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動了誰的乳酪?

華為動了誰的乳酪?




虎嗅註:華為5G的國際化正面對著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美國對華為的態度已經不是很友好。本文中,作者認為美國政府對華為5G技術如此忌憚的背景,正是美國正加緊對5G主導權以及對全球科技制高點的爭奪。5G技術可以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美國在5G產業鏈中有著優勢,但在產業鏈中間的兩個領域,華為正在獲得5G產業鏈中間環節的主導權,也正因此,特朗普政府才會特別敦促美國幾大運營商儘快推出5G商用。



本文轉

自「

騰訊深網

,特約作者:冀勇慶,編輯:康曉,題圖:視覺中國,原文標題:《5G全球爭奪戰:華為動了誰的乳酪?》。




前不久,應美國法院的要求,加拿大政府拘押了華為CFO孟晚舟,由此引發軒然大波,中國政府對此發表嚴肅抗議聲明。11日下午,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的法官宣布,准許孟晚舟女士獲得保釋。


 

事實上,美國對華為的不友好早已路人皆知。


 


自從2003年與思科的一場知識產權訴訟之後,曾對美國市場孜孜以求的華為就一直不得其門而入。就在今年年初,華為手機與美國運營商AT&T的合作,也在美國議員的壓力下臨時泡湯。此後,華為也接連失去了在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等國電信運營商的招標資格;而這背後,同樣有著明顯的美國施壓的因素。


 


那麼,為什麼美國政界對於華為如此忌憚?在老冀看來,

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正加緊對5G主導權以及對全球科技制高點的爭奪。

下面,老冀會從5G的社會意義、5G的產業鏈等方面,分析華為受壓的前因後果。




為什麼美國人對5G如此在意

 


5G全稱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作為4G的延伸,有更快的反應和能承載更大的傳輸流量,平均網速可達到10Gbps左右,是4G網路的100倍以上。


 


如果我們僅僅從網速和流量的角度去了解5G,顯然會低估了5G的影響力。實際上,5G絕不僅僅只是一種移動通信系統,它還將成為改變社會的通用技術。


 


為什麼這麼說?讓我們先看一下美國政界是如何理解5G的。




就在11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總統備忘錄,指示商務部與下屬的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制定長期頻譜戰略,以確保「美國必須首先使用5G無線技術」。而美國副首席技術官Michael Kratsios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要確保美國在5G的領導地位。


 


在這份總統備忘錄中,還指出了越來越多的頻譜使用領域,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物聯網(IoT)、商業空間運營和「精準農業」,這也道出了5G對於整個社會影響的廣泛性。實際上,國際電信標準組織在定義5G標準的時候,不再只是像過去3G/4G標準那樣定義了網速,更是提出了5G的三大應用場景,分別是:

 


1. eMBB(enhanced MobileBroadband,增強移動寬頻場景),也就是大流量移動寬頻場景,適用於3D高清視頻、AR/VR等,這也是普通消費者理解的5G應用。


 


2. mMTC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規模物聯網場景),這其實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應用場景,例如智能家庭、智能企業、智能城市等。


 


3. URLLC (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高可靠低時延場景),它同樣會打開一個巨大的市場,例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5G的普及將拉動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全面移動化和數字化,從而在全球的科技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當然,5G對於社會的全方位滲透,同樣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諮詢公司IHS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到2035年,全球5G價值鏈將創造3.5萬億美元產出,相當於2016年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前13強企業的營收總和。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5G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特朗普政府才會一改共和黨一向不干預企業決策的慣常做法,而是積極敦促美國幾大運營商儘快推出5G商用,

甚至還提出過由美國政府出資建立全國性5G網路的「不靠譜」建議,就是為了在5G上領先一步,進一步鞏固美國在全球科技產業的領導地位。


 


實際上,美國政界和產業界已經得到了不少經驗和教訓。2000年之後,歐洲由於率先商用3G而獲得了主導權,而美國卻由於標準之爭落了下風。到了2009年,美國運營商搶先部署4G商用,不僅拉動了國內產業鏈的發展,也重新奪回了領先地位。




5G標準博弈


 


既然搶得5G先機是如此的重要,那麼,全球5G的進展又是如何呢?







