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系列之五——英國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的深海搏殺

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系列之五——英國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的深海搏殺

原標題:二戰海戰十大明星兵器系列之五——英國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的深海搏殺


本文為大漠單騎原創首發,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如需轉載請務必取得本人同意,或得到本人投稿授權再使用。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看,美國海軍最能打,次之是日本海軍,英國皇家海軍勉強排老三,這對於歷史悠久曾經的世界第一海軍來說是有些難堪。老話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二戰爆發前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然日偏西山,輝煌不在,怎奈何海軍又是個燒錢大戶,英國皇家海軍的日子自然緊巴巴的,幾乎沒有什麼世界頂尖的戰艦,樣樣都讓美、日、德三國拔了頭籌,像航母有美國的埃塞克斯級,戰列艦有日本的大和級,潛艇有德國的U型系列。可正是德國先進的U型潛艇反而逼迫英國絕地反擊,在世界上率先並大規模使用護航航空母艦。英軍34艘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加上11艘美軍同級艦)與其它護航戰艦、岸基反潛機共同撐起同盟國海上「生命航線」的保護傘,擊沉擊傷大量德、意、日軍潛艇,為保證二戰尤其是歐洲戰場的勝利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二戰中最成功的一級護航航母,反潛大戰的勝利也給即將過氣的英國皇家海軍帶來最後的輝煌。

英國威廉親王級護航航空母艦基本參數:艦體長151.2米、寬34.4米,吃水7.9米,標準排水量1.142萬噸,滿載排水量1.539萬噸,艦員編製908+空勤;動力為1台蒸汽輪機/2台燃油鍋爐,主機功率9.35萬軸馬力,單軸單槳,最大航速18節,續航力2.63萬海里/15節;武備為艦載機1928架,單管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10座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20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20門(後期雙聯裝40毫米炮改為四聯裝、單管20毫米炮改為雙聯裝)。


老約翰玩航母那是祖師爺,世界上第一艘直通甲板航空母艦即是英國1918年建成的「百眼巨人」號,而作為航空母艦重要分支的護航航母又是英國人的首創,誰還老說英國人保守可不公平。二戰初期,面對德國海軍的破交戰,英國認為使用有限的攻擊型艦隊航母去護航商船是大材小用且得不償失,應採用一種簡易的專用航母護航。1941年1月,英國皇家海軍用俘獲的德國「漢諾威」號商船改建世界上第一艘護航航母,同年6月20日服役命名為「大膽」號,派往直布羅陀海域執行護航任務,開創了護航航母反潛與防空作戰的世界先例(只是該艦命運多舛後被德軍潛艇圍攻擊沉),成為世界護航航母的先驅和樣板,就連牛逼轟轟的美國海軍也要向英國佬討教護航航母的設計和使用。


可令英國人有些尷尬的是為皇家海軍帶來榮耀的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竟是美國製造,美國人稱之為博格級護航航母。不是英國造不了這玩意,而是「地主家存糧也不多了」。二戰中最需要商船護航的英國僅建造了6艘護航航母,面對「群狼」難撐大局,戰局所迫只得覥著臉向財大氣粗的山姆大叔伸手了,二戰中美國可是狂建了123艘護航航母,這差距咋就那麼大呢?


1940年9月德國擱置(最終放棄)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後,就將海上作戰重點放在大西洋破交戰上,目標鎖定通往英國毫無自衛能力的商船隊,由於德國海軍水面戰艦實力太弱,潛艇部隊就成為執行這一任務的主力,從而拉開一場曠日持久、規模宏大、驚心動魄的破交與反破交大戰。其實早在1939年9月3日(二戰爆發第三天)德軍就實際開啟了「無限制潛艇戰」,德軍U-30號潛艇在蘇格蘭沿海擊沉了英國「雅典娜」號大型客輪,這是二戰中第一艘被擊沉的船舶,接著德軍潛艇又連續擊沉了英軍「勇敢」號航空母艦和「皇家橡樹」號戰列艦,偷襲了英國斯卡帕灣軍港(儘管希特勒還有所忌憚,但潛艇夜間攻擊是很難區分船籍和船型)。只是此時德國海軍僅有57艘潛艇,是二戰主要參戰國中實力最差的,但在時任潛艇艦隊總司令鄧尼茨的「示範」作用和一再要求下,德國才開始大規模製造潛艇,至二戰結束一氣新建了1131艘潛艇(還有數百艘袖珍潛艇),從而一躍成為二戰中擁有潛艇最多的國家。同時,隨著德軍佔領的國家越來越多,德軍潛艇基地除本土外還遍及法國、比利時、波蘭、挪威等國家的許多港口,而且各個「狼穴」採取堅固的洞庫設計,對其轟炸基本不起作用。

