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東大煙袋

關東大煙袋

關東大煙袋(上)

關東旱煙文化的興起與衰落

王松林

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之間繁衍生息的東北各族兒女,有著淳樸善良、勇敢剛直的堅韌性格。千百年來,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勤勞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奠定了東北傳統民俗文化的基礎,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俗民風。其中,旱煙文化便是紮根於關東黑土之中、飽含濃濃鄉土氣息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形式。

關東旱煙文化與東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有關。東北地廣人稀、氣候寒冷、山高林密,在東北深山老林里居住的各族先民,一般都從事著淘金、放排、挖參、狩獵等活動。在與殘酷的大自然打交道時,驅逐蚊蟲、擊蛇驅獸、打狼防身、撥草探路、解乏解困、保存火種、排遣寂寞,都離不開煙和煙具。在深山老林里作業,難免不受點皮外傷,煙灰成了人們殺菌止血的「外傷葯」。放山人進入山林前,都要在綁腿布帶子上抹點煙袋油子,以防毒蛇侵擾。在茫茫的荒山野嶺里,兩個素未謀面的漢子相遇,把旱煙袋一遞,馬上親如兄弟。在過去的東北農家,無論是身強力壯的漢子、剛過門的新媳婦,還是年邁的老人,都對旱煙情有獨鍾。久而久之,「關東三大怪」中便有了「十七八歲的姑娘叼著個大煙袋」的古老、奇特民俗。

煙草如何傳入我國東北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起點,以它為坐標命名的「關東」是家喻戶曉的地理稱謂。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地處祖國東北方,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明代以後俗稱「關東」。早在17世紀初期,關東各地就有種植、吸食煙草的記載。早期的煙草基本為晒煙(或稱旱煙),最盛時煙草種植曾遍布東北各地。

煙草最早傳入東北的途徑,有幾種說法。一說是從日本經朝鮮傳入遼東的。朝鮮總督府松田甲先生研究晒煙起源時認為,煙草於1614年從日本傳入朝鮮,再從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具體來說,晒煙問世後,日本人把煙草種子帶到了遼東,販賣後獲得高額利潤,此後煙種便留在了當地,從而在關東地區傳播開來。

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東征時,吸煙的嗜好已經非常流行。然而由於吸煙,各地經常起火,以至於燒死很多人。清太宗大怒,決定禁煙,但仍有人冒死進行煙草買賣。一時間,「一把煙價值百金」。隨著煙草從朝鮮半島大量湧入,形成滯銷的局面,其價格也隨之下跌。以後,商人把煙草種子販運到遼東,在這裡大量種植。

據朝鮮《李朝仁祖實錄》記載:「南靈草(即煙草),日本國所產也。其葉大者可七八寸許,細截之而盛之竹筒,或以銀、錫作筒,以火吸之,味辛烈,謂之治痰消食,而久服往往傷肝氣,令人目翳。」

康熙十年(1671年),「琉球進貢,於常貢外加進鬃煙,1674年,加進絲煙等物」。煙草從日本經朝鮮傳入遼東是在17世紀初,數年後,朝鮮政府把煙草作為禮物贈送給建州官員,以示友善。同時,煙草也由商人帶到瀋陽等地。

二說是由關內移民帶到東北的。據《滿洲煙草事業小史》記載,1653年,清政府開墾遼東,從山東、河北移漢民前來墾邊,由這些移民帶來的煙種,逐漸在吉林的蛟河、遼寧的鳳城和岫岩、黑龍江的寧古塔等地種植開來。

此外,因為東北當時種植的煙草中有「露斯其卡」這種西伯利亞的煙草品種,由此可以推測出西伯利亞也是當時東北煙草的來源之一。

煙草傳入東北後,其名稱曾音譯為「淡巴菰」「丹白桂」,滿文為「dambagu」,漢語即為「煙草」之意。

清代初期,煙草種植和需用逐漸形成風氣。1784年編纂的《盛京通志》稱,煙草「一名淡巴菰,味溫有毒,解山嵐瘴氣。多吸則火氣熏灼,耗血損年」。當時在遼東民間,用煙葉熬水洗眼,來治療紅眼症。民間還認為,煙草既可禦寒,又有藥效,還能殺蟲和緩解疲勞。《岫岩州鄉土志》記載:「蛾筐或蛾子之筐,均忌裝放煙葉,其害與白菜、蘿蔔等。如果裝放,待用時須細細洗濯,使無氣味而後止。」岫岩是柞蠶之鄉,「柞蠶忌旱煙」蠶民皆知。關東山區農民還認為,吸煙可以防蛇。