從上圖可以看出,

5G早期的主要焦點還是在於標準之爭,而5G標準的制定,則主要由3GPP這個國際標準化組織負責。




根據3GPP的規劃,5G標準分為NSA(非獨立組網)和SA(獨立組網)兩種。其中,非獨立組網方式需要使用4G基站和4G核心網,以4G作為控制面的錨點,滿足激進運營商利用現有LTE網路資源,實現快速部署5G的需求。

 


2017年12月,3GPP 5G非獨立組網標準正式完成並發布;2018年6月,3GPP 5G獨立組網標準也宣告完成,這也標誌著首個真正完整意義的國際5G標準正式出爐,5G進入了正式商用的階段。


 


其實,早在5G標準的制訂過程中,中美就已經展開了激烈的博弈。2016年11月14日至18日期間,3GPP RAN1 #87會議在美國Reno召開,本次會議的一項主要內容是決定5G eMBB(增強移動寬頻場景)短碼塊的信道編碼方案,其中包括美國支持的LDPC碼、中國支持的Polar碼、歐洲支持的Turbo碼。


 


這已經是5G信道編碼標準的第二次較量了。此前,在2016年10月14日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會議上,LDPC碼戰勝了Turbo碼和Polar碼,被採納為5G eMBB場景的數據信道的長碼塊編碼方案。


 


在這個背景下,這一次關於短碼塊編碼方案的爭論更為激烈。由於技術方案較為陳舊,主要是歐洲陣營支持的Turbo碼很快就被拋棄,而轉變為中美之爭。


 


在這次會議中,中美公司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廣自己主導的方案,並且拉攏那些中立的投票方。最後經過表決,LDPC碼被採納為5G eMBB場景的數據信道的短碼塊編碼方案,Polar碼則被選為5G eMBB場景的控制信道的短碼塊編碼方案。

 





雖然中國重點支持的Polar碼最終也只是「四進一」,但是仍然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因為編碼方案已經涉及到了演算法,是最核心、最底層的標準了。


 


在2G時代,雖然美國高通公司主導的CDMA(IS-95)並沒有成為主流,卻仍然憑藉Viterbi 演算法讓業界相信 CDMA 代表了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因此,到了 3G 時代,WCDMA、CDMA 2000 和 TD-SCDMA三種3G標準不約而同地全部採用了 CDMA 技術,從而讓高通掌握了主導權。


 


即使是到了4G LTE時代,雖然中國公司已經大量參與了4G標準的制訂工作,但是由於核心長碼編碼 Turbo 碼和短碼咬尾卷積碼都不是由中國公司主導,仍然無法取得4G發展的主導權。


 


這次Polar碼在5G編碼方案中的階段性勝利,其實也標誌著5G技術標準主導權的爭奪,已經由過去的中美歐「三國演義」,變成了如今的中美「兩強並立」。

 


證券研究機構傑富瑞曾經發布了一份《電信服務——5G和IoT(物聯網)的地緣政治》的報告,據該報告統計,在截至2017年年初的1450項5G網路重要專利中,有10%為中國人持有,而且預計這個比例還會繼續上升。




5G商用之爭


 


前面老冀談到了中美對於5G技術標準的爭奪。其實,要真正取得5G的主導權,除了技術標準之外,獲得足夠大的商用規模同樣也非常重要——只有在5G商用中獲得了較高的市場份額,才能讓自己主張的技術標準轉化為主導性的標準,並掌握5G未來的發展方向。


 


舉兩個以前3G的例子。




第一個是正面的例子。在3G階段,正是由於中國政府率先批准中國移動商用TD-SCDMA,才使得中國支持的TDD標準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並在隨後的4G標準之爭中引入了同樣是TDD制式的TD LTE。


 


第二個則是反面的例子。在3GGP早就已經確定了三種3G技術標準(WCDMA、TD-SCDMA、CDMA)之後,由於美國陣營的堅持,仍然在此後將WIMAX確定為第四種3G技術標準。可是,由於全球主流運營商對於WIMAX均缺乏興趣,只有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的一些非主流運營商將WIMAX投入商用,最終WIMAX仍然還是以失敗告終。


 


