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三個面向」指引教育發展方向

「三個面向」指引教育發展方向

回母校任教24年後,每每站在校門口的影壁前,北京景山學校校長邱悅仍感到心潮澎湃。

這是一座漢白玉拼接做底襯的影壁,上面用金屬材料鑲嵌著數十個大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一九八三年國慶節書贈景山學校」。多年風雨洗刷,白色的底襯已經被歲月磨蝕,金色的文字卻依舊光亮如新。

如果查閱網路圖片,會發現鄧小平的這句話被全國很多學校粉刷在教學樓外牆上。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它被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原則之一寫入了序言。

一條給特定學校的題詞,何以被眾多學校奉為圭臬,又何以成為整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引?故事還要從35年前說起……

「小平同志題詞啦」

那是1983年9月10日,一次臨時通知的全校大會。在北京景山學校老校址南樓二層的一間會議室,近200名教職員工悉數到場,交談著、等待著。

如果觀察得仔細些,很容易發現會場的新變化——充當主席台的長條桌上鋪著白色的的確良窗帘,主席台後,市、區教育局領導和媒體記者一一落座。

從當天早晨上班接到「鄧辦」送來的「三個面向」題詞開始,時任校長賀鴻琛的心就沒從嗓子眼兒離開過。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賀鴻琛當時已到知天命的年紀,卻仍然激動得像個毛頭小夥子。會場上,他將放大的影印版題詞舉過頭頂,用山西口音一字一句地高聲朗讀內容,甚至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雙手在顫抖。

靜默,然後是雷鳴般的掌聲。

「小平同志給我們題詞啦!」「再念一遍!」在這個還沒有被確立為教師節的普通的9月10日里,景山學校的教師們經歷了畢生難忘的喜悅。

鄧小平為什麼要給景山學校題詞呢?學校前任校長范祿燕,當時是校團委書記、教導處副主任,他向記者講述了那段歷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在農村進行,到了1982年已逐步推進到城市。風雷一聲萬象開,各行各業都在為現代化建設努力奮鬥,教育該做些什麼?

「學校決定給小平同志寫一封信。」范祿燕說,「因為我們覺得小平同志特別關心教育,也一直支持著景山學校的發展。」

此言非虛。

1978年,《人民教育》雜誌刊載了對景山學校語文教師馬淑珍、數學教師鄭俊選、英語教師方碧輝事迹的報道,引起了鄧小平的關注。在同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提出「要採取適當的措施,鼓勵人們終身從事教育事業。特別優秀的教師,可以定為特級教師。」此後,鄧小平親自圈定景山學校的三位教師為「首批特級教師」,大大提高了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讓尊師重教之風重新興起。

當時的景山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只有向北京六十五中學借來的9畝地,兩棟樓里的一棟在唐山大地震中裂了縫,教師學生站在土操場上常常「風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小平同志的孫輩都在我們這兒上學。」在范祿燕看來,作為時任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本可以讓孫輩去條件更好的學校,他選擇了景山,這就是支持的有力佐證。

基於此,學校以少先隊和共青團的名義,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信中言簡意賅地總結了學校自創辦以來的改革創新成果以及在師資水平、硬體設備、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困難,希望鄧小平「能為我們題詞,或向我們說幾句話,指明我們繼續前進的方向」。

1983年9月7日,一張橫格信紙載著500餘字,也載著學校師生的盼望飛向鄧小平。那時大家並沒有想到,僅僅3天後鄧小平就回復了題詞,當然更不會想到,這短短的一句話將會給中國教育帶來多麼深刻的影響。

「不抓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步入景山學校校史館,參觀者們很容易被四面牆壁上的圖片和琳琅滿目的展品吸引,但沒有人會錯過記錄著鄧小平題詞瞬間的巨幅照片。

照片拍攝於書房,書架前的寫字檯上鋪著舊報紙,戴眼鏡、著白色短袖襯衫的鄧小平正俯身桌前,用小楷毛筆在一張A4紙大小的白紙上題字。他的身側,戴著紅領巾的外孫女棉棉傾斜身子眺望,想看看外公寫了什麼。棉棉的媽媽鄧榕是照片的拍攝者,底片送到學校沖洗出來後大家才發現,傻瓜相機拍出的畫面還有些失真。

這是鄧小平家常而不失嚴肅的一個瞬間,也是景山學校校史上深深鐫刻的一個瞬間。翻閱史料會發現,鄧小平個人史與景山學校校史的勾連不止於此。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急需人才,但當時的教育教學存在學制長、課程難、學生負擔重、教學不甚得法等問題,無法很好地滿足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這些弊病被毛澤東指出後,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決定各創辦一所教育改革試點學校。由中宣部創辦的北京景山學校於1960年5月4日正式成立。

景山學校創辦時的起點之高,直到今天都難有出其右者。首任校長由教育家敢峰出任,首批教師直接從北京師範大學抽調;學校能及時了解黨中央關於國內外教育發展形勢的分析和有關中小學教學改革的精神,並能及時聽到包括鄧小平在內的幾位中央領導關於教育工作的具體意見。

