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子不語怪力亂神」別解

「子不語怪力亂神」別解

原標題:「子不語怪力亂神」別解

《論語集釋》書影

浩子


凡讀過《論語》的人想必都熟知「子不語怪、力、亂、神」這句話。(《論語·述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太史公也寫下了「子不語怪、力、亂、神」。南朝劉宋裴駰《史記集解》釋何為「怪、力、亂、神」及孔子為什麼不語「怪、力、亂、神」時引王肅語:「怪,怪異也。力謂若奡蕩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亂謂臣弒君,子弒父也。神謂鬼神之事。或無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也。」裴駰接著又引李充語:「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


到了南宋,朱熹解釋何為「怪、力、亂、神」及孔子為什麼不語「怪、力、亂、神」時說:「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故聖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四書集注·論語集注》)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對孔孟的詮釋,朱熹是權威人物,他的話是有分量的。但分量有時並不代表正確,也並非不許他人質疑。在釋何為「怪、力、亂、神」及孔子為什麼不語「怪、力、亂、神」時,朱熹與裴駰的詮釋大同小異。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原因,說白了就是「無益於教,故不言」。拿今天的話說,就是不搞封建迷信,加強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整飭老百姓的思想,維護統治者的權威。《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把孔子抬出來,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直接為政治教化服務,今天,我們不得不服膺漢武帝超凡的識力。

考察《論語》,細心地讀者不難發現,孔子並非不語「神」,而是多次語「神」: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亦語「怪」。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公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談神論鬼是個熱門話題。因為人們經常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祭天神、山川之神、土地之神及人鬼(祖先神)。鬼神是人類的精神主宰,它至高無上。宗教活動中,人們免不了談神論鬼。


《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輯錄而成,成書時,孔子已故。書中少許內容甚至是再傳弟子的筆墨,孔子生前到底說沒說某些話今人已很難查證。孔子若真不語「神」,在下冒昧的揣測,與其出身有關。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太史公在這段文字中給後世人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孔子是叔梁紇與一個姓顏的女子私通後生的。這就觸及了孔子的隱痛——他父親與姓顏的女子野合後,想生一個兒子,便到尼丘禱告,求助於神靈幫助,神靈實現了他們的願望,世間便有了孔子。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

大概是想到自己的出生與父母禱告神靈有關,更主要的是自己是父母淫奔野合的產物,對孔子而言,這無疑是最致命的軟肋,亦更具有強大的反諷意味,他不免羞愧、自卑,自然就忌諱談論神靈了。


當然,這僅僅是依據文獻的一種揣測,不足博方家之哂笑,聊以供同好之解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巴中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