二戰爆發前,英國海上年運輸量超過6800萬噸,擁有2100萬噸商船隊,佔世界商船總噸位的31.8%,每天航行在海上的英國商船就超過2500艘,假如英國的海上航線被全部切斷,用不了多久英倫三島就會變成「死島」。有「潛艇戰教父」、「頭狼」之稱的鄧尼茨正是瞅准了英國的這一死穴,將德軍大量潛艇投入破壞封鎖盟國主要是英美間的海上交通線。鄧尼茨為此發明了「狼群」戰術,用6—12艘潛艇組成水下「艇幕」,白天搜尋尾隨商船隊,黃昏時進入攻擊陣位,夜晚用魚雷實施近程攻擊,大開殺戒後迅速撤離。1940年10月,一支由12艘德軍潛艇組成的「狼群」在北海航線上連續襲擊了英加三支船隊,大快朵頤地擊沉了35艘商船(16萬噸),自身安危無恙。1940年全年,羽翼漸豐的德軍潛艇部隊開啟「第一個黃金時代」,共擊沉英國及中立國471艘商船,總噸位約218.6萬噸,這已超過英國同期新建商船的噸位,造成英國生活生產物資供應全面緊缺。德國的盟友義大利海軍的幾十艘潛艇也參加了大西洋破交戰,充當德軍的幫凶為虎作倀,意軍潛艇共擊沉同盟國軍民艦船112艘,總噸位60.8萬噸,意軍除了賣萌這戰績還不算差。


面對如此慘重的損失,壓力山大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再向美國總統羅斯福強烈求援:再不拉兄弟一把大英就徹底歇菜了。1940年9月英國甚至用數個島嶼加軍事基地換取美國50艘老舊驅逐艦用於護航,身段放得不能再低了。畢竟英美兩國既有血緣關係又有共同利益,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美國接著向英國提供1艘長島級護航航母、4艘復仇級護航航母、300艘驅潛快艇、數百架反潛機等大量陸海空武器裝備,後續的34艘博格級護航航母也搖身一變成了英國的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美國佬這一出手等於救了約翰牛一命,大英帝國極為看重的面子和實實在在的里子才得以保全,要不二戰後的英美關係總讓外人感到怪怪的,前宗主國竟對前殖民地唯馬首是瞻,跟催巴兒似的,這老根就在這。不過這胖乎乎的丘吉爾看似面兒,其實是干過一戰的老兵硬漢,具有不凡的堅毅性格、頑強的戰鬥意志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英倫三島沒有被希特勒滅了,這老頭居功至偉。


美國博格級護航航母並非專門設計的,而是跟英國有樣學樣走得一個路子,在1942年用在建的C3型標準貨船應急改建,因此這款航母也有英倫血統。用貨船改建護航航母只需加上飛行甲板、升降機、防空武器等專用設施即可,改建速度極快。1942年9月,兩艘博格級護航航母在西雅圖塔科瑪造船廠和維斯特·派普造船廠同時建成,一艘留美,一艘送英;到1944年2月,45艘博格級護航航母全部建成交付,其中34艘租借給英國皇家海軍(英軍又將2艘交加拿大海軍使用),美國海軍留下了11艘。1942年9月26日美國海軍將自家的首艦命名為「博格」號,這11艘博格級護航航母兵分兩路,殺向太平洋戰場和大西洋航線;英國皇家海軍將該級護航航母首艦命名為「攻擊者」號,故前11艘稱為攻擊者級,後23艘因部分設計及防空武器不同稱為埃米爾級(也稱統治者級),但英國也將攻擊者級、埃米爾級統稱為威廉親王級,這些護航航母大部投入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等處為商船隊護航及反潛作戰,小部作為小型攻擊航母、訓練艦使用,臨時也執行載運飛機的任務。