《撫順志》云:「煙草冬可禦寒,土人尤多食之。出撫順者佳。莖高數尺,葉互生而有纖毛,采葉露干則片煙,切為細絲,可制各種捲煙,有麻醉性,能解疲勞。黃煙、線麻為土產大宗。」

清代婦女吸煙的現象相當普遍。《昌圖府志》稱,「普通民間嗜好,男女老幼,皆嗜煙草」。廣為流傳的「東北三大怪」中的「十七八歲的姑娘叼著個大煙袋」,就是當年東北婦女吸煙現象的真實寫照。

清代貢品「關東煙」

關東產名煙。清代,關東的黃煙向朝廷進貢,備受皇室成員和官員們的喜愛。

當時,遼河一帶產的黃煙十分有名,被稱為「遼河大黃葉」,深受大姑娘小媳婦的喜愛;寧古塔產的黃煙,被稱為「台片」,煙葉稍大,勁頭較小,深受愛抽淡煙者的歡迎;黑龍江亞布力產的煙,辛辣味沖,煙勁兒很大,深受老頭、壯漢及愛抽辣煙者的喜愛;吉林產的黃煙,在當時的關東最為有名,顏色金黃,味道純正,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很喜歡迎。

遼寧的盛京將軍、吉林的吉林將軍、黑龍江的寧古塔將軍,都爭相把自己轄區內的好煙向朝廷進貢,以示管轄地內有名產。貢煙到了內務府,登記後供給朝廷和達官顯貴使用。內務府登記時,只登記盛京將軍貢煙多少,吉林將軍貢煙多少,寧古塔將軍貢煙多少,並不登記產地和煙名。

清朝第九代皇帝咸豐特別喜歡抽煙。一般情況下,先由內務府官員對貢煙進行試抽,從而優中選優,才能拿到咸豐皇帝的面前。據說,「關東煙」是咸豐皇帝御封的,因為滿族先人居住在關東,大清發祥地在關東,好煙也出產在關東,所以賜名「關東煙」。

當時的北方人特別鍾情關東煙,北京民間就有「老爺子煙,關東桿兒」的俗語。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鎮當時就是關東煙的主要產區。《吉林外記》記載:「煙,東北三省俱產,唯吉林產者極佳。名色不一……獨湯頭溝有四五垧,所生煙葉只有一掌,與別處所產不同,味濃而厚,清香入鼻,人多爭買。」史書中所指的「湯頭溝」,即今天蛟河市漂河鎮的塔頭溝屯。當時的蛟河煙是黃煙中的名品,而漂河鄉出產的漂河煙更是名煙中的名煙,成為不可或缺的皇家貢品。

從煙具變遷看關東旱煙文化

關東旱煙文化至今已有大約400年的歷史。筆者通過對各個時期不同煙具的大量考證,將其發展大致歸納為以下4個階段:

樸實無華的明代。明代的東北旱煙具實物很少,因為年代久遠,一般以出土之物居多。從製作工藝來講,這一時期的東北旱煙具形式簡單,除個別煙鍋鎏金外,大多由黃銅製成。在吉林松原,一個與明末瓷碗一同出土的銅旱煙具,造型古樸大方,自然簡潔。

異彩紛呈的清代。清代的旱煙具製作精美、雕功高超。筆者收藏了多個,其中有兩件清末東北富貴人家使用的「一口香」旱煙具。一件為白銅質全身滿工雕刻八仙圖案,人物面目生動,是一幅難得的清代民俗圖畫。另一件為白銅質刻謎語,書法字體自然流暢,謎面極為有趣:1.「蟲入鳳窩飛去鳥,七人頭上長青草。大雨下在橫山上,半個朋友不見了。」(謎底為「風花雪月」)2.「春天人走日高飛,村邊樹木化為灰。鎮上不見真君子,運糧將軍失了盔。」(謎底為「三寸金蓮」)3、「初立江山不用刀,大明丟人成英豪;中梁無主今何在?思想千朝心意空。」(謎底為「福」)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手工藝者的聰明才智和民間的審美情趣。