這其實也是美國政府敦促本國電信運營商加快5G商用的根本原因。

其實,在嘗到了搶跑4G的甜頭之後,美國四大電信運營商對於5G商用也確實都是爭先恐後的態度。


 


今年10月,美國運營商Verizon在洛杉磯、休斯頓等四座城市推出5G Home服務,利用5G為用戶提供家庭寬頻服務,Verizon稱這是「世界上第一個5G商用服務」。不過,Verizon的5G Home是運行在毫米波頻段並基於Verizon在2015年創建的5GTF(5G Technology Forum)專有標準上,並不符合3GPP標準。Verizon表示,將會在2019年早期推出符合3GPP標準的5G移動服務並且實現快速擴張。


 


其他美國運營商也沒閑著。AT&T表示,計劃在2018年內在美國12個城市提供5G移動服務並在2019年早期擴展到19個城市;Sprint則透露,將會在2019年上半年在9個市場提供5G移動服務;T-Mobile更是宣稱,將在2018年內在美國100個城市部署5G商用網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過去4G網路常用的中低頻段(sub-6)部署5G網路之外,美國運營商還與高通等技術公司合作,成功地實現了在毫米波(mmWave)頻段的5G網路試驗。前不久老冀在參加高通舉辦的驍龍技術峰會上,已經看到了AT&T和Verizon在毫米波頻段的成果。


 


可以預見的是,2019年美國四大運營商的5G商用規模將獲得較快的發展,美國也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個普及5G的大國。相反,由於頻段資源的矛盾和資金匱乏等方面的問題,歐洲運營商對於5G的部署普遍要慢一些,除了英國運營商EE有望在2019年實現5G規模商用之外,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的5G規模商用恐怕要等到2020年以後了。


 


從目前來看,5G大規模商用,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中國。

2018年12月10日,工信部已經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sub-6)試驗頻率使用許可。


 


以中國移動為例,中國移動早就已經完成了5G的基礎技術開發,並從2017年開始在室外實施驗證實驗,2018年將在部分地區推進商用化,2019年開始將把中國的100多萬處4G基站更新為5G基站,預計2020年在全國開展服務。


 


在目前情況下,不排除工信部在2019年上半年就發放5G牌照以拉動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完成覆蓋全國的5G網路的建設,中國不會比美國晚多少。


 


前不久,全球移動通信協會發布了一份移動趨勢報告。該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5G用戶數將達到13.6億,其中中國5G用戶總量為4.54億,美國5G用戶總數則為1.89億。


 


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大國,中國在第三方支付、手機遊戲等智能手機相關服務上已經走在了世界最前端。5G商用越早越廣,就越能夠有效地驗證5G技術是否可行,越能夠提早製造和部署符合5G國際統一標準的設備,進而推廣到全球。




「中部塌陷」的美國5G


 


由此可見,5G主導權的競爭將更多地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展開,而且這種競爭並不僅僅限於技術標準,而是5G全產業鏈的競爭。


 


那麼,美國和中國,誰在5G全產業鏈上佔據優勢?再給大家看一張關於5G產業鏈的圖:







老冀認為,IDC的這張產業鏈圖還不夠完整,在移動運營商的下游,其實還應該有Google、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正是它們的努力,才將5G從技術標準變成了「改變社會」的強大驅動力。


 


如果加上互聯網公司,我們就會發現,美國企業在5G全產業鏈中有一定的優勢:在最上游的「Embedded OEMs」領域,美國的高通、英特爾等公司佔據較大優勢;在最下游的互聯網公司中,美國的Google、Facebook獨步天下;在電信運營商領域,美國公司AT&T和Verzion仍然是全球最大也最成功的公司。


 


可是,

如果再看5G產業鏈中間的2個領域,美國公司就沒有多大的優勢了:在網路設備提供商領域,竟然沒有一家美國公司,華為是老大;在移動設備領域,美國的蘋果公司也正在被華為超越。


 


是的,來自中國的華為正在獲得5G產業鏈中間環節的主導權。


 


先看技術。華為研發的F-OFDM已經成為全球統一的5G的混合新波形技術標準,華為提出的Polar Code(極化碼)也成為了5G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據統計,華為持有61項5G標準專利,全球佔比22.9%,排名第一。


