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文/格瓦拉同志

在帝制時代,皇后輔佐皇帝、統領六宮,看似是最有權勢的女人,然而就實際而論,她的地位、權勢和所受恩寵無不是得自於皇帝,若一旦得罪夫君,極有可能會落得「一無所有」的地步。歷朝歷代因得罪皇帝被廢的皇后都不在少數,其中明朝嘉靖帝首任皇后陳氏的遭遇堪稱典型。

陳皇后的名字在正史當中並無記載,但根據《大名縣誌》記載,我們得知她的閨名叫陳蓮,出身於當地一戶普通人家。陳蓮的父親名叫陳萬言,是一位「慷慨有大志,博覽群書,為諸生冠」(見《大名縣誌》)的飽學之士,然而在科場混跡多年,最終只獲得個秀才的功名,生活窮困潦倒。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陳氏出身寒門,因選秀成為皇后

陳蓮雖然出身寒門,但容貌艷麗、頗有才識,所以及笄之後經官府推薦,參加了嘉靖元年(1522年)的皇宮選秀,並幸運地從萬千佳麗中脫穎而出,被欽點為皇后。明朝為防止外戚干政,所以妃嬪多由寒門女子中擇取,由此相貌便成了關鍵的參考要素。陳蓮能從眾多的候選者中勝出,可見她的容貌必定極美。

此時,嘉靖帝只有15歲,但即位已有一年時間,對於由自己親手選中的妻子,他還是相當滿意的。按照慣例,皇后的家族要得到封賞,於是落魄半生的老秀才陳萬言因為女兒的關係,被授予鴻臚卿、都督同知的職務,很快又被封為泰和伯。不僅如此,陳蓮的兄長陳紹祖由一介白身被提拔為尚寶司丞,妹妹後來則由皇帝做主,嫁給清平伯吳家彥。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嘉靖帝與陳皇后起初很恩愛

從嘉靖元年開始,皇帝主持大禮時,每每都由陳皇后相陪,可見帝後之間的鶼鰈情深。嘉靖帝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對岳父一家非常照顧,不僅給他們封賞官爵、賜予豪宅,而且在後者因驕縱而犯法的情況下,也是極力地維護他們。比如,陳萬言的奴僕何璽仗勢欺人,曾將他人活活打死,嘉靖帝聞訊後竟置之不理。

可陳家的權勢威福是靠陳皇后掙來的,而陳蓮能否守住這份榮耀,最關鍵的是她能否永遠榮獲恩寵。作為寒門女子,陳蓮沒有強大的家族可以依靠,她只能靠自己的百般討好來取悅皇帝,同時盡量地壓制情敵,唯此才能鞏固地位。這是一件無比艱巨的工作,稍有不慎便會滿盤全輸,很不幸,陳皇后最終的命運正是如此。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陳皇后在宴會上撒潑,令人震驚

導致帝後失和的,其實只是一件小事。且說在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的一次宮內宴會上,皇帝因為在張妃、方妃獻茶時偷瞄了她們的手臂,結果讓眼尖的皇后看在眼裡、怒起心頭。此時皇后正身懷六甲,只見她霍然而起,憤怒地瞪了張妃、方妃兩眼,然後狠狠地將玉杯摔在地上,隨即拂袖而去,讓在場的所有人目瞪口呆。

嘉靖帝是個生性嚴厲的主兒,容不得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如今見皇后如此無理取鬧,不禁怒從心頭起,下令將皇后追回來,並聲色俱厲地責問她意欲何為?皇后在大庭廣眾之下不便說自己在「吃醋」,只能驚恐地向皇帝叩頭謝罪。事後,皇帝命人將皇后關了禁閉,沒有他的命令,不許任何人探視。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嘉靖帝怒斥陳皇后,導致她驚懼而死

被關了禁閉的陳皇后懊悔、恐懼至極,由於情緒波動極大,竟然導致胎兒流產。後宮的女人要想長期保持地位,誕下一位皇子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今陳皇后在行將被拋棄的情況下,竟然連孩子也沒保住,這雙重打擊算是徹底摧毀了她。所以在胎兒流產的同時,陳皇后因驚懼、哀傷過度,很快也一命嗚呼。

世宗孝潔皇后陳氏,元城人。嘉靖元年冊立為皇后。帝性嚴厲。一日,與後同坐,張、方二妃進茗,帝循視其手。後恚,投杯起。帝大怒。後驚悸,墮娠崩,七年十月也。喪禮從殺。帝素服御西角門十日,即玄冠玄裳御奉天門,謚曰悼靈,葬襖兒峪。《明史·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二·后妃二》。

皇帝因偷看嬪妃手臂引得皇后撒潑,皇帝怒斥皇后,竟讓她驚懼而死

明永陵

陳皇后薨逝時,嘉靖帝仍在氣頭上,於是下詔給她上了個「悼靈」的惡謚,並且要求降低喪禮規格、禁止她入葬永陵。多年之後,嘉靖帝開始感覺懊悔,於是在禮部尚書夏言的建議下,才給陳皇后改美謚為「孝潔」。明穆宗即位後,又下令將陳皇后與嘉靖帝合葬永陵,並將其神主祔於太廟中。至此,陳蓮才得到她應該獲得的一切身後哀榮。

史料來源:《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大臣的奏摺廢話連篇,皇帝越聽越生氣,大怒道:把他拉出去狠狠打
史上極其多產的皇后,14年連生12個孩子,深受皇帝寵幸但最終橫死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