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距離威尼斯的地標里亞托橋不到 800 米,有家叫「天津飯店」的中餐館。

沒有人來威尼斯會錯過里亞托橋,這裡每天有大約 4000 艘船經過,有一大半運河風景照都是在這拍的。所以無需排行榜推薦和軟體打分,人們很容易知道巷子里那家「天津飯店」——指路人都會說:「掛著大燈籠,你不會錯過它的。」

根據威尼斯當地的法令,那條巷子是私人的,因此飯店可以在那擺放桌椅。夏天的時候,藤蔓爬在牆邊,伸出一些在桌子的上方,今年天氣熱,落葉較早,不然會一直綠到十月底。

飯店老闆娘吳春華嘴大齒密、說話伶俐,喜歡親自做跑堂。飯店雇過一個菲律賓服務生,沒什麼毛病的,但最終還是被解僱,吳春華喜歡自己來。不過這也沒什麼,「女的做跑堂,男的做廚房」是中餐館的慣例。

她有一套職業打扮:頭髮做成細波浪,攏到一側胸前,一身絲質、長及腳踝的紅色旗袍,在飯店裡雷厲風行。她的先生偶爾從廚房裡走出來,身材高大,不愛多說話。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威尼斯島上,鼎盛時期有 12 家中餐館,最終穩定至五家。這麼多年,只有三家基本沒變。比天津飯店更大的一家叫杭州樓,上下兩層,已經停業。還有幾家比天津飯店更出名,它們在更市中心的位置,從車站出來步行幾分鐘就能看到。

威尼斯的旺季從一年的四月復活節開始(單日遊客超過 12.5 萬),七八月是最旺的,到十月底淡下來。整個冬天就仰賴聖誕節和二月的狂歡節。「冬天雖然遊客不多,但他們吃餐的單價高」。附近國家的客人有的兩年來一次,有的年年都來。統計數據通常顯示,威尼斯島上的遊客大多來自附近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

吳春華看得比統計要細緻。

「這家店最早開的時候,日本人最多。香港、台灣人也多。這三個地方經濟不好後,客人少了。到了哪一年……夏天的時候,突然韓國學生變得很多。早上門一打開,全部都是人。韓國人很乾脆,不會叫你打折。雖然說吃得少,一個菜一個飯,或者四個學生,只叫一個菜,四個飯。但他們不會浪費。有一年,我們接待了米蘭領事館來的中國官員,前面的廳被包了。他們走後,韓國客人說,『 Laura,他們就這麼吃幾口就不吃了,能不能給我們吃』。現在好了,不會這樣。」

天津飯店是 1992 年開的。剛開門營業時,吳春華在巷子里擺上沙發,方便排隊的客人坐著等位。大部分中餐館早期都交過這樣的好運,儘管供應的大多是宮保雞丁、杏仁雞丁、魚香肉絲、番茄蛋湯和餃子餛飩之類的簡單菜品,本地居民和外國遊客都覺得新鮮實惠。但越到後來,客人就變得見多識廣,也更難取悅。

如今吳春華當然希望有更多中國遊客,他們走累了,就會想起來吃一口中國菜。但他們對口味更挑剔是一定的,「而且喜歡貪便宜。」吳春華說。今年中國客人看起來手頭尤其緊。為了刺激經濟,義大利開通了更多平價的中國旅行團。

「以前,中國旅遊團來威尼斯,一人吃 10 歐很正常的。現在因為促銷旅遊,來的客人不在意吃住的質量,只想購物,幾乎只能到 5、6 歐。」還有「不願意付座位費」、「只是想進來上個廁所」。吳春華可以把所有這些細細數落出來。但在點評軟體上,顧客的抱怨也一樣多。

1

吳春華一家看起來像本地人,如果他們有自己的船會更像,但他們覺得泊船就像找停車位,車倒是容易買,車位太難找。

因為常常打交道,吳春華和附近的店家都認識。幾個月前,里亞托橋運河邊的商家打算開幾次集體會議,討論由政府和店家共同出資,把沿河邊擺放的餐桌椅、雨遮統一顏色,並規定能擺放的區域。