 


再看系統設備。5G設備包括基站設備和光通訊設備,華為是全球第一大設備供應商,基站設備全球市場佔有率約30%-35%、光通訊設備全球市場佔有率約40%-45%,都是絕對的第一。


 


最後看終端。根據IDC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華為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就已經超過iPhone,排名全球第二。華為有望在2019年推出5G手機,也是最早量產5G手機的廠商。反觀蘋果,受與高通的訴訟所累,預計蘋果很難在2019年推出5G版的iPhone。


 


由於在5G產業鏈上出現了「中部塌陷」,美國爭奪全球5G主導權的努力將會受到極大的阻礙。實際上,產業界早就已經看清楚了這個現實。今年4月,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CTIA)發布的《Race to 5G》報告稱,中國5G居於領先地位。





《Race to 5G》報告




今年11月23日的全球移動寬頻論壇上,英國電信公司首席網路架構師Neil McRae甚至公開表示:現在只有一家真正的5G供應商,那就是華為,其他供應商需要努力趕上華為。


 


由此可見,華為已經成為美國「5G爭先」乃至佔據全球信息產業制高點的絆腳石。在中美兩國開始5G商用的時刻,美國使出一些非常規手段對付華為,也就不意外了。




打擊華為並不可取


 


通過加拿大政府拘押華為CFO孟晚舟,通過向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施加壓力,阻止這些國家的運營商採購華為的電信設備,美國政界的目的是減緩華為在全球5G市場攻城略地的腳步,進而掌控全球5G的主導權。


 


不過,美國的目標恐怕很難實現,主要有幾下四大原因:


 


1. 這些年全球化的發展,早就已經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以至於任何一件電子產品都會涉及到全球數十個國家和企業的分工合作。


 


前不久,華為在深圳召開核心應用商大會,首次公布了所有核心供應商名單。在92家核心供應商當中,美國廠商最多,佔到了33家,其中包括英特爾、賽靈思、美光、高通、甲骨文等美國知名高科技公司。對華為的打擊固然會讓華為很難受,但是也會極大地損害這些美國公司的利益,進而在美國國內激起強烈的反彈。


 


2. 在5G技術領域,華為已經積累了足夠高的壁壘,使得美國運營商和技術廠商也無法繞開華為單獨行事。


 


例如,業界普遍看好5G的eMBB也就是大流量移動寬頻場景,它適用於3D高清視頻、AR/VR等具體場景,而Polar碼已經被確定為5G eMBB控制信道的短碼塊編碼方案。據統計,華為已經佔到了Polar碼將近一半的專利。任何企業只要應用eMBB場景,就必須取得華為的專利授權。


 


再如,華為的無線基站產品已經做到了成本足夠低,產品競爭力足夠強,以至於英國電信雖然一直將華為剔除在核心網供應商的名單,卻仍然不得不大量採購華為的無線基站。


 


3. 多年堅持不懈在技術領域的高強度投入,讓華為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自給自足的能力,並不懼怕外界的封鎖。


 


我們看到,華為專門成立了做基礎性研究的2012實驗室,並在很多關鍵領域取得了突破。此外,華為也一直通過海思半導體開發各種通用和專用晶元。如今,華為的智能手機已經大部分改用自己的麒麟晶元,華為研發的AI晶元也已經在自己的伺服器等產品上大規模採用。


 


4. 由於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西方國家政府也並非鐵板一塊。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表態將華為排除在5G招標之後,法國和德國政府卻表示,不會禁止華為為本國提供5G設備。況且由於歐洲與美國在5G主導權上的競爭,即使只是出於平衡的目的,歐盟對於華為在歐洲的發展也將持歡迎的態度。


 


在5G風口到來的今天,美國政界對華為發動打擊,希望達到打擊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目的,這種做法既不可取,也不會成功。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年輕人的底線不是在零下10度的日子裡


不穿秋衣褲


而是要又暖又酷又輕盈的


冬日內搭&禦寒神器—「小空翼」


雙面抓毛雙層保暖,不尷尬不怕外露




就像身披一套「薄的羽絨服」


「年輕人的第一套秋衣褲」




¥188,立即搶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不好意思,觸屏已經過時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