全面發展的民國。到了民國時期,由於人口的增長和關東旱煙文化的普及,使得旱煙具的製作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當時由於時局混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在旱煙具上有所反映。比如筆者收藏了一個刻有天合成字型大小的東北旱煙具,上面就清楚地刻著「天下太平」「文王百子」「日進斗金」的字樣,表明了當時老百姓對生活的樸素期盼。

逐步衰落的當代。隨著時間的流逝,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吸煙的危害也有了更加客觀的認識,關東的旱煙文化逐步衰落,旱煙具也在東北廣大的地域內慢慢消失。如今,您已經很難看見叼著大煙袋的姑娘了,唯一可能看見的只是在極少數偏僻的山村裡,有個別年邁的老人叼著煙袋在房前悠閑地曬太陽。

一般來說,東北旱煙具由於形態不甚美觀、存世量大、價格低廉,往往不被人們重視和收藏,其承載的東北獨特的民俗風情文化正從我們的視線中逐漸消失。作為東北鄉土民俗文化的守望者,筆者深深感到,那些造型古樸、端莊的煙具是東北民俗文化的歷史見證,它們默默地描述著數百年來東北各民族的民俗、民風和民情,講述著古老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鐫刻著先人的寄託與企盼,對研究關東各族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及民間雕刻藝術的演變和風格等,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東大煙袋(中)

形形色色的關東大煙袋

王松林

煙具,一般是指與吸食煙草及其製品有關的工具和用具,分為吸食用具、盛煙用具及點煙用具。過去關東民間使用的煙具有旱煙袋、水煙袋、煙嘴、煙斗、鼻煙壺,盛煙用具有煙盒、煙匣、煙笸籮、煙口袋,點煙用具有打火鐮、火鏡、火柴、打火機,還有盛煙灰的煙灰缸等。不同時期的煙具,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

東北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關東旱煙文化。大煙袋,是具有傳統關東民俗風情的老物件,也是老關東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煙具。關東的大煙袋由煙鍋、煙桿、煙嘴三部分組成,名為「旱煙袋」,俗稱「煙袋鍋兒」或「旱煙桿」,其長度一般在35厘米至100厘米之間。滿族人有一首傳統歌謠,生動地描繪了這種旱煙用具:「旱煙桿,二尺三,琥珀煙嘴上邊安,繡花荷包底下拴。」清代也有一種白銅「一口香」旱煙桿,其桿與「鍋」「嘴」鑄成一體。

關東旱煙袋,其造型和紋飾都和傳統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多表現我國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八仙過海、十二生肖、傳統人物等。

煙鍋

普通百姓使用的煙鍋多用黃銅、白銅製成,「鍋」為圓形,素麵無圖案。少數富貴人家使用的煙鍋用金、銀、玉等高檔材料製成,「鍋」呈圓形或多棱形,上面精雕細刻各種圖案。還有一些刻有製作者姓名、所在商號、年代和數量,可以說是形形色色、寓意豐富。筆者收藏了很多煙鍋,其中一個為銀質,「鍋」背面雕刻著8片盛開的蓮花瓣,接頭處精刻著兩個東北小房子。在東北民俗中,有除夕夜守歲的習慣,闔家老少團聚在家中,吃年夜餃子、凍秋梨、柿餅子等,徹夜不眠,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小房子象徵著一年生活溫暖幸福。蓮花的「蓮」為「連」的諧音,「花」與「華」同義,象徵連年豐收、五穀豐登、春華秋實。