要開會,最好有個足夠寬敞的室內場所坐下來慢慢商議。吳春華建議他們到餐館裡來,除了旺季,裡間的圓桌常常是空著的。

在天津飯店舉行的這次「圓桌會議」似乎很重要,吳春華還聽到這些商戶們說,不少中國商人希望租下里亞托橋邊上的沿街店面,但房東們似乎達成了一致,拒絕租給中國的商戶,擔心他們會「擾亂市場」——這些商戶,不管是餐廳還是紀念品商店幾乎都統一了定價。但他們知道,中國商人不介意降價促銷,特別是中國商人對大部分紀念品的來源地義烏,都更熟悉。

中國遊客和中國商人一樣,都喜歡里亞托橋。在里亞托橋的東北側, 2016 年新開的免稅店 DFS 是一些中國旅行團如今重要的目的地,他們在這裡待上三小時不是問題。DFS 外的 T 廣場,周末夜晚是威尼斯年輕人最重要的聚集地,他們很吵,隔兩百米都能聽見聲響;而在白天,一些中國遊客喜歡坐在廣場里隨便吃點兒什麼,好繼續上路。只是後者的做法被當地法規認為破壞了威尼斯的風貌,#EnjoyRespectVenice 運動已經頒布了制止在廣場席地而坐、或進行野餐的禁令。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有些住在威尼斯的中國人對這些禁令很不滿,但吳春華並不感到憤怒。她認為有時候是一些中國遊客太不把規則當回事了。「就跟那些隨便打差評的客人一樣。」

但一家在里亞托橋附近開意式餐廳的福建商人認為,真正不把規則當回事的是威尼斯人。「我真的很煩這些本地人。政府規定桌子不能擺出街面太多,但他們一來就拉桌子,邊拉還邊說,沒事,我是威尼斯人……拜託,收罰款的是我。」

2

吳春華出生在浙江溫州,在 1970 年代,家裡已經有三四個人在義大利做生意。1980 年代,出國並不容易,通常需要一封來自海外的介紹信。吳春華在這方面不成問題。她想好了以後,辭掉一份在國營單位的藥劑師工作就來了。

在羅馬,吳春華的姐姐、姐夫一家因為青田老華僑的提攜,已經站穩了腳跟。1983 年, 吳春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羅馬的一家中餐館裡跑堂。1980 年代,這些羅馬中餐館的女服務生通常都穿及膝的短款旗袍,要麼就是民國學生樣式的上衣和短裙。到了下午三點,她們可以換上自己的衣服,有接近兩小時的午休。吳春華在羅馬期間學會了義大利語,和一些出國打工者不同,她就著一本標準教材學習音標語法,對照本地的電視劇聽寫,而不只是練會常用語的發音,因此她可以閱讀當地的報紙,了解當地人在關心什麼。

羅馬的中餐館在那幾年裡越來越多,競爭激烈,「你那裡鍋貼 5 塊,我就 4.8,我就 4.5」。1990 年代出國潮帶來了大量新移民,當吳春華打算開始自己開店時,她印象中羅馬的中餐館已經有 300 多家。

吳春華決定往北走。她和先生去各處尋找合適的門店,最後在威尼斯、及其周邊的一個城市帕多瓦分別看中一間。吳春華差點兒就搬去了帕多瓦,在那裡她會把精力主要花在本地客人身上,努力贏得回頭客,憑藉要強的性子,也許做得也不差,但在 2008 年,就會和大批義大利小城鎮的中餐館一樣受到 SARS 的重創。當地人擔心中餐館會有衛生風險,地方的報紙也在強調這一點。但在威尼斯島上,因為客流大,影響要小得多。

吳春華當然更願意在威尼斯開一家餐館,她在周末來過這兒,親眼見過遊客絡繹不絕。和羅馬相比,威尼斯還有優勢,它更集中。威尼斯的面積不到羅馬的三分之一,本島的面積大約要再縮小到 1/60。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一家意式餐廳要轉手,吳春華盤了下來,請中國的裝修隊改成了一家老派中餐館。在義大利這樣的裝修隊不難找,他們在各省市間流動,為各處的中國生意人服務,因此也熟知中餐館的常見風格:深色古典的木製牆面,內外兩間用圓形的門洞隔開,做出專門的隔斷用來零星擺放幾件古玩。吳春華還在門口掛上紅燈籠,這樣一來,就很好辨認。