結構簡化、快速建造、廉價專用是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的標籤。商船與軍用艦船的標準根本不是一碼事,單就鋼板的規格就有很大差別。商船范的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的防護力較為薄弱,水線、木質飛行甲板和指揮塔均無裝甲保護;航速也比較低,與當時戰艦動不動30節以上的航速沒法比,但與商船隊同速就OK了。該級護航航母雖沒有先天優勢,但改裝後還是有不少閃光點:雷達設備十分先進,對空、對海搜索雷達探測距離遠,定位較準確;裝備了新型HF/DF高頻無線電方向測定儀,可以截獲敵方潛艇之間或潛艇與基地之間的無線電波,從而準確測出潛艇位置,在獵潛戰中可先發制人;艦上配備的遠、中、近程高射炮分別產自美國、瑞典和瑞士,配以先進的火控系統,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防空炮;其最大的「撒手鐧」是艦載攻擊機(轟炸機)和戰鬥機,偵察、作戰半徑大大高於一般戰艦,主要是美製TBF「復仇者」魚雷轟炸機、英制「劍魚」攻擊機與美製F-4E「野貓」、F-6「地獄貓」戰鬥機、英制「海颶風」戰鬥機的搭配組合,反潛、反艦、防空能力強大。不過相比攻擊型艦隊航母,護航航母還確實弱雞,可護航航母的主要任務就是護航與反潛,是潛艇的剋星,加上還有驅逐艦、護衛艦等伴航,即使遭遇突發的低烈度海空戰,少量敵方艦機也不那麼容易突入護航航母的防禦圈。因此,在二戰中45艘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只有1艘美軍的「布洛克島」號被德軍潛艇擊沉。


由於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改裝使用的C3貨輪船體到1942年下半年全部用完(此時美國已開始大規模生產「自由輪」),後26艘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是直接按C3船體與護航航母相結合建造的,比之前的護航航母設計更加合理,使用也更加方便。二戰中美國海軍的護航航母主體是全新建造的50艘卡薩布蘭卡級、19艘科芒斯曼特灣級,改裝的博格級護航航母只是配角,可美國並不看重的東西轉赴英國則成為護航航母的主力,在與強大的德軍潛艇搏殺中反而成就了這款護航航母的功績。

德國軍工也沒閑著,新潛艇源源不斷出廠,實力迅速壯大的德軍潛艇部隊十分活躍,在1941年共擊沉同盟國及中立國商船432艘,總噸位217.5萬噸;1942年則擊沉1160艘,總噸位高達626.6萬噸(德軍潛艇年度最高戰果),折騰得英國上下焦頭爛額,苦不堪言。1943年1月14日,著急上火的丘吉爾趕到北非卡薩布蘭卡與羅斯福會談,一致認為與德軍潛艇的戰鬥直接關係到整個戰爭的結局,必須將反潛戰作為壓倒一切的重要戰略任務。為此英國成立了由丘吉爾親自兼任主席的反潛戰最高決策機關——「反潛戰部際委員會」;之後盟軍成立了美、英、加海空軍特別聯合指揮部,形成「大西洋護航會議」機制,統一指揮調度護航反潛兵力,分工英國和加拿大主要負責北大西洋上的護航,美國主要負責中大西洋和美洲海岸的護航。但體制建立到見到成效需要一個過程,1943年的3月德軍潛艇仍擊沉108艘運輸船,共計62.7萬噸(德軍潛艇單月最高戰果),幾乎徹底切斷英國的大西洋航線,但這已是德軍潛艇最後的瘋狂。