煙嘴

關東旱煙袋的煙嘴大多用銅或瑪瑙製成,還有金、銀、玉石、青金石、翡翠等多種質料。煙嘴的材質、大小、顏色、雕工是使用者財富多少、地位高低的象徵。民國以前的煙嘴以瑪瑙居多,老輩人常管它叫「姜石」。玉石的煙嘴更受人喜愛,據說含在嘴裡不硌牙,冬天也不冰嘴。一般人用的都是銅煙嘴,窮苦人家買不起煙嘴,就直接把煙桿含在嘴裡吸。筆者收藏了數百個形態各異的煙嘴,其中有3個銅煙嘴比較奇特,一個上面雕刻的一副象棋,說明當時的人們比較喜歡這項活動;另一個雕刻了一副古人詩意放馬圖,刀法鋒利,體現了使用者的文化素養;第三個刻著一副牌九,反應了民國時期的民俗民風。但是總的來說,關東人比較喜愛、用的較多的還是巧雕瑪瑙煙嘴,它光澤溫潤,表裡如一,寓意美好。巧雕煙嘴中常見喜鵲登枝、荷花鯉魚、鍾馗捉鬼等圖案,不過筆者最珍愛的是一個神仙圖案的煙嘴,它巧用色澤,刻畫出了一個老神仙的形象。老神仙面帶微笑,悠然地揮動扇子,一股逍遙自在的東北民間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煙桿

關東旱煙袋的桿多用銅、木、竹3種材料製成,也有金、銀、象牙等稀有材質。還有一些講究生活品質的人用的煙桿雕龍刻鳳,平時也可作為把玩欣賞的心愛之物。煙桿有長也有短,但以短者為佳。清人陸耀在《煙譜》中稱:「長一尺四五寸者佳,朝士於靴中置一管,長不過五六寸。」關東大漢用的煙桿大多較短,往往不超過一尺,因為他們經常在戶外活動,出門時攜帶方便,可以隨手別在腰帶上,而煙鍋和煙荷包一般都比較大,可以裝更多的旱煙;老年男子喜用粗桿、粗嘴、大煙鍋;手藝人、行商小販常用較細的銅煙嘴、竹煙桿的「小煙袋」;中老年婦女吸煙一般是在家裡,習慣用又長又細的煙桿,煙鍋也相對小,俗稱「坤煙袋」。關東老太太用的煙桿特別長,一般都在二尺以上,裝好煙後,往往自己夠不著點火,或由晚輩幫著點,或者自己把大煙袋伸到灶火或炕上的火盆里點。她們坐在炕上,如果需要拿稍遠一點的東西,一般不用起身,用長煙袋就可以勾過來。在過去的東北民間,手拿長煙袋成了老太太的標準形象,在今天的東北大秧歌中仍能見到這種誇張的形象。其實,當時女性使用的煙桿也不都是這麼長的,筆者就收藏了一個清代貴婦所使用的旱煙袋,長約15厘米,煙鍋為銅質鎏銀,銀質煙桿上雕刻著代表長壽的松枝、團花,並配有新疆和田白玉的煙嘴。整個旱煙袋小巧玲瓏,彰顯了使用者的身份。

煙荷包

煙荷包問世於明朝,盛行於清代,後來隨著旱煙袋一起漸漸退出歷史舞台。煙荷包既實用又有觀賞性,可與煙桿一起隨身攜帶,故明、清以來,除妻為夫做、母為子做外,常作為姑娘們精心縫製贈與意中人的定情信物。姑娘們所做的煙荷包上要繡花,內容常常是山水花卉,還要拿褶,小巧玲瓏,十分漂亮。不僅傾注了姑娘們的純潔心愿,從中也可一窺製作者的女紅功底、思維能力和才識深淺。它無論在款式、構圖及刺繡手藝上,都頗費未嫁女的一番心思。一般東北男人用的煙荷包都是用狍皮、鹿皮、牛皮做的,底大口小,口上有一條帶子可以抽緊。煙荷包裝滿煙後,一般拴在煙桿上或者別在腰帶上。筆者收藏了一個細長形的狍皮煙口袋,它做工粗獷,一看便知是某個關東大漢所用。趕車的「老闆子」一般用的都是「雞腸子」煙荷包,就是用帆布縫一條細長的口袋,大約有雞蛋般粗細,二尺多長,中間有個口,一頭裝煙,一頭裝煙袋,裝好後往腰帶上一掖,兩頭往下一耷拉,既省事又利落。

