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鉛筆道王方:2018,新媒體行業大蕭條

鉛筆道王方:2018,新媒體行業大蕭條

大寒冬下,新媒體領域也難免被波及:2018,大部分媒體公司都沒跑出A輪;大部分跑出A輪的,都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大部分跑到C輪的,創始人都不是媒體背景出身......

以下是鉛筆道創始人王方在參加"新媒體、新青年"2018媒體南方峰會的觀點,具體內容如下:

大家好,我是鉛筆道的王方。自從創業後,感覺自己和「新青年」3個字好久沒有聯繫了。目前為止,我身上保留的僅有的「青年」標誌,就是我還有一頭烏黑濃密的長髮。這很難得,大家知道,至少50%以上的創業者都患上了「沒毛」病。

我今天早上5:30趕往機場,7:30登上飛機,從北京飛往廣州。北京最低溫度零下4度,廣州13度。3個小時,我彷彿穿越了一個冬天,又穿越了一個秋天。

大家知道,今天北京的冬天異常寒冷。大約是2周前,12月初,北京的天氣就到了零下12度了。整個創投圈也是,異常地不活躍。大約是1周前,投資機構就開始進入復盤期了,這意味看新項目不再作為投資重點。

受整個大環境影響,新媒體領域也是如此,今年也不太活躍。下面,我想用一組簡單的數字,結合我們自己的感受,說一說新媒體行業的發展情況,包括內容生產商、社區和分發平台。

過去11個月,新媒體領域的投資事件在減少。

過去3年,新媒體領域的投資事件在2015年到達高潮,然後一直減少。

鉛筆道剛好經歷了這個周期。2015年是什麼情況?我們是2015年8月11日成立的,9月7日拿到了險峰長青的TS,10月26日與險峰簽訂SPA,10月27日與真格簽訂SPA,11月份與BAI簽訂SPA。

天使輪就此完成:

1、每一家都很知名,國內TOP10;

2、每一家都是主動找我們的;

3、成功率100%。

2016年我們也融了一輪。2016年是小寒冬,我們見了小20家機構,成功率25%,還可以,機構也挺知名,英諾天使、軟銀中國都入了。

2017年底,我們又融了一輪。穿越2017後,鉛筆道的創業生涯里終於有了一個詞叫「至暗時刻」。

其實新媒體的寒冬從2017年底就開始了,比任何行業都早。我們第一輪覺得自己不需要FA,第二輪也不需要FA,後來華興阿爾法主動給我們做FA。第三輪,我們結合大環境的變化,覺得自己需要FA了,於是找了2家股東作內部FA。

我們吭哧吭哧地準備好資料,準備大規模去見投資人。結果大約一周後,一個股東FA告訴我們:現在機構都不看媒體賽道了。

當時,我們的時間點踩得本來就不好。11月底就要開始見投資人,時間很短,投資人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們在1個月之內見了30多家機構,拿到了4個TS,3個意向機構。但直到過年前,一家都沒有確定。

但最終的結局還是好的。畢竟做了2年多,鉛筆道的影響力還是擺在那裡。最終有3家機構投資我們。

我記得事後,有一個股東談及投資原因,其中對方說到:「看到你當時處境太可憐了,必須支持一把。」我想想是挺可憐的,去年南京下了一場2017年最大的雪,下飛機之後我直接奔往資方辦公室,我也沒帶傘。當時聊完已經深夜12點,至今我也無法忘懷,我是怎麼冒著漫天紛飛、積有7~8厘米厚的大雪中,咯吱咯吱地從回賓館。

以上是我們感受到的新媒體周期變化。下面我簡單從下面一組數字,了解下2018新媒體的投融資情況。媒體的融資有個特點:早期很搶手,中期很尷尬,後期靠自己。

我們可以看看2018年新媒體融資的各階段畫像:

1、80%的企業在A輪及A輪以下,10%被戰略投資(區塊鏈媒體);

2、10%的企業能跑出來,今年主要是內容分發平台/社區(我們這裡強調3個公司類型)。

如下圖,這是最火熱賽道:

1、區塊鏈。講到這裡我又不住一聲嘆息,投資人多少錢就這樣打了水漂。

2、綜合類、文化類、科技公司,耐跑性最強。

我們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多在這個階段(如下圖)。85%是媒體,6%是社區,9%是分發平台。從賽道來看,區塊鏈佔57%以上。

pre-A到A階段,82%是媒體,9%是分發平台,9%是社區。從賽道來看,區塊鏈依然佔據半壁江山(如下圖)。

B輪這個階段的話,公司就屈指可數了。媒體佔50%,分發平台佔38%,12%為社區(如下圖)。

我們可以看出幾點:

1、大量的媒體沒有跑出A輪;

2、區塊鏈媒體消失;

3、綜合、科技、文娛媒體/跨界媒體;

4、綜合類的分發平台佔比較大;

C輪之後的結構又更不一樣了(如下圖):

1、名單里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商);

2、大多為綜合類公司,少有垂直類;

3、大多付出了極大的時間代價,8-11年;

4、有少數幸運兒,如即刻、趣頭條,它們靠商業或產品模式取勝。

最後一點,也是我想強調的:這些跑到C輪的公司,極少創始人是媒體背景出身。

Zaker創始人是學計算機的;

即刻創始人是技術出身,之前在谷歌任職;

荔枝FM創始人雖然做過電台DJ,但99年就開始創業了;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是地圖技術出身的;

......