一位 1990 年代來過天津飯店的顧客記得,和燈籠一起的還有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海報,電影在 1991 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拿下銀獅獎。

吳春華還記得 1992 年的一天,一位青田老華僑路過這條巷子口,他停下來,朝院子里望望,然後對她說:「老闆娘,你在這裡開店,什麼人都會見過。」

3

去年,島上一位中國商人把兒子送到了帕多瓦念書,因為那裡的學校「更像國內的學校」。她擔心兒子像威尼斯當地的年輕人一樣,「頹廢到不行,常被發現在廁所吸食毒品」。

但吳春華挺喜歡當地的年輕人,她說他們開朗直爽,不那麼愛面子,也沒那麼大壓力。周六晚上 10 點一過,大部分客人都散去後,她幾乎要固定接待一桌當地的年輕人,他們每周都來聚餐,一位夏天度假回來的男生親吻了吳春華的手背,「我們好幾個月沒見了」。

對於威尼斯本島來說,近年來最大的變化之一,是住在島上的本地人越來越少,從 1960 年代的 14 萬人下降到如今的 5.4 萬人。在島上開店的人也沒有選擇在這裡安家,他們中不少都住在十分鐘車程的一座「普通城市」梅斯特雷,那裡生活成本更低,花 100 萬人民幣就能買一套 100 多平米的房子,也沒有隔三差五的漲潮和一年到底的濕氣。晚上 8:30 島上的商店打烊後,他們可以坐車回家。

吳春華一家一直住在島上,且打算繼續住下去。2003 年前,他們在島租過兩處,而後吳春華和先生買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先生說那就是套普通的房子,報紙上登的中國富商買的獨棟老房,還帶花園,「那是真的有錢」。吳春華一家的房子離餐館步行 15 分鐘,和聖馬可廣場附近的房子一樣,它們在威尼斯屬於一區,單價在每平米 5000-10000 歐。

但吳春華指出利亞多橋附近的房子還有個優點,地勢高。這在威尼斯很要緊。威尼斯一到 10 月就會漲潮,在一些地勢低的地方,晴天也需要穿雨鞋。聖馬可廣場是重災區,好幾次貢多拉船可以划到廣場裡面。在這種情況下,里亞托橋附近的區域就很不錯,即便碰上今年 10 月那場 52 年以來最大的漲潮也太太平平。

七年前,吳春華一家在這一片購入了第二套房子,吳春華打算把這套房子送給兒子作為婚房。「現在的年輕人不可能自己買房了。」

4

兒子的婚禮在今年 10 月舉行,籌備時,吳春華髮現自己已經忘了一份傳統中式的請帖應該怎麼寫。在威尼斯最初的十年,因為舉債盤下店面,吳春華和先生從不度假,一次都沒有回國。再回國時,溫州起了很多高樓,「你有感覺嗎?那些樓一到颱風天就只聽到窗戶哐哐哐地響,很嚇人。威尼斯的樓,雖然蓋了這麼久,但非常穩固……」

此後,吳春華每年在國內待一個月。「但我不敢吃國內的海鮮。」 回到威尼斯,她就通過時下最流行的國產劇和國內保持聯繫。這兩年,她最愛的連續劇是《人民的名義》和《延禧攻略》。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開在威尼斯的中餐館,一個溫州人的煩惱與其他

兒子是在天津飯店開業的同一年出生的。他在威尼斯長大,聽得懂中文,但認識的漢字不多。高中最後一個暑假,他在島上唯一一家 Gucci 店裡打暑假工,這份工作讓他感覺得心應手,他沒有念大學,高中畢業後成為這裡的正式員工。「你如果去 Gucci 店就能見到他,他長得很好看。只是訂婚之後,有點變胖了。」

在哪裡舉辦婚禮,對吳春華一家一度是個難題。威尼斯附近的城市帕多瓦有一家規模挺大的中國酒樓「上海樓」,威尼斯附近的中國人有大型的宴請,常會選擇那裡。在帕多瓦,中國人開的婚慶公司也不少,他們負責「在酒店把檯子搭好,場面和中國的一樣」。和早年的裝修隊一樣,他們也願意跨地區提供服務。

