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七種「敗壽」之象:神見神躲,鬼見鬼愁!

七種「敗壽」之象:神見神躲,鬼見鬼愁!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疾病預測學》

列位看官,今天和您聊聊,人的七種「敗壽」之象。

什麼是「敗壽」之象?簡言之,就是一些身體的現象和癥狀,預示著身體異常。而這種身體的異常持續存在,會對壽命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敗壽」之象,不見得上一秒出現,下一秒身死。它是無形的、慢性的、潛移默化的、默默存在的。如及時重視並糾正,可以延壽。若熟視無睹不以為然,必然短壽。

這七種敗壽之象是什麼呢?

「敗壽」之象一:40歲之前有特別明顯的雙下巴。

雙下巴,只要人到一定年齡,幾乎人人免不了。但是,在40歲之前,因為身體肥胖,有特別明顯的雙下巴,這就不是一個好現象了。

我們知道,咱們的頸部,是空氣出入的要道。頸部的人迎脈,其實是血液上濡頭部的總幹線。而內中的食道,又恰恰是水谷之養進入人體的關口。可以說,頸部對於整個人人體的陰陽平衡、氣機升降、氣血運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乃是人體的「咽喉要道」。如果年紀輕輕就有了雙下巴,毫無疑問,乃是痰濁之氣凝結於頸部的表現。這個時候的人,痰濁瘀於血脈,氣機結於經絡,絕非吉兆。所以,有雙下巴的人,睡覺就成了危險的事——只要一仰卧,痰濁阻於氣道,可能會發生睡眠呼吸暫停,甚至因此誘發猝死。而頸部肥大之人,腦供血往往不好,且容易因為血栓脫落而導致腦梗。總之,雙下巴,是人痰濁之邪的生動寫照,我們不得不查。

「敗壽」之象二:經常放悶屁、臭屁。

排氣,本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現象。屁臭不臭?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響屁不臭,臭屁不響」。什麼意思呢?如果腸道通暢,氣排出順暢,則氣流使得肛門括約肌震動,於是形成聲響。當此際,因為氣流在體內存留時間短,故而氣味不濃。相反,若腸道不暢,氣流匯聚運行減慢,則排出不暢,於是沒有聲響。當此際,由於停留輾轉於腸道的時間長,所以味道常常濃郁。

由此可見,悶屁、臭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腸道的不暢、濁毒瘀滯太多。胃腸之氣不降,則影響一身氣機的出入。這就給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包括腸癌在內,都埋下了伏筆。所以我們說,腦滿腸肥、排氣不暢者,絕非「壽相」。

「敗壽」之象三:左乳下搏動微弱。

左側乳下的位置,祖國傳統醫學稱之為「虛里」。這個「虛里」,正常情況下,觸摸上去,可以感受到搏動。這就是心臟在收縮時,撞擊胸前壁所致。通過「虛里」的異常來判別身體狀態,古代醫家是多有心得的,比如張景岳就說:「虛里跳動最為虛損之本」。如果說「虛里」搏動微弱,幾乎感覺不到,那就是宗氣不足、胃氣敗絕的信號。如果說「虛里」搏動過於劇烈,甚至動輒應衣,則要考慮熱證實證。至於生活中無法觸及「虛里」的搏動,要麼說明體胖,脂肪太厚,要麼說明心氣虛弱,氣血不足,大病將至。所以說,這個「虛里」搏動的異常,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敗壽」之象四:後背常感薄涼。

正常情況下,咱們的後背應該是肌肉厚實,也是熱乎乎沒有冷感的。為什麼?因為後背乃是督脈和膀胱經所及之處。督脈為陽氣之海。膀胱經也為陽氣充盛之所。人體,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前半身為陰,後半身為陽。所以,後背,堪稱陽中之陽。這個地方,本應氣血充盛,肌肉壯碩,溫煦有常。如果一個人,後背瘦弱,骨骼嶙峋,或者直感覺厚背嗖嗖冒涼風,畏寒怕冷,就說明陽氣不足、氣血虧虛。一些大病、重病之人,到了一定時候,後背薄涼,這就是生命的危象了。所以,我們要把這樣的現象,看做主疾病夭亡的兇相。

「敗壽」之象五:一張嘴滿口發腥。

在中醫理論中,痰濁是特別常見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作用廣泛的致病因素。很多疾病,就中醫的病因病機和誘發因素來看,都和痰濁有關係。 可以說,一個痰濁過於淤積體內的人,壽命不會長到哪裡去。

那麼我們怎麼感知痰濁的多寡呢?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口氣。我們都知道,肺為儲痰之器。痰濁很容易上壅氣道,淤阻心肺。而當肺中痰濁淤阻的時候,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就會有腥臭味道體現出來。這樣的現象,在而別嚴重的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乃至肺癌患者身上,都是常見的。所以說,一旦嘴巴里有腥臭味,同時呼吸系統疾病頻發,就絕對不是吉兆了。

「敗壽」之象六:不知不覺流口水。

流口水的現象,在小孩子身上是常見的,沒有什麼疾病提示意義。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齡,尤其是進入老年,經常出現莫名其妙、不知不覺地流口水,就絕非吉兆了。

口水,嚴格意義上來說,等同於中醫所謂的「涎」。它是脾之液。多涎,一般考慮脾胃之氣的衰敗。脾主肌肉,主口唇。脾氣衰微,口唇肌肉發力,無法收攝涎液,故而出現流口水的現象。同時,脾衰氣弱,則氣生化不足。氣不足,舌收攝無常,也會引發流口水。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流口水這件事,還常常和腦動脈硬化等疾病聯繫在一起。總之,口水外溢,是精氣衰敗、氣血失養、髓海失濡的表現。足當為我們所重視。

「敗壽」之象七:心前區常常大汗淋漓

心前區多汗,祖國傳統醫學謂之「胸汗」,也有醫家稱之為「心汗」。比如《類證治裁》就說:「當心一片,津津自汗,名曰心汗」。現代醫學臨床發現,心汗在心肺功能較差的人身上是常見的。從中醫角度來說,心汗頻多乃是心陽不足、心氣虧虛的表現。為什麼呢?因為心陽不足,心氣虧虛,則心氣難以自持於內,故而外泄。氣能載津。所以當氣外泄的時候,汗液,作為津液的表現形式,就會跟著流出來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心汗流出來,實際上是心氣在外泄。

所以我們說,當一個人經常胸前大汗的時候,要考慮是不是心氣、心陽不足了。這是生命的危象,要儘早重視。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男子精門早啟,你的肝經有「濕熱」!古醫學看得又准又狠
腸不凈則氣不行!衰亡,從腸子變髒開始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