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樣是立太子,為何朱元璋兒子集體擁護,康熙兒子斗得你死我活?

同樣是立太子,為何朱元璋兒子集體擁護,康熙兒子斗得你死我活?

原標題:同樣是立太子,為何朱元璋兒子集體擁護,康熙兒子斗得你死我活?


朱元璋和康熙都是我國歷史上相當厲害也相當出名的皇帝,朱元璋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康熙是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與他的兒子一起共同創造了「康乾盛世」,號稱「千古一帝」。


朱元璋年老後立自己的兒子朱標為太子,給其他的兒子一塊封地,將他們打發到地方上去,朝中上下無人反對,兒子們也是集體擁護。而到了康熙這邊情況就不一樣了,康熙定下太子人選之後,皇宮內、朝堂上可謂是暗潮洶湧,到後來甚至出現了「九龍奪嫡」的情況,兒子之間斗得你死我活。



為何朱元璋立太子無人反對,而康熙立太子卻出現九龍奪嫡的局面呢?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朱元璋在確立太子之位之後,早早地將其他的皇子打發走了,遠離了京城就相當與遠離了政治權力中心。而康熙恰恰相反,他將所有兒子留在京城,放任他們相互爭奪。第二就是因為漢族和滿族的民族傳統的不同了。


在明朝,各個封地的藩王沒有皇帝的詔令是不能隨意回到京城的,一旦有人私自返回京城,就形同謀反,皇帝有權力命令全國人民群起而攻之。再加上遠離了權力中心,藩王們很難得到京城的確切情況,無法清除地掌握朝堂的現狀,也無法拉幫結派,這就大大降低了藩王們對王位的威脅。



而清朝的皇子到一定年齡之後,就可以出宮自己建造屬於自己的宅邸居住,這樣就給他們拉幫結派提供了一個極為方便的環境。康熙他不僅沒有將其他的兒子派到外面,還委以重任。或許是因為在他眼中,皇子都是棟樑之才,外派到地方豈不是浪費?



康熙與清朝之前的皇帝不同,他從小接受的是漢族的教育,所以他的觀念更加靠近漢人,也是主張嫡長子繼承製的。但皇子們可不是這麼想。他們認為,父皇既然給每個人同樣的出宮機會,每個人也同樣能夠挑選自己想進的部門,會不會是父皇給自己的一個歷練機會呢?


於是他們在努力幹活的同時,也注重表現自己,畢竟,從滿人的傳統來看,誰有本事,誰就應該成為下一任的君王。同時,他們也會注意拉攏朝堂上的大臣,大臣們站了隊,朝堂上自然也是風起雲湧,到後來,就發展成了「九龍奪嫡」。



造成這一局面的,除了兩位皇帝決策的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明朝與清朝的傳統和制度大不相同。明朝沿用著以前王朝的制度,再加上明朝還是由漢人主政,他們主張的是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所以,朱元璋立他的嫡長子作為太子,朝堂上下無人反對。


但清朝不同,清朝以滿人為主,對於滿族人來說,他們更加重視的是皇子的才幹,誰有能力,誰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所以大臣們也好,皇子們也罷,都認為,只要有人的才幹能夠超越康熙帝定下的太子人選,那麼自己就有爭奪皇位的資格。



再加上康熙帝自己態度也不明朗,或許他也想把皇位交給最優秀的那一個兒子,或許只是擔心青年的太子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於是故意挑起皇子們的爭奪。康熙和朱元璋時期,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歸根到底還是制度的不成熟和皇帝的不同決策所造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雲覆史 的精彩文章:

在中東,別的國家越打越窮,為何以色列卻打成了唯一的發達國家?
最難征服的車臣,是如何被徹底治服的?「普氏三板斧」是關鍵

TAG:古雲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