反潛戰英國起初打得窩囊,美國也曾一度陷入混亂。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德國礙於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希特勒罵了N遍小日本),只得於1941年12月11日向美國宣戰,也就是說美德正式交戰比英德晚了兩年三個月。因此,在反潛戰方面英軍已是久經戰火的老兵,美軍則是出殼不久的小菜鳥,並沒做好應有的戰爭準備。美軍不僅反潛戰術不及英軍,而且反潛技術也落後了,像機載反潛火箭彈和反潛炸彈、機載反潛探照燈、艦載反潛「刺蝟彈」、厘米波ASV-反潛雷達等均是英國先發明,美軍則跟在屁股後面學。1942年1月12日,美國人還沒有從珍珠港遭襲的巨大震撼中回過神來,執行「擊鼓」作戰計劃的德軍遠洋潛艇赫然殺到美國東海岸,已「看到紐約燈光」的德軍潛艇兇猛地向沒有專門護航的大量商船發起一波又一波無情殺戮,後又潛入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故技重施,一時令美軍猝不及防,應對無策。雖然德軍只派出6批61艘次潛艇,但到6月底的半年時間,已擊沉美國為主的商船585艘,總噸位307.8萬噸,船上美國人為多死亡約5000人,給美國造成一場經濟危機和重大海上災難,德國人樂得稱之為「美國狩獵季節」、「第二個黃金時代」。反應遲鈍的美軍直到1942年5月才決定建立東海岸護航船隊體系,7月護航體系擴大到加勒比海地區。在英國人的幫助下,美軍海岸反潛作戰才逐步見到成效,好歹擊沉7艘德軍潛艇,總算在7月底暫時擊退了如狼似虎的德軍潛艇。


U-型潛艇是德國乃至世界產量最大的潛艇,共建造了659艘,主要用於破交戰,也稱為「大西洋潛艇」。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從1943年初開始陸續投入商船隊護航,可謂正逢其時。客觀地說,盟軍護航反潛大戰的主力兵器是大量的陸基反潛機和驅逐艦,但護航航母的出現使岸基反潛機航程鞭長莫及的大西洋中部「黑窟」被迅速填補(這是護航航母的最大價值),盟國商船隊幾乎全程都可以得到航空兵的有力掩護,這就形成全覆蓋的立體反潛防線。隨著盟軍反潛戰力的釋放以及護航航母大量使用,德軍潛艇對商船隊的攻擊越來越困難,取得的戰果也越來越少,到1943年4月大西洋航線上的較量終於出現轉折點。在整個4月,德軍潛艇只擊沉了56艘運輸船,噸位也下降至32.7萬噸,只相當於3月的52%,而德軍損失潛艇15艘之多。到5月德軍潛艇只擊沉50艘運輸船,總噸位僅26.4萬噸,而在大西洋的114艘德軍潛艇被擊沉41艘,戰損率達34%。因此5月被德國稱為「黑暗的五月」,已升任德軍海軍總司令的鄧尼茲在5月24日的日記中無奈寫到:「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損失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至此,德國扼殺同盟國的絕招——破交噸位戰開始走上窮途末路。


由於大西洋航線十分繁忙,幾乎每天都有盟國商船隊航行在海上,英、美、加軍逐漸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護航模式。一支船隊有幾十艘運輸船不等,護航戰鬥群一般由1艘護航航母、5—10艘驅逐艦、3—5艘護衛艦、1—2艘驅潛快艇、1艘掃雷艦或拖網漁船等組成,伴航在運輸船隊外側,水面戰艦以雷達、無線電定向及聲吶偵測搜尋德軍潛艇,艦載機或相近陸基反潛機在船隊航線周邊空中巡邏警戒,一旦發現德軍潛艇的蹤跡即共同發起攻擊。1943年5月22日,為ON-184船隊護航的美軍「博格」號護航艦載機一舉擊沉德軍U-569號潛艇(該艦是美軍護航航母中戰果最多的),為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擊沉德軍潛艇首開記錄,顯示了這一級護航航母優秀的反潛作戰能力,之後,英軍的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各艦也紛紛取得戰績。護航航母產生的威懾力量有時比直接取得戰果的意義更大,德軍潛艇在大洋深處碰見護航航母得趕緊「繞著走」。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不僅是反潛利器,艦上的制空戰鬥機對轟炸船隊的德軍陸基遠程飛機打擊也非常有效,多次擊落擊傷來襲的德軍戰機,有效掩護了船隊。