這裡面有2個意外:知乎周源、創業邦南立新都是媒體背景出身。客觀上說,這兩家公司的發展勢頭也不錯,但就事論事地說,商業化層面還有很大的潛力。

所以總結一下,2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很難跑到C輪:

1、為什麼媒體類公司會這樣?

2、為什麼媒體人創辦的媒體公司會這樣?

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如下圖):

1、角色衝突。我們做記者時都會有一些專業思維訓練,如真實客觀,尤其是客觀,平衡各方利益,不要讓一方吃虧,這是記者角色。現在你是一家公司CEO,你是公司利益最大化代言人,如果你總考慮這不能讓客戶吃虧,那不能讓客戶吃虧,這種利益均衡化思維會害死你。我現在就是這樣,所以公司的業務只要涉及到錢,同事一般不會來問我建議。

2、價值衝突。我們常說媒體是看門狗,所以它天然承擔了一部分社會價值,再是商業價值。你不僅要為客戶創造價值,還要為社會創造價值。其他公司的產品或服務100%能轉化為錢,你可能只有50%。

3、模式衝突。這裡主要說的是廣告模式。廣告主與讀者對內容的需求在相當程度上是不一致的,所以這種商業模式就好像是一個冰箱+一個烤箱,它會存在兼容性問題。

4、消費習慣衝突。在現在的消費意識中,大家依然覺得虛擬商品應該免費,而實務商品才該付費。所以文章應該免費,但實際上內容的生產成本很高。

5、投資價值衝突。因為你的讀者不願意給你付費,你只能依靠廣告等賺錢,而廣告模式又與內容存在天然的衝突,導致你這個公司組織效率低,收入天花板很明顯。因此媒體只有戰略投資價值,沒有財務投資價值。所以,你要麼融不了太多錢,要麼被大公司包養。

這是媒體創業的目前幾大窘境。那麼我們應該突破這種商業化窘境?

下面我探一探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的商業化摸索思路:

1、把流量拿去做廣告賣錢是賤賣,這幾乎已達成行業共識;

2、要增加自己的附加值,挖掘用戶深度需求;

3、用戶有什麼需求,就提供什麼產品/服務;企業有什麼費用,我們就賺他們什麼錢。

4、尋找流量的交易/服務價值。

我把國內所有新媒體的盈利模式總結為2條線:

一條是信息+服務線,屬於比較傳統的做法,這還是一種流量生意。

一條是信息+交易線,屬於時下比較新的做法,利用流量的交易屬性賺錢。

兩條線的具體環節不是線性的,可以排列組合(如下圖)。

1、信息付費:

 (1)、做知識/內容付費的平台起來了,但是做內容生產的媒體沒起來,適合作坊經營,不太適合公司運營;

 (2)、數據付費:我建議如果你沒有能力把未來5年的錢融到手,不要輕易做這個。國內數據行業的基礎設施差、用戶付費習慣等因素,會讓你的投入周期非常長。尤其是付費習慣,我們去年拿著數據產品/服務去賣的時候,發現好多客戶根本就沒有這個預算。

2、廣告:

幾百萬很容易,幾千萬有點累,1-2億是天花板。騰訊的用戶量中國第一,QQ8億月活,微信10億月活,幾乎全國人民都是騰訊的用戶,但一年廣告收入400億。14億中國人民,老年人的每日停留時間是1.37個小時,即便如此,騰訊在每個人身上一年才賺了28塊錢。媒體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用戶,有多少停留時間,你能賣多少廣告?

3、培訓:

幾百萬很容易,幾千萬很專業。國內某著名商學院,單課程開發團隊就是300人。各行各業,總規模超過300人的新媒體有多少?

4、電商:

門檻高,天花也高。如果說廣告的天花板是2億,那麼電商的天花板是10億。這裡我舉一個國內知名的生活媒體,他們原來創業2年就碰到了廣告天花板,2億。後來它轉型做電商,1年10億。

5、諮詢/FA:

小生意,幾百萬很容易,幾千萬很專業,目前沒有看到有媒體+FA做得好的。

聽了那麼多,是不是感覺到有點絕望,所以最後也給大家來點雞血。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精益創業,裡面提到一個觀點說,說企業融錢越多,往往死得越快。我的理解是,企業有既定的生命周期,有些東西是不能用錢去彌補的,錢有時候起到了揠苗助長的作用,等到錢燒光了,數據沒跟上來,比如收入、利潤,最後卻找不到接盤俠而死去。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媒體行業挺好的,至少讓人挺踏實。

最後也是我自己的一個看法。我們常說,投資投的是團隊。更確切的一點說,是看這個團隊內心的永動力或者使命/信念是不是與他現在做的事情相匹配。一旦匹配,他的內心就不會有寒冬這個詞,會一直是春天,因為他內心一直有一個永動機在轉,完全不受外界影響。

我覺得我們媒體人的使命感其實比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強。如果你喜歡媒體,那麼不要考慮寒冬還是春天,大膽地去創業。我覺得創業並非99%都失敗,只要你自己不放棄,你100%能成功。問題是死的,人是活的。一棵小樹苗剛開始往上長,遇到一個天花板,難道它就不長了嗎?不會,他會斜著長,直到找到天花板的破洞,鑽出去,然後伸向長空。

不要只顧著眼前的一片烏雲,萬丈烏雲中漏出來的那道光,往往就是機遇。謝謝。

編輯 | 石榴

如需轉載文章請聯繫鉛筆道微信客服號鉛筆道小鉛筆(微信號:qianbidao2018)獲取授權資質,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馬雲最新研判:中國還有3次巨大機會
阿拉丁11月TOP100榜單:小程序第一股同程藝龍赴港上市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