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以創新驅動推進中國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以創新驅動推進中國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高紅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強調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工)作為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性、高科技、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中國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以技術創新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及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強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航天科工堅持把技術創新放在創新工作首位,狠抓「五個新一代」和「四項基礎技術」創新,推動基礎性、前瞻性、顛覆性技術拓展及產品研發,掌握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研發了一批又一批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產品,創造了我國國防武器裝備建設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圓滿完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創新意義的科研任務,一系列大國重器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的實踐中發揮關鍵作用。

實踐證明,中國航天事業是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進步、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的重要支撐,唯有自主創新並掌握核心技術、擁有關鍵產品,才能贏得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以商業模式創新推動

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航天科工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商業模式創新的根本路徑,以「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能力協同、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核心理念,創建我國首個提供智能製造、協同製造、雲製造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台——「航天雲網」,構建和涵養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雲製造產業集群生態,為推動我國新一輪生產方式變革、推動中國製造業改革發展承擔了重要責任。

實踐證明,高科技人才只有走出「象牙塔」,高新技術成果只有從文件櫃和展覽室走向市場,才能不斷提升高技術產業化發展和協同發展能力,才能走好「將成果轉化為產品」「將產品轉化為商品」的歷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才能有效發揮。

以管理創新激發

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航天科工以管理創新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搭建企業專有雲和公有雲平台,大力建設「智慧企業」平台,集聚航天科工內外部創新資源,推動製造資源深度協同和共享。作為首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航天科工將「雙創」作為一項事業,建立了專項政策鼓勵幹部職工「在崗創新、在職創業」,引導並幫扶社會「雙創」項目近5000個。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創意池、種子池、產品池的「三期三池」內部「雙創」推進模式。推出了設備精靈等一系列市場前景廣、附加值高的新產品、新項目。

實踐證明,管理創新是跟隨性的保障支撐,能夠放大技術創新對於提升生產力和改善生產關係的作用。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國防建設國計民生

航天科工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要求,努力做到以創新驅動深入推進中國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落實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略部署,主動迎接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著力開展核心關鍵技術創新,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瞄準部分產品「性能不變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變性能提升50%以上」的創新目標,努力發展導致技術換代的原創技術,導致產品替代的顛覆性技術,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國際用戶更加便捷地分享中國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成果,為實現和平利用太空美好願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二是主動服務國防建設,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貢獻力量。始終堅持強軍首責,重點加強世界新興戰略科技領域、國防新型裝備和科技前沿技術發展,大力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產品研發,努力形成新一代裝備發展格局。創新研製迭代方式與管理模式,全面推進模型、數據和流程驅動的數字化科研生產體系建設。重點在空間運輸系統、空間平台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等領域,推進商業化運作、高性價比、產業拉動作用強的新一代航天發射技術及應用產業化發展,全力打造體系完整、重點突出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三是主動服務國計民生,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貢獻力量。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材料等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深化開展智能協同雲技術、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領域研究,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加強核心技術在各類智慧產業領域的應用,為優化公共事務管理、生產性服務、商業服務以及方便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公共平台和適用技術。

(作者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獲得如此高的榮譽感到不安,不敢接受這個獎」
速看!這個報告事關每個中國人,10條對策破解百姓食品安全痛點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