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提倡薄葬禁止立碑,卻掀起了深埋地下的墓誌熱潮

曹操提倡薄葬禁止立碑,卻掀起了深埋地下的墓誌熱潮

原標題:曹操提倡薄葬禁止立碑,卻掀起了深埋地下的墓誌熱潮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原戶口十不存一。魏、蜀、吳三國的開國君王們均倡導薄葬,該時期薄葬的先導楷模是曹操,「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曹操禁止立碑的舉措相當嚴格,繼後的帝王也都延續其薄葬禁碑令。禁碑的嚴格和曹氏家族的身體力行,極大地限制了墓碑的發展。且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猖獗,人們不敢大張旗鼓的厚葬或立碑。


魏 《範式碑》原碑碑額 現存山東濟寧鐵塔寺


在三國兩晉經濟蕭條、盜墓猖獗和「禁碑」等綜合影響之下,立碑之風從表面上看驟然歇息,但悼念表彰死者的葬俗已深入人心,曾在墓上起歌功頌德標識作用的墓碑,乾坤大挪移到了地下。這為墓誌的發展創造了契機,也是後世墓碑與墓誌並行的發端。



東晉 《爨寶子碑》(局部)

河南洛陽發現較早的西晉墓誌作碑形,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墓碑和墓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墓誌從形制、文字內容上看,皆長方無蓋,兼顧墓碑的圭首碑、螭首碑(圓首碑)、方首碑形制,而且自名為「碑」,完全就是縮小版的東漢墓碑。只是前者立在墓旁,後者埋於地下而已。隨後逐漸由長方變為正方,從有碑額無志蓋(碑式),發展到無額有蓋(盝頂盒式),最終出現了包含題首、志文、銘文三者完整形式的墓誌。


南朝時期,立碑之事時緊時松,隨著陵墓石刻逐漸升溫,墓碑在碑體和雕刻上皆有發展。南朝墓碑發展為巨型碑,一般都在4米以上,帝王陵慕神道碑高達5米以上,碑體高聳峻拔,威嚴靜穆。蟠首碑沿襲東漢傳統,額題施於長方形框內,有穿。龜趺體態巨大、龜首昂升,極為雄偉。龜背雕飾各種花紋,使墓碑整體造型更加充實美觀。其雕刻綜合運用了圓雕、高浮雕陰線刻、減地陽刻、淺浮雕等技法,層次分明,工藝細膩精湛,華麗中盡顯雍容。



東魏 《高湛墓誌》 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


北朝葬俗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葬俗與漢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匈奴、鮮卑、羯、氐、羌等統稱「五胡」的西北少數民族因為天災、戰爭和政治原因,不斷入居中原邊郡,日漸漢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推動胡族漢化的改革家,他曾立《吊比干文碑》,並下詔書對見存的墓碑實行保護措施,這對北朝及以後立碑誌有很大影響。


東魏 《高湛墓誌》 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


北朝墓碑從行文來看和南朝無差異,但二者在形制上具有鮮明的南北地域差異。南朝墓碑碑體高大雄偉,碑高是碑寬的三倍以上。北朝墓碑碑體寬博,碑高約二、三米,寬度約一米。在碑首雕刻表現上,南朝螭首碑如繩辮一般堆塑於碑首之上,而北朝螭首碑中的螭龍盤復纏疊,軀幹健碩,密佈於碑面,使碑首構圖飽滿富麗。



北魏 《高慶碑》舊拓本

北朝墓碑書體在篆書、隸書二體之外,加入了楷書,尤以北魏時期的魏碑體最具特色。如《高慶碑》《馬鳴寺根法師碑》《高貞碑》即是魏碑體的代表之作,具有結體歆側,「斜畫緊結,中宮收緊」,筆畫雄強銳利,筆法乾淨達練,寓險峭於平穩等典型特徵,在北魏碑刻中應屬雅正一路。


原文作者:張維方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8年11月刊《浮沉千年的墓碑》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聲音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和康熙誰培養接班人最正確?《紅樓夢》對此作了影射
元始天尊是個什麼樣的人?姜子牙早已經看透

TAG:新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