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包火、上熱下寒的孩子越來越多,小兒推拿更健康?附動圖穴位
臨床常遇到的情況多為上熱下寒。孩子上焦有火,只要身體一有風吹草動,「引火出洞」就會咽喉腫痛、口乾口臭、口腔潰瘍、胸悶煩躁頻繁發生,下焦有寒,腹痛腹瀉、手腳怕冷、尿頻、大便稀溏也層出不窮。
其實,上熱下寒多是由於機體氣機不通暢所致。機體的正常運行,都要依賴氣的升降出入,只有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氣血才能周流不息,營養全身。清朝何夢瑤說過這樣一句話「脾胃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如果中焦壅堵,特別容易上熱下寒,你說的孩子有地圖舌等癥狀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
人體氣機如何正常運轉呢?
五臟各有各自職責,脾氣向上升,胃氣向下降,脾胃起到樞紐的作用,調控全局。肝氣隨脾氣由左向上升,膽氣則隨胃氣由右向下降,就像左右護法一樣調暢身體氣機。
人體氣機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之中,腎主水,心火向下,使腎水溫暖,腎水不至於過度寒涼。腎水上承於心,使心火不至於過度旺盛,中醫稱之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如孩子脾虛或積滯,不能樞紐氣機,此時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乃至肺氣不能向下降,火自然瘀阻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溫煦則下焦寒涼,形成上熱下寒。
小兒推拿穴位調理思路:清心火,通中焦,溫下元
參考穴位:
清天河水,清心火,天河水代心經受過。
八卦、清胃、推四橫紋,行氣導滯,健脾和胃。
二馬,上三關、外勞宮,溫補腎陽,扶元固本。
寒包火怎麼調理呢?
就是我們俗稱的外寒內熱,寒把熱包住了,外寒是標,內熱是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對於寒包火應先去寒,再清熱去火。這種情況可按風寒感冒兼清內熱或消食導滯手法來推。
診斷要點:流清鼻涕,畏寒怕冷,手心濕熱,舌質紅或舌苔厚或伴有食積。
小兒推拿穴位:頭面部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揉揉耳後高骨各1分鐘),一窩風,順八卦,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推四橫紋,順揉腹,上捏脊。
開天門
推坎宮
運太陽
揉耳後高骨
揉一窩風10分鐘
平肝清肺
清天河水
可以配合上捏脊。
以上穴位如不會操作,媽媽奶奶可私信我輸入病名或穴位名稱,比如上火、保健、感冒、咳嗽等,有視頻也有文章。
分享以上心得,希望能幫到大家。我們在臨床帶教中總結了大量好的經驗和做法,更多關於小兒養護的小兒推拿、視力和艾灸方法等,可關注愛嬰堂「小兒推拿殿堂」,張家綱專心專註小兒推拿技法傳承與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