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時德國率先發現步槍彈威力過剩問題

二戰時德國率先發現步槍彈威力過剩問題

原標題:二戰時德國率先發現步槍彈威力過剩問題


一戰時,英法俄等協約國的軍隊,與德意志、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同盟國,更多的時候展開的是塹壕戰,雙方陷入了長時間的膠著狀態,都待在壕溝內,乒乒乓乓地摟火,使用的都是直射距離遠的栓動步槍。


二戰時,除了美軍大量裝備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以外,德軍裝備的G-43,以及蘇軍裝備的SVT-40這兩把半自動步槍,畢竟數量非常有限,和各自裝備的毛瑟98K及M-1891莫辛·納甘步槍相比較,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德軍毛瑟98K栓動步槍有效射程高達800米,配上4倍觀瞄鏡,就是一把出色的狙擊步槍,儘管此槍射擊精度高,動作非常可靠,但發射時后座力卻相當驚人。


事實就是地說,德國人在二戰時期,就已先知先覺地認識到了栓動步槍威力過剩的問題,為此,特地開發了發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


毛瑟98K步槍發射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為解決自動步槍在發射時的穩定性問題,德國軍工將毛瑟步槍彈彈長縮短,彈頭減輕,發射葯減少,遂研發成功了7.92×33毫米步槍短彈。


儘管7.92×33毫米步槍彈長度比原有毛瑟步槍彈縮短了三分之一,但發射時槍的後坐力卻大為減小,解決了自動步槍無法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


於是,Stg44突擊步槍橫空出世,成了世界上第一把既融合了步槍射擊威力,又有衝鋒槍連續射擊火力猛的自動步槍。



此外,除了德國人以外,日本人其實也已認識到了栓動步槍威力過剩的問題,日本人引進了德國毛瑟早期的M-1887步槍,由於7.92毫米步槍彈發射時后座力過大,身材矮小的日本兵根本吃不消,於是,日本軍工就將口徑縮小為6.5毫米。

日本人如此這般,儘管有效射程銳減之400米,但步槍的后座力明顯減少,特別適合日本兵使用。此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節省了大量寶貴的銅材,這對資源緊缺的島國日本非常有利。



綜上,其實二戰時期,德國人就已經發現了栓動步槍威力過剩的問題,為開發新型自動步槍,就將大威力的毛瑟步槍彈改成了短彈,有效解決了自動步槍發射時的穩定性問題。


日本也認識到了毛瑟栓動步槍威力過剩的問題,所以將其口徑從7.92毫米縮小為6.5毫米,使得仿毛瑟M-1887步槍的金鉤步槍即三八式步槍的前身,更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使用。


蘇聯是戰後認識到了栓動步槍威力過剩問題,在Stg44突擊步槍的基礎上,二戰老兵卡拉什尼科夫發明了大名鼎鼎的AK-47突擊步槍,並在越戰中狠狠地教訓了老美髮射大威力步槍彈脫胎於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M-14自動步槍。


如夢初醒的老美,才直接跳過了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這道坎,一舉研發並裝備了世界上第一把5.56毫米小口徑自動步槍M-16,引領了槍械領域的發展趨勢,老美對栓動步槍威力過剩明顯屬於後知後覺,但研發小口徑步槍,卻反倒先知先覺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平軍史 的精彩文章:

國內首款自主研製中途夭折的殲-12戰鬥機
殲-8改進型具備了超視距空戰能力

TAG:國平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