當時抽旱煙者還有「銀三件」,即銀胡梳、銀摳耳勺和銀制的通煙鍋針。人們往往將這3件東西與煙荷包拴在一塊,出門必帶。有的煙荷包上還帶著剝皮剔骨用的小刀及裝有火鐮、火石、火絨的口袋,這說明煙荷包已經深深地融入滿族人的日常生活中。

煙笸籮

煙笸籮,不僅僅是裝煙的工具,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品。煙笸籮材料各異,有石鑿的,有泥做的,有陶的,有瓷的,有木條編的,有紙糊的,有皮製的,有木雕的,有樺樹皮的,有鐵的,有銅的,有銀的……種類十分豐富。煙笸籮形制不一,有方的,有圓的,有長的,有深的,有淺的,有敞口的,有帶蓋的,有上油的,有刷色的。煙笸籮圖案各具特色,有寫字的,有畫畫的。上面寫的字一般都是吉祥話,有「吉祥如意」「五穀豐登」「連年有餘」「歲歲平安」等;畫的畫一般都是吉祥圖,如「吉慶有餘」「富貴吉祥」「五子登科」「連生貴子」等。

煙笸籮是關東民間的生活用品,也是難得的工藝品。在過去的東北大炕上,最搶眼的就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煙笸籮了。老太太、大姑娘想抽煙時,就用大煙袋把煙笸籮勾過來。來人去客,煙笸籮是招待客人的必備用具。

煙疙瘩

煙袋上的「煙疙瘩」是普通百姓的叫法,富人家不稱「煙疙瘩」,而叫做「煙墜兒」。煙墜兒有玉石的、翡翠的、瑪瑙的,很貴重。有墜在煙口袋上的,也有墜在煙桿上的,一是起裝飾作用,二是彰顯身份的高貴和家庭的富有。一般的百姓人家用不起這樣奢華的煙墜兒,他們的煙疙瘩千奇百怪、各式各樣:有的用黃楊木雕成小人頭、小動物、小帽子、小鞋子等各種小物件;有的用桃木雕成本人屬相或木劍、木斧、木刀等避邪求吉的物件;有的用樹上長出的小木瘤做成煙疙瘩;有的用野豬牙、鹿角帽、嘎拉哈等骨頭做煙疙瘩;還有的用山核桃、小奇石、銅紐扣、小葫蘆等物做煙疙瘩。

關東大煙袋(下)

千姿百態的關東煙俗

王松林

東北滿族吸煙習俗歷史久遠。早在明末清初,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愛吸旱煙。努爾哈赤率部遷都瀋陽後,滿族人口日漸繁衍,滿漢文化在關東地區充分融合,吸煙漸成風氣。民國時期,無論滿漢,吸煙已成為東北地區的普遍現象。新中國成立後,旱煙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數百年間,旱煙與東北獨特的氣候、地理和人文環境相融合,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煙俗,成為今天研究關東先民風俗文化的生動標本。

老太太的大煙袋(小標題1)

東北民間正月里鬧秧歌,少不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老?」。「老?」是東北方言,是老太太的別稱。過去的關東老太太平時總愛?著個筐,不是去采豬食菜,就是去菜園子里摘菜;不是下地給種地鏟地的家人送飯,就是上山采山菜、撿蘑菇。閑暇時節,她們還會?著筐到姑娘家串門。「老?」之名,十分確切。秧歌里的「老?」,扮相非常可愛逗人,上穿大襟襖,下穿扎腿褲,頭挽疙瘩兒,耳吊紅辣椒,左手?個筐,裡面放著洗衣棒槌,右手拿桿大煙袋。這是一個可以離隊表演的特殊角色,十分滑稽,經常逗得觀眾鬨笑不止。

