最末一位,考古資料證明:埃及,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進入到青銅時代,其象形文字的創造,測定為公元前3000年。巴比倫,是在蘇美爾人之後,由塞姆人、阿摩利人於公元前1800年創建的。印度,其文明的創建大體定在公元前2350年至前1750年之間,三個文明古國的歷史,比起我國的古夷文明可追溯的歷史要晚得多。中國文明,可毫不愧言地稱做是「中國乃世界文明之鼻祖」(梁啟超語)。[8]

湮滅已久的彝族十月太陽曆被劉堯漢教授發掘整理出來,重新公諸於世,它豐富了中國文化寶庫。這件事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是其一。其二是:確定了中國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鼻祖」地位。過去,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被排在最末一位,即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曆法的制定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標誌。彝族十月太陽曆的發掘面世,把中國的文明史,從五千年提前到萬年以上,終於證明,中國確實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同時還證明:雲貴高原尤其是金沙江南北兩岸是中國文明的源頭。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鼻祖——從彝族古代文明歷史追溯說起


參考文獻:

[1]. 朱琚元(彝族),《中華萬年文明的曙光》[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11:51.

[2]. 戈隆阿弘,《被遺忘的中國遠古部落族群》[J],昆明: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3:16-17.

[3]. 蔡忠秀 吳華清,《淺談三星堆或金沙圖文與古彝文華的關係》[J],昆明:《彝族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2018年8月78頁,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省彝學會主編

[4]. 楊正權,《彝族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貢獻》[J],昆明:《彝族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2018年8月1—2頁,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省彝學會主辦.

[5]. 戈隆阿弘,《被遺忘的中國遠古部落族群》[J],昆明: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3:20—21.

[6]. 吳華清 蘇傑兵,《淺析彝族古彝文與三星堆金沙圖鳥文以及漢文英文的字母關係》[J],昆明:《彝族文化與中華文明學術研討會》2018年8月84頁,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省彝學會主編.

[7]. 戈隆阿弘,《被遺忘的中國遠古部落族群》[J],昆明: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3:21.

[8]. 戈隆阿弘,《被遺忘的中國遠古部落族群》[J],昆明: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3:18.

作者簡介:王敏,漢族,1955年10月生,1978年雲南中醫學院中醫系本科畢業,主任醫師,雲南省名中醫,雲南省第二批省級名老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雲南省彝醫醫院、原楚雄州中醫院婦科主任,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共雲南省委聯繫專家,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雲南省彝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學院特聘教授,雲南中醫學院彝醫教材編寫組編委《彝醫婦科學》主編,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曾主編 《楚雄彝州本草》 《中國彝族民間醫藥驗方研究》 《王敏中醫婦科治療經驗集》 《王敏彝族醫藥論文集》 《源於太陽曆的神奇—楚雄彝族醫藥探微》,參加編寫《中國彝族藥學》 《雲南省中藥材標準》等。

來源:阿細先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