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官員乘這種車出門會被降職,因一件事,皇帝說:乘啥車隨便!

古代官員乘這種車出門會被降職,因一件事,皇帝說:乘啥車隨便!

在古代,先民們對交通工具的依賴,一點都不比我們現在要少,但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卻會受到封建禮教的約束,現在咱們說說:古代的官員出行,都乘坐什麼車呢?也許很多讀者都以為是馬車,但是在漢朝卻有很多人甘願乘坐牛車,今天小編就來給您揭秘這件事兒背後的秘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漢朝初年,正如史料中記載的那樣:「漢興……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史記·平準書》)。

其中的「醇駟」和「鈞駟」都是指顏色相同的馬,史料記載的就是,在漢朝初年由於國家缺少馬匹,就連皇帝出行都找不到顏色相同的馬來拉車,而對於百官來說,那就只能乘坐牛車出行了。因為在秦漢戰爭的時候,馬匹都投入到戰場上去了,所以導致漢朝初年,國家馬匹緊缺。

看完上面的事兒,讀者們是不是覺得漢朝的官員好寒酸?但實際情況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在此之前,官員們都覺得乘牛車有失身份,不合乎禮法,所以都沒有乘坐過。而如今卻被國家缺少馬匹的嚴苛形勢所逼,也就不得不乘坐牛車了,但沒想到的是,官員們竟然發現乘坐牛車是如此的舒服。

要知道,古代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再加上馬車又是實木輪子,還沒有減震裝置,馬兒飛奔起來,整個人的五臟六腑都能顛得錯位,而當時的官員為了禮法和面子,也就都忍了。但是牛車就慢多了,而且牛車也大,還能在「車廂」裡面放厚厚的棉墊,來充當「減震器」,甚是還能躺著,因此也就舒服多了,所以說這是因禍得福。但好日子還沒過夠,皇帝又下詔了!

漢高祖劉邦下詔說,往後官員不允許再乘坐牛車了,一來是有失體面,二來是此時國家也相對穩定,馬匹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完全可以滿足日常出行的需求。可是這突然就要「改牛換馬」,著實讓官員們感到很不習慣,因為在牛車裡面舒服慣了,再去為了禮儀乘坐馬車,確實內心都是十萬分的不願意。所以就有官員還偷偷的乘坐牛車。

一轉眼,到了東漢的時代,漢章帝覺得乘坐牛車,實在是有損國典,便狠狠處罰了一位乘坐牛車出門的太守,可是漢章帝將這位太守罷官,卻並沒有起到多少「殺雞儆猴」的作用!

當時,依然不斷有官員偷乘牛車出門,而且還為數不少,可見乘牛車該有多舒服啊,竟然連罷官都不怕。後來,漢朝的皇帝也沒辦法,索性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們愛乘坐什麼車,就乘坐什麼車吧!……到最後,牛車「轉正」了,而乘牛車也不再是一件有損國典的事情,因此這個出行工具,一直延續到了魏晉和唐宋,這一點從出土的眾多牛車文物,以及牛車壁畫就能看出來。

小編覺得在漢朝的時候,為維護皇權的統治,不讓乘坐牛車的「禮法」,確實很重要,但牛車的實用性和舒適度也不可輕視,在二者的交鋒中,究竟誰才是勝利者,這個小編不好下決斷,親愛的讀者朋友,您說呢?……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這座不起眼的小墓出土一面銅鏡,鏡子背後的圖形至今爭議不斷
西夏有種能射三百步的神臂弓,因為一種動物滅絕,這種弓就失傳了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