過去關東現實生活中的老太太和秧歌中一樣,都有一桿大煙袋。這煙袋到底有多「大」呢?現代人很難想像,最短的也有半庹長(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為一庹,半庹約合2尺半,即83厘米左右——編者注)。那麼長的大煙袋,怎麼點火啊?沒錯,老太太抽煙,自己是夠不著點火的,她們自有高招兒。過去冬天家家有火盆,老太太坐在炕上,大煙袋一伸,就伸到火盆里,「巴噠巴噠」就點著了煙。有時候火盆里沒火了,老太太就喊小孫子:「狗剩子,到灶坑裡給奶奶夾個火來,奶奶要抽煙。」小孫子就拿著火筷子到灶坑裡夾一塊火炭,給奶奶點上了煙。更多的時候,老太太會沖兒媳婦喊一嗓子:「老大媳婦,點煙!」這時候,不管兒媳婦正在做針線活還是哄孩子,必須麻溜兒地過來給婆婆裝煙點火。

老太太的大煙袋,最長的有一庹長(約合5尺,即167厘米左右——編者注),得安核桃那麼大的煙袋鍋,一拃[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測量時兩個指尖的距離——編者注]長的煙袋嘴。那得配多大的煙口袋呢?關東民俗就是怪,老太太的大煙袋,有煙鍋煙嘴煙桿,就是沒有煙口袋——炕上的煙笸籮就是老太太的煙口袋。

老太太的大煙袋不僅僅是抽煙的工具,更是一種權威的象徵。關東有一種禮節叫「裝煙禮」。早晨,老太太抽的第一袋煙必須由兒媳婦給點上,沒有兒媳婦的也要由女兒給點這袋煙。家裡有好幾個兒媳婦的,平時老太太要抽煙,喊誰誰就要去點煙。新媳婦過門,得站在婆婆身旁「立規矩」,隨時侍候婆婆抽煙。

大煙袋,是老太太平日里施用的「家法」。兒子犯了錯,老太太用大煙袋戳腦瓜門兒;兒媳婦犯了錯,用大煙袋隨手就打;孫子犯了錯,用大煙袋打屁股;女兒犯了錯,用大煙袋點嗒幾下也就完事兒了。

大煙袋,是老太太哄孩子的用具。孩子小,睡搖車,老太太用大煙袋代替手推搖車,唱著搖籃曲:「小寶寶,快睡覺,風不吹,樹不搖,豬不哼,雞不叫,狗不舔,貓不撓,小寶寶,睡著了。」小寶寶睡著了,老太太的大煙袋還勾在搖車上晃悠呢,她也睡著了。

大煙袋,是老太太看家望門的傢伙什兒。庄稼院里都養些雞鴨鵝狗,時常進了裡屋,老太太拿起大煙袋就給趕了出去。有的還不肯出去,老太太一煙袋鍋就給刨出去了。住在山根兒的人家,夏天蛇會從後窗進屋,一聞到煙味兒就往外爬,還沒爬出去呢,老太太一煙袋鍋就把蛇頭打爛了,一挑一甩,早扔得不見蹤影了。

滿族婚俗里的關東煙(小標題2)

煙,在過去滿族人的婚俗中佔有重要地位,可謂「婚俗中有煙俗,煙俗中有婚俗」。按照滿族舊俗,子女成年後,由父母為他們商議婚事。男女兩家同意後,男方家可以派一個人去相看女方,女方就會讓待聘的女子為客人裝一袋煙。這樣做,一可讓來人有機會細看女子的相貌,二可讓其觀察女子的舉止,以決定是否可以迎娶。《中華全國風俗志?奉天》「相看」中有詩云:「十五嬌娃未上頭,初聞相看意含羞。裝煙低首歸房去,早飯誰知留不留。」相看那天,如果客人留在女方家用飯,則表示有意訂下婚約。

經過「媒妁之言」後,兩家老人便會見面,訂下兒女親事,民間叫「訂婚」,也叫「會親家」,滿族要行「裝煙禮」。在訂婚儀式上,姑娘拿起煙袋,裝上煙,點上火,抽上兩口,點著煙後,再用手絹或衣襟擦擦煙袋嘴,雙手遞給未來的公公,說聲「請抽煙」。男方父親接過煙,抽上一口,連說「好煙」,然後從懷裡掏出錢來給姑娘,說:「錢不多,拿著,這是一點兒意思。」男方父親給的錢叫「裝煙錢」,給多少沒個定數,可根據男方家庭狀況而定。遼寧省岫岩縣白氏家族在清代咸豐年間新立的族規中就有關於「小兒定親換盅」要給「裝煙錢」的規矩,說明這一習俗至少有一百五六十年的歷史。

