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作者 | 心心媽

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我那剛上幼兒園小班的女兒心心最近回家嘴裡總冒一個詞——「第一名」!這個詞我可從來沒跟她說過,想必是和她的幼兒園生活有關係。

我忍不住「八卦」:「心心,你在班裡幹什麼能得第一名呀?英語?」

「不是的……」

「那拍球?」我想到她近期在家的「勤拍猛練」

「也不是的,媽媽。」她聲音明顯小了一些。

突然,她眼睛亮了起來,興奮得語速都加快了:「媽媽,我喝水第一名!我每次都咕嚕咕嚕咕嚕地喝,我都第一名喝完!」說著,她還演示起來。

哎呀,真是很不容易啊我的姑娘,為娘心疼你半秒……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心心爸在一邊聽到了,過來抱抱她:「寶寶,喝水不用搶第一,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別嗆著了啊!」可心心完全沒有感受到爸爸的那份疼愛,沒聽進去,一邊玩去了。

又過了段時間,我發現心心對「第一名」這個概念越發魔怔了。不僅僅是她,同在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是。約著一起出來玩,幾個小朋友會為什麼「洗手第一名」、「選甜甜圈第一名」、「點菜第一名」……爭得面紅耳赤、大鬧脾氣。

心心在家更是霸道。

比如她為了要得上樓梯第一名,規定我和他爸在下面等著,等她上完了,我們才能上;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她指定我是小偷,並規定要「原地定住」,活生生地等她來抓。

諸如此類的「不講道理」,簡直不甚枚舉。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傳統幼兒園裡,老師為了鼓勵小朋友們表現得越來越好,常常會採用「樹榜樣」、「評第一」這樣的方法,我能理解。

不可否認,大環境就是這樣的,上了學還要排名次呢!

很多家長們也覺得沒什麼不好,甚至平日里自己也常這樣「激勵」孩子。

他們認為,既然孩子長大不可避免地要捲入競爭的洪流,不如早點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以此提高其這方面的能力。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但鼓勵「競爭」真的是有必要的嗎?

從短期來看,這似乎是每個人成長所必須面對的。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來看呢?

童書媽媽三川玲有篇文章《畢業20年後參加同學聚會,我發現決定人生勝負的5條規律》里很清晰地討論了這個問題。

她通過分析同班同學20年後的發展路徑,發現真正決定人生勝負的因素並非當時拚死競爭的成績與學習,而是旺盛的好奇心、和諧的人際關係與美好高尚的品格。

她從現實的人生經驗中得出的這個結論,心理學家李雪也曾表達過。她舉例蘋果的成功,並非是與諾基亞競爭的勝出,而是喬布斯跟隨內心,將自己喜歡的手機創造了出來的結果。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回到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來說,鼓勵孩子間的競爭不僅沒有太大必要,過度強調「競爭」還是極其有害的。


首先,大前提就錯了,在鼓勵競爭時,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個體差異」,找不到個體的閃光點,而是全體奔著一個單一的社會化標準的目標去了。


其次,「成績」這一大標準並不完全靠譜。每個人適合的位置、成功的時機都不盡相同。

那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呢,他們會不會是「競爭」的受益者?

其實不然,他們明明可以以「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挑戰自己的,卻常被我們這些參照物限制了想像力,變得狹隘與自滿,不能成為「喬布斯」那樣的高級人物。

在這場競爭大賽中,真的沒有絕對的「贏家」。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那麼,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該如何智慧地引導孩子規避競爭的害處,同時又提高實力呢?細節決定成敗,讓我們先從溝通做起!

