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打了一場勝仗,擊退了英法聯軍的強行進攻,咸豐對此憂心忡忡

清軍打了一場勝仗,擊退了英法聯軍的強行進攻,咸豐對此憂心忡忡

原標題:清軍打了一場勝仗,擊退了英法聯軍的強行進攻,咸豐對此憂心忡忡


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中旬,英、法、美三國公使各帶艦隊陸續抵達大沽口外,直隸當局宣布了咸豐的旨意:外國公使在大沽口以北30里的北塘上岸,經天津至北京,不準攜帶武器,每個國家的隨員不得超過20人。應該承認,咸豐的這些安排即使按照今天的國際慣例衡量也完全合法。


此前,西方國家一直指責清廷不能平等地對待外國人,現在他們成了勝利者,說是來換約,態度卻極為蠻橫,帶來了龐大的艦隊和全副武裝的2000名士兵,並告訴直隸當局:他們不走北塘,一定要把軍艦駛進大沽口!


這簡直就是上門尋釁。作為清朝的戰略門戶和軍事要地,清廷當然有權拒絕外國軍艦駛入。尤其應該指出的是,清軍在大沽口排列了三道攔河鐵鏈,配有鐵戧、木柵,大沽口已經被封鎖,根本不能航行。


為了把軍艦駛進大沽口,英、法代表勒令清廷自行拆除航道中的障礙。美國公使還以中立國的身份提醒清廷不能漠視英、法兩國的警告,如果不清除河道中的障礙,英法聯軍將代為清除。


直隸地方官沒有表態,現場一名團練頭目卻斬釘截鐵地說:「任何清除河障的企圖,只要一個信號,炮台馬上開火!」此時的英法聯軍早就把清軍看扁了,團練算什麼東西!就在美國公使交涉的當天夜裡,他們對大沽口河道的障礙物展開爆破。

英法聯軍的統帥站在旗艦上,用望遠鏡觀察大沽口炮台的動靜。只見炮台籠罩在晨曦之中,海鷗在炮台周圍翱翔,所有的射擊孔均用席子遮蓋,炮台上沒有炊煙、人影,一片寧靜。這跟他得到的情報符合—大沽口炮台沒有守軍,是一座空炮台。英法聯軍清除河道障礙的行動在繼續著……


突然,現場響起了山呼海嘯般的爆炸聲,大地在顫抖,海水在沸騰……據負責守衛大沽口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事後向咸豐報告,是英法聯軍先開炮的。但英法聯軍則聲稱先開炮的是清軍,還有一個生動的描述:「一下子就像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蓋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



第一輪炮擊打得停泊在大沽口外的英法軍艦煙塵滾滾,英軍海軍少將腿部受傷,交出了指揮權,士兵死傷慘重。而正在河道中清理障礙的軍艦無法機動,分別被擊沉或擱淺,很多軍艦升起了白旗,表示放棄抵抗。


後來,六百多名英法聯軍乘二十多艘衝鋒舟搶灘登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們距離岸邊還有幾百米時退潮了,侵略軍不得不棄舟登岸,然而,當他們踏上中國的領土後,才發現這是一片泥灘。

清軍的火炮再次怒吼起來,掃向在泥灘上艱難跋涉的英法士兵,一幅悲慘的場面出現在聯軍軍官們的望遠鏡里:英法聯軍背對大海,面向中國軍隊的炮口,連滾帶爬地跋涉在沒膝深的泥水裡。無遮無攔的泥灘上屍橫遍野,個別聯軍士兵逼近了炮台,但他們的步槍早就灌滿了泥水,已經不能擊發。清軍士兵開弓射箭,將他們一個個射殺在炮台前。這簡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輕鬆的屠殺。


在這次戰鬥中,480名侵略軍官兵被打死打傷在中國的領土上,36名清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兩天後,捷報傳到北京,咸豐的心情十分複雜。在他看來,這些本該千刀萬剮的侵略者落得如此下場,確實大快人心,但因此兵連禍結,又不免憂心忡忡。咸豐下令賞給前線官兵5000兩白銀,格外撫恤為國犧牲的將士。無論如何,為國家流血流汗的官兵應該得到賞賜,但僧格林沁沒有得到任何獎賞,當然也沒有受到處分。



咸豐不希望事態擴大,命令天津官員邀請大沽口外的英法公使進京換約,英法公使拒絕換約,相反,美國公使按照清廷的安排進了北京。咸豐希望美國人能夠調停,說服英法兩國來京換約,息事寧人。英法兩國既沒有垂頭喪氣,也沒有暴跳如雷,一切都安靜得讓人心中沒底。咸豐九年六月中旬,英法聯軍撤離了大沽口。望著空蕩蕩的海面,清朝官員茫然了。

七月中旬,咸豐發布諭旨,宣布了清朝的立場。這道上諭有兩層意思:第一,英法兩國不遵守清廷確定的進京路線,闖入大沽口,破壞防務設施,在清軍依然忍讓的情況下先開炮,清軍被迫還擊,因此蒙受損失屬於咎由自取,並非中國失信;第二,肯定美國使節遵守清廷安排、進京換約的舉動,以此暗示英法兩國如能吸取教訓,以美國為楷模,願意來京換約,也能接受。


但是,經過兩江總督交涉,英、法兩國依然拒絕進京換約,同時,兩江總督根據他獲得的情報提醒咸豐,英、法兩國圖謀報復。咸豐提心弔膽地度過了這年的剩餘時光,在忐忑不安中迎來了咸豐十年的新年。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喻大華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為何如此囂張?皇帝給他加官進爵,他扔掉詔書,還威脅皇帝
宋太祖親信上奏,稱前朝舊臣有謀反之心,皇帝看後卻處置了親信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