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增速下降意味著什麼?

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增速下降意味著什麼?


  來源:中國科學報


  近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科技人力資源與創新驅動》(以下簡稱《報告》)。《報告》以「科技人力資源與創新驅動」為主題,對截至2016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結構等進行了測算和定量化描述,分析了國外科技人力資源的競爭態勢,總結了科技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9154萬人,總量仍穩居世界第一,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出現增速下降的趨勢,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中國科學報》藉此對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大亞進行了專訪,以期更深入地解讀《報告》相關內容。


  暴髮式增長已經結束


  《中國科學報》:科技人力資源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麼?相比於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的密度對科技人力資源的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


  周大亞: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力資源是發展的第一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進一步強調「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科技人力資源是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人力資源的組成分為兩部分,一是大專以上學歷、自然科學相關專業畢業,這個稱為具備資格的科技人力資源。二是在崗的科技人力資源,指雖然沒有獲得大專以上學歷,但在科技崗位上工作的情況,比如企業的技師和高級技師、一部分鄉村醫生等。截至2016年底,二者的總量是9154萬。

  科技人力資源密度是指科技人力資源在全國總人口當中的數量,這一數據反映出一國科技創新的潛力有多大。


  截至2016年,我國每萬人口科技人力資源約為660人;而此前的研究顯示,截至2011年,我國每萬人口科技人力資源為498人。


  過去5年間,我國每萬人口科技人力資源數增加了162人,年均增幅為5.8%;而2005年至2011年間,我國每萬人口科技人力資源從325人增長到498人,增加173人,年均增幅為7.37%。


  這組數據對比顯示出,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密度的增速在下降,表明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爆髮式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進入到穩定增長階段。


  一般情況下,科技人力資源密度高至少反映了總體人口當中具備科學素質、科學技能、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人口比例較大,那麼這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潛力就會比較大。

  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密度的增速如果能夠繼續保持或進一步提升的話,對我國科技創新潛力的培育和充分發揮有重要意義。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進一步發展好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更多的具備資格的科技人力資源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更多的人吸引到科技崗位上來工作。


  當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得人們對科技學習和應用的門檻不斷降低,學習渠道不斷擴展。這樣就給那些不具備大專以上學歷,但有意願學習、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來解決工作、生產當中問題的人們提供了很多可能。


  如果我們利用好信息技術的手段,就可以讓更多的社會公眾、城鎮就業人口能夠通過科技的學習和應用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就業和創業的問題,這對提升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密度也是很有好處的,從而培育更多的科技創新潛力。


  政策出台應體現女性特點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結構呈現出什麼特點?這種結構是否有利於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周大亞:從學科結構來看,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當中比例最高的是工學,佔全部科技人力資源的48%。這為我們建設世界製造強國提供了人力資源儲備。


  從學歷結構來看,除了800多萬在崗的科技人力資源以外,在具備資格的科技人力資源當中,專科是主體,其比例是最大的,大約佔55.7%。研究生、本科和專科學歷呈金字塔型分布。但是從2008年到現在,專科的比重在下降,本科的比重在上升。這也反映出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體素質在提升。


  從年齡結構來看,我國整個科技人力資源以中青年為主。39歲以下佔77.3%。29歲以下佔42.7%。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是充滿朝氣的,其潛力是無限的,可以不斷培育。科技人力資源的年輕態應當使我們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充滿信心。


  從性別結構來看,我國女性科技人力資源大概佔30%。這與理工科專業女性數量相對較少有關,但不是嚴重的性別失衡。科學需要女性的韌性、細心、直覺。女性科技人力資源對我國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來說,是對男性科技人力資源的有效彌補。要把女性科技人力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就要針對女性的特點出台更多的政策,包括激勵政策、職稱的評定等都要考慮到性別之間的差異和特點。

  人崗相適 挖掘潛力


  《中國科學報》:如果說科技人力資源是一國創新發展的潛力,那如何能將這種潛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來?