吳春華對帕多瓦最了解的地方是韭菜,天津飯店從那的郊區進貨。

最後,她決定把這場迄今為止籌辦過的最重大的儀式放在威尼斯島上舉行,這裡最體面的婚禮宴請酒店之一是位於運河邊的威尼斯莫里諾·斯塔基希爾頓酒店,在這裡辦一場婚宴「比上海酒樓價格翻了一倍」,但毋庸置疑,是「世界級的」。

吳春華有足夠多理由這麼做:「人的一生就一次結婚」,以及,「中國人在這裡也想有點面子」。

5

吳春華最近的煩心事是點評軟體上頻繁出現的差評。

「我朋友打電話來說,你看看網評都把你登成什麼樣了。」說這話的時候,天津飯店裡在播著《家和萬事興》之類的音樂。吳春華看起來很不高興。

「明顯是他們說謊了,說餛飩 4 歐只有一個。一定是因為我收了他們座位費,我知道一定是他們。」 吳春華挑出其中的一條評價回應說。

吳春華過去有一些類似的煩惱,不過現在她認為都順利解決了。

每天早上十點,當她在院子里為大排檔式的塑料桌椅鋪好白色桌布時,她不用再擔心二樓住家在窗口澆花而打濕桌布。起初窗檯的水不長眼,「我就抬頭罵他,打電話給房東。我說十點前隨便灑,到了十點,我鋪好檯子了,你就不能。」

房東在電話里推脫說「傭人是俄羅斯來的」,吳春華並不滿意,「威尼斯人有時候也很霸道的。我不讓欺負的。」

她還說起威尼斯的巷子彎折狹窄,有時一次只能通行一人。她為此跟人僵持過。「他看我是中國人的臉,就說,這是威尼斯人的路,你要往後退。憑什麼?我用義大利語回他說,『我也是義大利人。何況我已經走了二分之一了,我就算是中國人也不讓給你』。」

吳春華說起當時的情況,如果那位上了年紀的當地人不主動挑釁,其實她是會願意讓老人先走的。

「我的先生總是勸我,不要和別人吵架。我就跟我先生說,『我不讓欺負的,我是義大利人。我有道理,我不怕。找律師什麼的都可以』。」

但最近的煩惱無疑提醒了吳春華,她煩心的事和義大利人不同。中國客人對待中餐館和義大利餐廳可能也不同。「他們就是因為進了中餐館,所以覺得自己就是爺。」

要蓋上「中國人」這個大帽子,一些話題說也說不完,也說不明白。一些當地人認為中國人的錢來路不明,「說可能是洗黑錢和販毒的收入」。吳春華指出,唯一可信的事實是,中國的商戶在賬目上做了手腳,躲避在他們看來高額的稅收,因此特別擔心被查賬,即便失竊了也不敢報案。當需要大筆錢的時候,「寧願去貸款,錢放在家裡,寧願再拿錢去慢慢還」。

如今很少有中國商人還打算在威尼斯島上再開一家中餐館。一位開義大利餐廳的福建人在評價天津飯店時表現得很為難,最後她說,「現在大家可能都更喜歡新式的東西吧」。

過去中國商人擔心開西餐廳和酒吧不受認可,現在他們完全可以盤下一家店面,再雇來外國的廚師和服務生,沒人知道這家店的老闆是誰。

吳春華同意這一點。儘管她和先生從未想過在中餐館之外再開一門新生意,但現在她打算資助兒子開一間酒吧。要做這事,如今花的錢要比過去多不少,吳春華認為主要是因為普拉托的中國人在幾年前湧入威尼斯,拿著過去在服裝製造業賺的一大筆錢,把酒吧的價格從三四十萬,抬高到了五六十萬,「還買不到好的地點」。

吳春華的兒子似乎有不錯的經商頭腦。儘管他無法讀懂點評軟體上的中文,但他好像了解中國顧客想要什麼。「我兒子跟我說,既然其它飯店都送甜點就能有好評,那我們也送甜點好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吳春華為化名。

題圖來自 Tara B,Damiano Baschieraon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debate:「年齡」人人無法規避,這 7 個問題探討關於它的刻板印象和限制
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結束,呼籲更負責任的科學研究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