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不久前出於報復將尖刀捅進自己母親身體的12歲男孩這樣說著。

臉上看不出表情,他承認自己錯了,但又似乎覺得這不是什麼大錯。

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鎮,這個原本異常平靜的小鎮突然就被這件男孩弒母案件攪動地不安起來。

村民不接受男孩回來,鄰居更是堅定地想遠離他,學校已經拒絕對他開放。

同學們的家長都開始紛紛重新接送起孩子上下學。

弒母男孩12歲,受未成年法保護,不負刑事責任,被警方釋放後和家人一直租住在周邊的旅館裡。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弒母男孩新聞圖

他往後的生活會怎麼樣?學怎麼上,家怎麼回,我們的社會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少年殺人犯?

被釋放之後,反而才是很多問題的開始。

(最新消息是弒母男孩將被送往長沙接受3年管束教育,父親繼續外出打工)


01

其實,這類引發公眾關注思考的惡性幼童殺人事件,也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15年10月,同樣發生在湖南的一個小鎮。

11、12、13歲的三個留守小孩在殺害自己的老師後,搶走老師身上現金接著去網吧若無其事地打起了遊戲;

14年8月,自貢的13歲少女將鄰居家的3歲女童扔進了糞池內,最終導致女童窒息而死;

13年11月,重慶的10歲女孩在電梯內摔打1歲男童後,又將其抱到陽台上玩導致小孩墜落;

12年4月,湖南衡陽的12歲男孩用水果刀將自己寄居的姑媽一家三口人全部殺害

……

因為不滿14周歲,這些犯下重罪的小孩,和此次事件的弒母男孩一樣,都很快被釋放、進行管制教育。

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殺死姑姑全家少年被抓

國際範圍內普遍認為,人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但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

在我國,按照現行刑法,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犯罪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而14到16周歲的人只有犯下故意殺人、搶劫、強姦等8種嚴重罪行之一的,才負刑事責任。

但事實上,隨著現在小孩們生理、心理日益早熟,青少年犯罪正日漸呈現低齡化趨勢:

據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在13年底發布的數據顯示,青少年出現不良行為的平均年齡已經降到了12.2歲。


02

不過,這也並不是只有國內才需要憂慮的一種低齡趨向。

1993年,英國也曾發生過兩個10歲男孩虐殺一個兩歲幼童的惡性事件,並且曾引發了巨大轟動。

07年,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的電影[男孩A]即是以此事件為原型改編而成的。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男孩A]海報

那是在英國利物浦,一個英格蘭西北部的港口城市。

那天下午,兩歲男童詹姆士·巴爾傑和母親在商場購物時,母親一個不留神,小男孩就被別人牽走了。

帶走他的是兩個10歲的孩子,羅伯特·湯普遜和喬恩·維納布爾斯。

兩人因為喜歡逃課而相識。

這一天,他們從沃爾頓聖瑪麗英格蘭教會小學逃學而出,來到當地的一家購物中心觀察目標。

商場的監控拍到了他們,在綁架發生前,兩人曾試圖帶另一個小孩離開那裡。

他們原本打算將小孩推向擁擠的車流里製造一場車禍。

但小孩的母親很機警,這次計劃被破壞了。

於是,他們這才盯上了最終的目標,兩歲的小男童詹姆士·巴爾傑。

小詹姆當時正獨自站在一家商店門口,吃著手裡的巧克力豆,等著櫃檯上的母親結賬完畢。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監控拍到的兩人帶走小孩

結果,上前搭訕的兩人很輕易地就獲得了小詹姆的好感,牽著他的手帶他一起離開了商場。

三人沿著利茲-利物浦運河大概漫無目的地行走了近四公里。

途中,兩人對哭鬧的小詹姆開始拳打腳踢,並恐嚇將他扔到河裡。

在後來的庭審中顯示,他們一路上用磚頭、石塊和鐵棍毆打小男孩,甚至將電池塞到他嘴裡,往他臉上塗顏料。

最後,小男孩被虐待致死,死後他的屍體還被拋在鐵軌上,兩人試圖製造一次事故假象。

而羅伯特和喬恩,最終因為身上的藍色顏料和鞋上的血跡和屍體上的吻合,被成功定罪。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兩個少年犯羅伯特·湯普遜和喬恩·維納布爾斯

他們成了英格蘭和威爾士在20世紀被控犯有謀殺罪最年輕的人,僅僅10歲。

因為尚未成年,審判中他們的名字和照片也未被公布,只是被簡稱為「男孩A」和「男孩B」。

這也成了電影[男孩A]的片名來源。


03

電影[男孩A]從此事14年後開始講起,那時,男孩A在服刑多年之後獲得假釋出獄。

他擁有了全新的名字、全新的工作和生活,但另一邊又要懺悔過去和隱藏起曾經的自己。

[男孩A]雖然取材於此事件,但其實做了很多改編。

比如被殺的小孩性別、殺害細節和年齡、服刑時間這方面。

以及電影更關注的事件後續影響:那些殺人的男孩後來都怎麼樣了?