姑娘要出嫁,家裡就要準備嫁妝。關東姑娘有一份特殊的嫁妝——煙袋,不光要準備自己用的,還要給丈夫和婆家人每人準備一桿煙袋。給丈夫的煙袋一般都配有精美的煙荷包,上面綉著鴛鴦、鳳凰、彩蝶、蓮花、牡丹、梅花鹿、金魚、石榴、元寶、搖錢樹等吉祥圖案。煙荷包形狀各異,方形的象徵四平八穩,圓形的表明團團圓圓,蓮花形的代表連生貴子,心形的表示心心相印,燈籠形的意為嚮往光明,下寬上窄的寓意步步登高……姑娘的煙荷包,不論綉著什麼圖案,做成什麼形狀,都代表著她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追求。這些煙荷包不僅是寄託心意的定情信物,還是一件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除了煙袋,姑娘的嫁妝里還少不了火盆、火筷子、火鐮、煙笸籮,更要準備幾把好黃煙。

結婚那天,新娘頭頂紅蓋頭來到新郎家。拜完天地進入洞房,新郎用什麼揭開新娘的紅蓋頭?不是秤桿,也不是尺子,那都是後來的規矩啦,老關東年代是用煙袋!揭開紅蓋頭後,小兩口對抽歡喜煙。結婚第二天早晨要「分大小」,也叫「認親」。這時,新媳婦要先給婆家的爺爺奶奶和公公婆婆行「裝煙禮」,然後給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姐、小姑子和來賀喜的舅、姑、姨等長輩裝煙。新媳婦行「裝煙禮」,長輩要給裝煙禮錢。此後,有長輩到家裡串門,媳婦都要給裝煙,以示尊重與孝敬。

新媳婦回娘家,黃煙必定是親家之間互相贈送的必不可少的禮物,代表著一份心意。

日常生活中的煙俗(小標題3)

舊時關東民間,有不少與旱煙有關的習俗,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

抽煙對火有講究 抽煙人見到抽煙人,親如一家,沒有煙了就從人家煙袋鍋里挖。對上了火,抽上了煙,搭上了話,越嘮越親近。臨走不用說「謝」,否則就顯得「外道」了。想抽煙,沒帶火,跟人家對火時,一定要把自己的煙鍋放在下面,以示對借火者的禮貌和尊重。還要一手端煙袋,一手伸出擋風。不管有沒有風,都要伸手做擋風狀,這也是一種禮貌。關東男人出門在外,一般不抽對火煙,沒火種了就向人家借火絨,自己打火點煙。這種習俗是有原因的,老關東時代有不少土匪,男人外出多少要帶些盤纏(路費),和陌生人抽對火煙,如果正趕上對方是土匪,很可能會乘機掏出匕首行兇,搶劫財物。

尊貴客人炕頭坐 家裡人都出去幹活了,老太太便叼著大煙袋,坐在炕頭上抽煙,一天都不挪地方。家裡來了客人,老太太就用大煙袋勾來煙笸籮,請客人抽煙,說:「炕頭牆上倚著,抽上幾口,解解乏,去去累。」一邊說一邊欠欠屁股,騰出一塊地方,讓客人坐在炕頭上,倚著炕牆,抽起了煙。老太太自己也陪著抽起了大煙袋,嘮起了嗑兒。關東的風俗是以南炕為大、炕頭為尊,讓客人到炕頭倚牆抽煙,那是對客人的尊重。如果是晚輩人來了,老太太可不會挪地方,只是說:「抽煙自己裝,找炕沿兒抽去。」