1

經典句式的迭代更新

我們耳熟能詳的1.0版本:

「你看看人家吃飯多快!」

「人家作業寫得多好!」

「人家為什麼都不害怕呢?」

「別人怎麼就#%@#¥%@……」

這類說法容易讓孩子忽視事情本身,將別人作為比較的標準,還會引起孩子的自卑、嫉妒或者不屑一顧的心理。

正確的2.0升級版:

「今天你把飯全部吃完了,沒有挑食,這很棒。不過我覺得速度有點慢,明天試試,能不能40分鐘以內就把飯吃完?」

「今天寫作業用了2個小時,錯了4道題,相比昨天有很大的進步。明天我們看看,時間能不能更加短,又錯得更少呢?」

簡而言之,就是正確評價,對事不對人。由此孩子會明確知道該提高的方向,從而更容易關注事情本身,不斷挑戰自己,更有自信。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2

小細節,促使孩子思維升級

首先看看常用的1.0版本:

「這次考試得了100分,你真棒!」

「這麼難的拼圖都完成了,真聰明!」

「這次圍棋比賽你得了第一名,我就知道你有天賦!」

而2.0版本是這樣的:

「這次成績不錯,看的出來這都是你最近努力的結果!」

「這麼難的拼圖都完成了,媽媽發現你很擅長找規律,並且拼圖的先後順序把握的很好!」

「這次圍棋比賽你得了第一名,看來每天練習半小時還是很起作用。」

細心的你們或許發現了,1.0版本過於重視結果,孩子們就會非常在乎「輸贏」,贏的時候不可一世,輸的時候接受不了,沒有平常心。

並且,因常被誇讚「聰明、有天賦」,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

而2.0版本引導孩子從過程中學習,鼓勵孩子的努力、習慣與堅持,更有助於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表明,相對於「固定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是「能力漸進論者」,他們更加能從過程中獲得樂趣,擁有復原力,並更加重視自己是否從中學到了東西,而非是否通過了考試。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以上是家長引導孩子追求自身進步,同時又不過度在乎「輸贏」的一些基本原則。

如果孩子已經對「輸贏」格外執著了,就如文章開頭出現的這樣,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呢?

答案是:與孩子一起玩遊戲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提到,成人與孩子遊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於,我們可以讓孩子贏,在我們這裡,孩子能感受到自信,擺脫無力感。

其實文頭的心心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

怎麼說呢?心心邀請我和她玩上樓梯的遊戲,同時她又制定「不平等條約」——我需要等她上去了我再上。

這正是孩子在遊戲這個虛擬世界中療愈自己的信號,沒錯,孩子並不會主動跑來告訴你:我覺得自己很笨,總是贏不了別人。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遊戲就是孩子的語言。

明白了這點,我就將計就計,按照心心的規則,我誇張地演出了一個「失敗者」的傷心與不甘。

在這個遊戲反覆玩了近一個月之後,心心從最初被我的反應逗笑,到開始安慰我「這不過是一個遊戲」、「輸了也沒什麼,下次再加油!」我知道她已經不再執著了。

果然,又過了段時間,她再也不要求玩這類遊戲,也很少再說「我要做第一名」。

告訴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當然,還有一類孩子,情況完全相反:

他們是同齡人中的「常勝將軍」,可是,他們不能接受任何一次小小的失敗。

針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和他們玩「輸贏」有關的遊戲,淡化他們對輸贏的在意。

比如,我們可以玩「擲硬幣」的遊戲,硬幣正面朝上代表「贏」,反之為「輸」。


遊戲的重點在於雙方誇張地表現出輸贏後的情緒。


舉例來說,贏的一方可以一邊跳著「勝利之舞」一邊驕傲地大喊「我是這個世界最厲害的擲硬幣者!」而輸的一方要表現出捶胸頓足、不敢相信。

在這樣輸贏切換很快的情況下,對情緒的聚焦就如同一面鏡子,讓孩子看見心態失衡的自己,給他們留下思考的空間。

為人父母,一方面我們要培養孩子能力,希望他的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更有尊嚴、更加體面;

另一方面,面對社會洪流,我們又願他能永葆善良、懂得合作、利他並寬容,而不是最終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因為我們知道這才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同時也是人生這場馬拉松的決勝關鍵。

作者: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end』

作者簡介:心心媽,育兒路上努力追求自我成長的全職媽媽,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遊戲育兒師。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20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 ,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親親寶貝網 的精彩文章:

生個女兒,冬天就這樣給她穿,比網紅美多了!
寶寶嘴巴「脫皮」怎麼辦?「親寶問答」

TAG:親親寶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