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除了參加商船護航,還與其它戰艦組成獵潛組,主動出擊搜尋攻擊德軍潛艇。針對德軍大量潛艇以比斯開灣(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內的港口為基地,佔到在大西洋作戰的德軍潛艇的80%,因為從這裡進出大西洋更加便捷。盟軍自1941年7月至1945年5月戰爭結束,開展了一場封鎖比斯開灣的持久反潛作戰。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后期也加入封鎖戰,用艦載機配合陸基反潛機在海灣進出口實施疏開平行搜索,使作戰效率大大提高,極大制約了德軍潛艇的行動,鄧尼茨曾一度下令比斯開灣港口內的德軍潛艇停止出海。這一期間德國潛艇進出比斯開灣共計2425艘次,被盟軍擊沉了106艘,其中大部分是被飛機擊沉,史稱「比斯開灣潛艇大屠殺」。

1943年下半年開始,同盟國與德國這場深海大戰出現徹底反轉,德軍潛艇「狼群」連續敗北,損失驟升。如10月在北大西洋,31艘德軍潛艇組成「西格弗里德」艇群,先後攻擊7支橫渡大西洋的同盟國船隊,結果只擊沉2艘商船和2艘軍艦,自身反被擊沉9艘潛艇。鄧尼茲為減少德軍潛艇損失,遂下令放棄艇群作戰,改為單艇作戰,「狼群戰術」走到盡頭。整個1943年,同盟國損失運輸船466艘,約220.3萬噸,還不到1942年損失量的一半,德軍潛艇則損失237艘。這一反轉非常關鍵,因為此時同盟國已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作準備了,1944年從美國、加拿大啟程的大量兵員、裝備和物資橫渡大西洋到英國,短期內運輸量驟增,卓有成效的船隊護航為諾曼底登陸戰役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基礎。


德軍對盟軍將在法國登陸早有察覺(但最終判斷具體位置有誤),即開始抗登陸的準備,鄧尼茨於1944年4月命令減少投入破交戰的兵力,將40多艘潛艇部署在英吉利海峽,70餘艘潛艇部署在比斯開灣,以阻止盟軍在法國的登陸行動。盟軍則全力展開反潛戰,4—5月連續擊沉12艘德軍潛艇,為諾曼底登陸提前清除隱患。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當天鄧尼茨就從各地調集了36艘潛艇組成「農夫」艇群,向諾曼底海域機動,盟軍對此早有準備,組織了龐大的反潛力量,在英吉利海峽兩端設立封鎖線,阻止了大部分德軍潛艇進入;僥倖溜入英吉利海峽內的德軍潛艇也遭到盟軍的圍剿,有3艘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參加了這次行動,也頗有斬獲。6月7—9日三天,德軍潛艇就被盟軍擊沉5艘、擊傷5艘,到8月底德軍潛艇在付出被擊沉20艘的代價後,在英吉利海峽只擊沉盟軍21艘艦船,相對盟軍此間投入近萬艘艦船運送了250萬登陸兵力裝備來說,損失極其輕微。得不償失的德軍潛艇只得鎩羽而歸,盟軍卓有成效的反潛戰,有力配合了諾曼底戰役最終取得勝利。1944年是德軍潛艇部隊沮喪的一年,僅擊沉運輸船131艘,總噸位51.1萬噸,自身損失264艘潛艇,「海狼」的末日即將來臨,此後再未能組織大的行動。


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殺時,德軍仍有300多艘潛艇分散活動在各大洋,根據盟軍下達的敦促投降令,德軍有157潛艇上浮返回基地向盟軍投降,但同時竟有203艘(一說220艘)潛艇被艇員故意自沉,玩了一把「彩虹」2.0版,可見這是一群極為固執和難對付的人。其實一戰德國戰敗時也是這個德行,德意志帝國公海艦隊投降得極不服氣,在英國人眼皮子底下發起「彩虹」行動,眾多德軍水兵打開艦艇艙底閥,將52艘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自沉,如今漢斯們也算傳承有序,將集體自沉的傳統「發揚光大」。