男女抽煙各不同 老頭總愛把煙袋搭在肩上,在外溜達。老頭見老頭,一般會說:「抽幾口,嘮嘮嗑兒?」兩人品嘗著對方的煙,連說「好煙」,然後便扯起了「海篇子」(海闊天空地閑聊)。老太太出門光拎個長煙袋,不帶煙口袋,到了誰家,誰家的人就得趕緊給裝煙點火。路上遇見老頭聚堆兒抽煙,就把大煙袋一伸,說句「裝上,點上」,然後就抽著煙和老頭們嘮起了嗑兒。中年男人的煙袋總是別在腰帶上,小媳婦總愛握著小煙袋找小媳婦「鬧笑話」,大姑娘出門一般不拿煙袋,遇見小媳婦,讓抽煙就抽上一袋。

關東抽煙不論輩 關東人不像關內一些大家族,小輩在老人面前不能抽煙,關東人抽煙是不論輩的,兒子可以在父親面前抽煙,孫子也可以在爺爺面前抽煙。

送禮要送關東煙 關東過去有句俗語,「送禮要送關東煙」。舊時民間,走親戚時常常要帶上幾把好黃煙作為禮物。親戚收下後,馬上搓點兒煙來品嘗,並不住地誇讚。一般來說,每年新煙下來了,都要送給親友、鄰居品嘗。煙,成了聯繫親情和友情的紐帶。

歇氣兒不過兩袋煙 過去,「打頭的」領著夥計給東家(地主)幹活,到了歇氣兒的時候,「打頭的」便會說:「抽口煙兒,歇一會兒。」然後,夥計們便會放下手中的活,坐下來抽煙、嘮嗑兒、歇氣兒。「打頭的」抽完兩袋煙,便把煙灰一磕,煙口袋往煙桿上一卷,往褲腰帶上一別,說:「抽完煙了,幹活吧。」兩袋煙的工夫,一般接近半小時,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農村幹活歇氣兒的計時標準。

地窨子周圍種黃煙 老關東時代,闖關東的開荒人、看地的、放牛的、看山場的、打魚的,住的都是地窨子或地窩鋪。他們常常會在地窨子和地窩鋪四周種上黃煙。因為野外的地窨子和地窩鋪住進人後,就容易招耗子,耗子又招蛇,所以經常有蛇鑽入。蛇不怕人,但怕煙味兒。因此,在地窨子和地窩鋪周圍種上黃煙,蛇就不敢進去了。

缺醫少藥用黃煙 舊時關東民間缺醫少葯,人們把黃煙當成了一劑良藥。睏乏無神時,抽一袋煙,立即來了精神。要是誰牙疼,便抽上一口煙含在嘴裡,過一會兒吐出,反覆幾次,直到牙疼減輕為止。不論大人小孩,受涼受風導致肚子疼、漲肚,便用煙袋油子或者煙葉貼上一貼。要是有人生了瘡或者癤子,便貼上煙葉來止癢消腫。人們如果遇到外傷流血的情況,就隨手摁上煙灰或貼上煙葉來止血止疼。在江河裡淘金的人,雙腿天天在水中浸泡,加之螞蟥和蚊蟲叮咬,經常發生潰爛,也會貼煙葉來治療。

作者簡介:(圖片1張)

王松林,男,1964年出生於吉林省公主嶺市,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薩滿文化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美術促進會理事、吉林長白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吉林師範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教授、長春大學薩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東北師範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吉林省外國語學院客座教授、中共吉林省委第二屆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會員、加拿大文物研究基金會文化顧問。

王松林自少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至今已出版文學、學術、藝術等著作40餘部。1998年先後在寧安、琿春發現滿族面具130種(件),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2012年經國家教育部審定列入全國義務教育美術教材內容;他收集整理的薩滿森林文字,被列入吉林省地方志資源開發項目。2003年他參與文化部重點課題研究,搶救整理出滿族長篇說部10餘部,公開出版5部,並集體成功申報了國務院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他先後榮獲30餘項文藝獎和社科優秀成果獎;多次受到國內外邀請參加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王松林用近30年時間,收藏並保存數萬件薩滿民間文物和2000餘萬字的薩滿藝術資料,為國內多家文化博物館作出貢獻。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歐美更容易接受由少數民族擔任領導人
古朝鮮文字是怎麼回事?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