  周大亞:科技人力資源的概念不同於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在科技崗位上工作的人,包括科技管理崗位、研發崗位、科普崗位等。科技人力資源的概念比科技人才要大。只要具備了大專以上學歷、自然科學相關專業畢業就可以稱之為科技人力資源,但他(她)不一定在科技崗位上工作。


  這從表面上看好像是科技人力資源的浪費,但實際上不是這樣。一個人在自然科學相關專業畢業以後,可以說基本具備了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對提高他(她)理性思考的能力、創新的精神等是更重要的,也是更持久的。如果一個人能把科學當中深層次的理性、嚴謹、精益求精的精神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那麼他(她)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將具備創新的潛力。


  雖然這種潛力的釋放有很多現實條件的約束,但是有潛力和沒有潛力是質的區別。雖具備了一定的科技人力資源儲量,但要讓這些資源真正發揮作用,需要很多投入,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挖掘科技人力資源潛力方面,我們首先要做到真正的「人崗相適」。而現實情況是存在很多「人崗不相適」的現象。比如有些人更適合在企業做研發,但考慮到孩子的就學問題、穩定問題、父母的就近問題等留在了高校和科研院所。這表明人才向創新一線的流動還有很多政策、制度和觀念的障礙。高校、院所和企業的多向溝通渠道應該打通。


  此外,在「人崗相適」的情況下,也有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導致的科技人力資源創造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問題。職稱評價不合理,「四唯」的評價導向等依然存在。沒有真正做到因崗位制宜,因單位制宜。分類評價應當成為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的基本要求,分類評價的實質是真正有針對性地激勵人,不是「一刀切」。一刀切是從管理者思維角度出發的,但如果從被管理者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分類評價就十分必要,而且分類應盡量做到具體、細緻。


  「有用之用」不應成為唯一動力


  《中國科學報》:目前全球科技人才的競爭態勢如何?我國在國際上處於何種地位?


  周大亞:正如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院士為本《報告》所作序言中所指出的,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到全球科技人才流動配置的大循環中,但是美英法德日等科技發達國家紛紛出台引才聚才的戰略舉措,全球科技人才競爭形勢逼人,我國面臨的頂尖人才和團隊匱乏的挑戰逼人,加快夯實世界科技強國人才基礎的使命逼人。從2008年到2012年,從總體上說我國科技人才是凈流失的。這幾年人才迴流的態勢比較明顯,總體上說仍然是流失大於流入,但流入的量在增加,流入的層次也在提升。這一方面原因,正如懷書記在為本《報告》所做序言中強調的,在黨和國家從全球人才流動的大格局中全面審視我國科技人才工作,探索服務人才發展的科學方法和手段,營造有利於充分激發人才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和文化環境,人才引進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有關;另一方面與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科技投入增加等原因有關。


  客觀上說,科技人才的國際流動方面,我們總體上還沒有改變凈流出的被動局面,我們要承認這是一個損失,至少短期是這樣。不過從長時段來看,我們還是鼓勵科技人才去國外學習深造。我們要意識到科技人才凈流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這個問題。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時間和過程。


  《中國科學報》:您對我國在頂尖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方面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周大亞:頂尖科技人才和戰略科技人才不是政府有意識地規劃而培養出來的,而是給這些人才一個環境,一把種子撒下去,也許將來會有一顆種子成為參天大樹。對我國的科技發展來說,真正要培養科學大師,需要厚植全社會的科學土壤。


  近代科學傳入中國10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曾面臨國家滅亡、民族滅種的危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有用之用」,是救亡圖存。追求「有用之用」是我國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動力,但不應該成為唯一的動力。在科學原發國家,人們對科學的追求更多是一種「無用之用」,就是對自然界的好奇。在追求「無用之用」上,我們的氛圍和條件與西方科技強國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自由探索、好奇心驅動、追求「無用之用」的氛圍,對培養科學大師和頂尖科技人才很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