史上規模最大的大西洋潛艇戰與反潛艇戰持續了5年8個月,最終以英國為首的同盟國取勝。二戰中德軍潛艇部隊共損失潛艇778艘,其中719艘潛艇是被盟國海空軍擊沉,其餘59艘損失於各種事故。在被擊沉的719艘德國潛艇中被英軍擊沉的超過500艘,約翰牛是絕對首功。在被擊沉的德國潛艇中,由陸基和艦載反潛機擊沉289艘,由戰機和軍艦協同擊沉47艘,合計336艘,占擊沉德國潛艇的46.7%。德軍潛艇部隊共有官兵約4萬人(不含基地保障人員),陣亡達2.8萬人,被俘0.5萬人,陣亡率高達70%,是二戰各參戰國陣亡率最高的兵種,但同盟國及中立國死於德國潛艇攻擊的人數更多,保守計算超過10萬人,英國皇家海軍陣亡的7萬餘人中的大部分是犧牲於同德國潛艇的戰鬥,其他為商船船員和平民,可見這場深海大戰的慘烈程度。

在二戰後期,隨著德國海軍分崩離析,英軍至少有19艘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進入太平洋、印度洋與日本海軍作戰,因為這裡有不少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自然要奪回被日本佔領的地盤。二戰初期英國皇家海軍曾讓日本海軍打得灰頭土臉,如今有強大的美軍撐腰並控制著制空權,英軍太平洋艦隊及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開始復仇行動,參加了沖繩島等戰役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配合支援登陸作戰,最後勝利駛入東京灣,雖是給美軍打下手也算報了一箭之仇。


充當飛機運輸艦使用的博格級護航航母,與20多年後製造的戰鬥機相比這型航母顯得如此狹小。二戰結束後,根據《租借法案》英國將34艘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全部返還美國,美國則將它們又改回商船,出售後小賺了一筆;美軍同型的10艘博格級護航航母得以在軍中保留,主要作為訓練艦和飛機運輸艦使用,參加過一些局部戰爭。1964年越南戰爭期間,越軍特工隊蛙人曾秘密潛入西貢芽庄港,用一枚炸彈炸沉停泊在港內的美軍「卡德」號航母,一時轟動世界,被稱為世界上唯一被特種部隊炸沉的航空母艦,也一直成為安南小霸吹牛的談資。其實這就是一艘二戰老博格級護航航母,此時正運載直升機、卡車等軍用物資,並無裝甲和防沉隔艙設計的它與普通貨輪無異,要是真正的艦隊航母,別說一枚炸彈,就是十枚也不一定能撼動,因此極不服氣的美國佬一直拒不承認自家的航母被炸沉過。


這級護航航母改為商船使用的一直幹活出力到壽命極限,大多在1970年代被拆解;作為軍艦繼續服役的自1950年代陸續退役,美軍最後一艘博格級護航航母「布雷頓」號在1971年退役,隨即均被拆解。承載著諸多歷史和戰爭痕迹的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最後一艘也沒有保留下來,全部被卸磨殺驢。原本美國人是偏愛保存有故事的戰艦作為博物館艦,二戰中的各級航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都有幸運兒保留至今並成為當地的一個旅遊景點,唯獨沒有善待博格/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錯了?現在的人們只能通過有限的影像資料見識這老黃牛般的並不瀟洒的「怪船」,回顧那段血雨腥風的深海搏殺。只是由於攻擊型艦隊航母在二戰中取得巨大成功的耀眼光環遮蔽了護航航母,加之二戰後護航航母全面停產並快速消亡,以致二戰最大的航母種群護航航母發揮的實際作用被嚴重忽視,鮮有關於護航航母的史料記載、回憶傳記及研究專著,使人們更加難識其「廬山真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漠單騎 的精彩文章:

TAG:大漠單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