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是一個屬於雞的時代?百萬年後,它可能是人類文明存在過的最好證明

這是一個屬於雞的時代?百萬年後,它可能是人類文明存在過的最好證明

位於南非的一家養雞場。(圖片來源:Siphiwe Sibeko/Reuters)

人類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地球紀元。

儘管「人類世」這一概念仍在討論之中、從何時開始也尚存爭議,但毫無疑問,人類活動的痕迹已經被鐫刻在地質記錄中。在數百萬年甚至數億年後,當地球上的智慧生命試圖通過地層記錄,復原這個被人類改變的時代時,他們會看見什麼?不同於天然岩石的混凝土、突然出現的放射性元素……那麼,地層中的生物呢?這個時代留給後世的獨特生物遺迹是什麼?答案,很可能是雞。

編譯 | 吳非 劉孝男

雞,人類美食大家庭中的「頂樑柱」。我們幾乎天天吃雞(我不是在說吃雞遊戲),每年地球上有650億隻雞被送入人類的胃。而這,也將成為人類統治地球的永久性證據。億萬年後,當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地質層中豐富的雞骨骼化石將告訴新的文明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曾如何統治這個世界。

在近期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地質學家提出,養雞業的爆炸式發展以及選擇性飼養導致的形態變化,使雞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理想的地質標誌這是人的時代,這也是雞的時代。

改造肉雞

對於雞的馴化歷史,科學界還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但我們知道的是,大約8000年前,南亞的居民就開始馴化紅原雞(Gallus gallus),這也是我們每天食用的肉雞的祖先。隨後,途徑塔里木盆地,它們在5000年前傳入東歐、兩千多年前抵達西歐,並逐步傳至每一塊有人定居的大陸。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雞的形態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在公元16世紀,人們開始有選擇性地選育含肉量更高的家雞。但直到上世紀40年代,雞肉都不是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選擇。

1946年,由美國一家連鎖超市發起,美國農業部主辦的「明日之雞」(Chicken of Tomorrow)競賽,成為徹底改造這個物種的導火索。這項歷時超過兩年、席捲全美的競賽,旨在鼓勵農民飼養出體型更大、含肉量更高的雞。

「明日之雞」比賽的海報(來源:USDA)

在「明日之雞」競賽通過一段不到20分鐘的紀錄片放映之後,家雞的歷史被徹底改變了。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通過對優勝雞種的工業化生產養殖。「雞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它們的生長速度飛快,只要5-9周就可以成熟,但體重卻達到了它們祖先的五倍。」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基因突變使得它們吃個不停,體重也迅速增加。事實上,現代肉雞已經成為一個完全依靠人類飼養的物種。

在美國,97% 的肉雞是在工廠化的農場飼養的,而在世界範圍內,這一數字也達到了72%。它們的生存完全依賴於現代技術和工廠化養殖——雞蛋是人工孵化的,小雞則生長在人工控制溫度的雞舍里,一個雞舍最多可容納5萬隻雞。

現代化的肉雞養殖(圖片來源:Jeremy M. Lange/New York Times)

此刻,在全球各地的養殖場中,有230億只雞正等待著被人類享用。而全球數量第二多的鳥類——紅嘴奎利亞雀(Quelea quelea)只有15億隻,不到家雞的十分之一。雞的統治地位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它的體重上。230億隻雞的體重加起來,比地球上所有其他鳥類體重的總和還要高。

與其他被飼養的動物相比,家雞的地位也在逐漸提升。2016年,全球被宰殺的家雞數量有658億隻,而豬和牛分別只有15億和3億隻。此外,每年生產的雞肉質量,也即將超越豬肉,成為食用量最大的肉類。

圖片來源:研究論文

在驚人的數據背後,是家雞生理上的巨大變化與犧牲。工廠一般在肉雞生長到5周時將其宰殺,因為讓它們活太久反而是一種痛苦。「這些雞不太容易活到成熟。」研究人員說。一項研究顯示,將屠宰時間從第5周延遲到第9周,會導致肉雞的死亡率增加七倍:腿部和胸部肌肉組織的快速增長,導致其他器官(如心臟和肺部)的體積較小,限制其功能進而縮短肉雞的壽命。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有理由把現代肉雞當作一個新的物種,這個物種顯示了現代世界人類的巨大影響力。

影響持久

在這篇文章中,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地球科學的研究手段,印證了這一觀點。研究人員分別對考古遺址中從古羅馬時期至19世紀末的雞骨骼,以及現代家雞的骨骼進行了測量,分析了不同時期家雞脛跗骨末端寬度的變化趨勢。這一指標反映了雞的體重。不出所料,脛跗骨末端寬度在上世紀中期迅速增加(見下圖)。而在此之後,增幅正在減緩,家雞的體型或許在不久後達到平衡。

研究還測定了雞骨骼中碳、氮同位素的變化趨勢,這一數值能夠反映其飲食結構的變化。與中世紀及之前的雞相比,現代家雞的同位素含量出現顯著變化(見下圖),這是因為現代化飼養將玉米等穀物用作主要飼料,而之前雞是典型的雜食動物。無論是雞骨骼的形態還是同位素,在現代化養殖時代到來後,都呈現出顛覆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將保留在地層中,成為將來的文明區分人類時代的化石證據。

「能標誌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僅是雞的數量,還有它的形態、化學成分和它的基因,」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萊斯特大學榮譽研究員Carys Bennett說,「我們已經改變了這個生物。」

雞的骨骼似乎可以成為人類文明的忠實記錄者——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雞的骨骼真的能完好保存下來嗎?要知道,過去的雞骨骼並沒有在化石記錄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很輕而且中空,容易腐爛或被食腐者吃掉。不過,在現代社會,雞骨骼的保存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年,在被食用或宰殺後,它們的骨骼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研究人員相信,埋藏在無氧環境下的這些骨骼有機會保存數百萬年甚至更久。

圖片來源:Siphiwe Sibeko/Reuters

當然,未來的考古學家也許不會只找到雞骨頭,還會有塑料、混凝土和其他所謂的技術化石。核試驗後的岩石中也會有輻射特徵。所有這些都將成為某些科學家所說的「人類紀」的標誌。

但是,他們還是認為,最重要和最易於識別的生物遺迹,同時也是我們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的標誌,將是肉雞。

原始論文: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180325

參考鏈接:

https://www.nytimes.com/2018/12/11/science/chicken-anthropocene-archaeology.html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87838-when-humans-are-wiped-from-earth-the-chicken-bones-will-remain/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nvironment/future-of-food/poultry-food-production-agriculture-mckenna/

維基百科

《環球科學》2019全年訂閱開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謊言怎樣變成真理?
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驟然辭世 終年55歲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