電影里,曾誤入歧途的男孩A如今已完全不同,他還是很羞澀、內斂。

但對過去充滿悔意,對新生活充滿期待。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男孩A]劇照,男孩A有了新身份和新工作

只是,小心翼翼地融入新生活,交到新朋友和女友,開始體驗愛情和友情後,被隱藏的過去成了一切阻礙。

那段夢魘最終還是打破一切泡泡般的美好,讓男孩A在與社會相融中走向失敗。

電影從男孩A的視角來拍,自然會有主觀的一面,但展現出來的態度既有積極又有悲觀。

事實上,英國對犯罪男孩的後續保護已經做到很好。

他們成年後的身份和生活地點都不曾被公布,也的確可以隱姓埋名開始新生活。

正如電影里那樣,媒體也的確會去追蹤他們的一舉一動。

但用的都是模擬畫像,他們長大後的樣子並未曝光。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男孩A]劇照

但現實中的男孩A在假釋後並未獲得新生。

他後續仍有一系列的逾矩行為,包括吸毒、販毒、盜竊、銷售兒童猥褻製品等等。

男孩B倒是後來和同性伴侶過上了比較安靜的生活。

他們當時在獄中也並沒有待了14年之久。

當時的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認為這兩個男孩至少應該關押10年。

但憤怒的民眾遞交了一份包括內政大臣霍華德在內的2.8萬人簽名的請願書,最終刑期被定到了15年。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當時案件審判時的抗議民眾

再到了99年,歐盟人權法庭重新審核此案,認為當時對少年犯的待遇並不公正。

於是,在8年的牢獄生活之後,18歲的兩人重新回到了社會。


04

可以說,男孩A案件中的兩人之所以能被定罪,主要還是因為符合最低責任年齡。

比起我們的14周歲,英國的刑事責任年齡下限只有10周歲。

而在美國,一半以上的州設定是7周歲。

況且,英美體系的很多國家還有一條「惡意補足年齡原則」。

以英格蘭為例,對於10周歲以上不滿14周歲的少年,只要有證據能夠證明他們的犯罪是出於惡意,便可以看作已滿14周歲,照罰不誤。

對於青少年犯罪,在法律體系更為成熟的一些國家,都有著一套較為完備的處罰及矯治體系。

美國便有著獨立的青少年司法系統。

在處罰方式上除了監禁,還有其他的矯治諮詢、社區服務、電子監控等懲罰方式。

單純監禁也有著家庭監禁、青少年監獄等多種選擇。

「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

▲少年犯

比起來,我們對青少年犯罪的處理方式實在是有些過於簡單粗暴了。

少年犯罪當然是一種社會性的悲劇。

弒母的少年根本上說是留守兒童,他們可能以一種人們想像不到的壓抑方式度過童年。

但仍然不能否認的問題,我們的刑事責任年齡制度是否已經有些僵化和落後了呢?

我們對少年犯罪的制度設計又是否已經足夠完善了呢?

參考資料:

【1】14歲以下兒童犯罪,究竟罪在誰?新聞欄目,騰訊·大成網

【2】「兒童犯罪」:不能刑罰,一放了之?找法網,2013.12.13

【3】魔鬼兒童殺人真的沒人治得了?有精神問題不判刑?360個人圖書館

【4】James Bulger,Wikipedia

【5】震驚英倫的James Bulger謀殺案 關於三個孩子的故事,數到七就死,時光網,2009.1.14

【6】1993年英國利物浦一宗惡性殺人事件,兇手是兩個10歲的小男孩!皮皮電影,2017.12.7

【7】湖南12歲男孩弒母之後:回不去的學校和村莊,王昆鵬、張彤,新京報,2018.12.12

【8】弒母少年:關進監獄or重返校園,公眾號C計劃,2018.12.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登月第一人》背後的瘋狂太空競賽
HBO改編史詩小說,太過真實引起不適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