有最高配置加身,景山學校的確沒有讓人失望。初創的6年間,學校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和陸定一「四個適當」(適當縮短年限、適當提高程度、適當控制學時、適當增加勞動)的原則,進行了學制、課程、教材、教法、考試、勞動等方面的綜合整體改革試驗;根據劉少奇關於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意見,進行半工半讀試驗;根據周恩來關於應從小學習外語的意見,進行了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外語課的試驗;根據鄧小平關於對個別有才能的學生要允許跳級的意見進行相關試驗,積累了一系列經驗。

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這些改革試驗的萌芽本應迅速開花、結果,服務於新中國的建設。遺憾的是,同千千萬萬所在「文革」中遭受重創的學校一樣,景山學校被誣陷為「復辟資本主義的黑樣板」「封資修的黑試驗田」,所有改革試驗全部被迫中止。

與改革一同中止的還有鄧小平的工作。

1969年10月,鄧小平與家人從中南海遷至江西南昌,這相當於放逐的歲月並沒有使他意志消沉。在江西的日子,鄧小平可以看報紙,甚至能收聽到國外廣播電台。彼時日本已在西方的幫助下成功走過人均收入以兩位數增長的10年,亞洲四小龍的經濟也開始起飛,這讓鄧小平更加堅信中國已經大大落後,迫切需要改革。

「文革」期間,鄧小平曾短暫復出,協助周恩來工作。在進行幹部隊伍整頓時他發現,由於知識分子受到殘酷打擊,國家多年來幾乎沒有培養任何技術專家,「四化」工作缺少訓練有素的人才。

經歷了「天安門事件」與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於1977年再次恢復職務,並主持了復出後的第一個重要會議——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

「這個世紀還有23年,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究竟從何著手?看來要從科研和教育著手。一講科研,就離不開教育。」鄧小平強調,「教育只抓大學,不抓中小學不行。好多知識,要從小學開始打好基礎。」

這是中國科教工作和知識分子的春天,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有希望,一切都刻不容緩。當年年底,教育部即落實了鄧小平關於辦重點學校的指示,景山學校作為全國20所重點中小學之一,重新啟動各項教改試驗。

1978年,中國再次出發。改革的大門一旦開啟,就沒有理由關上。

次年,已經75歲高齡的鄧小平應邀訪美,9天參加80場活動,「颳起了鄧旋風」。在亞特蘭大的福特公司汽車製造廠,他見到了每小時產出50輛轎車的生產線;在休斯敦的載人航天基地,他不時向宇航員詢問太空生活細節;在西雅圖參觀波音747飛機生產線,他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大型客機……此次出訪,不僅是一位國家領導人顯示開放決心的「路演」,也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探尋現代化秘訣的「取經」。

9天行程匆匆結束,10000多公里外,景山學校成為鄧小平赴美之行的受益者之一。主管科技文教工作的副總理方毅將一台IBM公司的PC機(個人計算機)帶回中國,隨後贈送給景山學校。

沒有計算機教師,學校就聘請上海一家計算機廠的退休師傅帶著幾位數學、物理教師一起研究,給PC機配上了黑白電視作顯示器,還成立了計算機興趣小組。此後,學校率先在全國開設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編寫第一本計算機教材。而幾乎與此同時,美國波士頓牛頓公立學校第一次到訪景山學校,開啟了兩校近40年的友誼。

「我們有充分的根據相信,這次代表大會制定的正確的綱領,一定能夠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1982年,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開幕詞,以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強調,再次標記了時代發展的轉折點。而這一時期,景山學校也從逐步恢復各單項試驗階段,進入了中小學教育全面改革的新階段。

小平同志,教育怎麼辦?1983年,在教育改革試驗的海洋中行駛許久,景山學校帶著對航向的期盼向鄧小平發問。

「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念及此,鄧小平欣然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落筆靜默,擲地有聲。

「『三個面向』意義大得很嘍」

在公開出版的三卷本《鄧小平文選》中,獨立成篇的題詞只有兩條,其中之一就是「三個面向」。幾乎沒有人會否定它的重要性和它在中國發展階段、社會環境、教育現實下的適切性。

那麼,「三個面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紀錄片《新中國教育紀事》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細節:「三個面向」提出後,教育界非常希望聽到鄧小平本人對其意義的闡釋。1984年,時任教育部部長何東昌陪同鄧小平接見外賓,利用早到的時間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鄧小平點燃一根煙,吸了一口說:「意義大得很嘍。」他正要繼續,外賓到了,話題擱置下來。此後,鄧小平再也沒有在公開場合闡釋過「三個面向」的意義。

沒有原作者的闡釋,不同教師、學者、管理者及社會人士對「三個面向」的理解自然會有差異。但一個共識是,「三個面向」題詞給景山學校,實際是為整個中國的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

任教近40年,至今仍忙碌於學校集團化建設的范祿燕對「三個面向」深有體會。「『三個面向』的真諦是『面向現代化』,教育必須立足並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范祿燕認為,「三個面向」是一個相互聯繫、協調統一的整體。在空間維度上,「面向世界」是「面向現代化」的拓展,通過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吸收、消化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技術手段,建設好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教育;在時間維度上,「面向未來」是「面向現代化」的延伸,教育應發揮為未來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著眼未來,以前瞻的意識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陶西平特別關注教育「面向未來」的問題。他認為,教育要「面向未來」,就必須突出教育工作者的創新性,教育不應被動地走向未來,而應當主動地創造未來。「我們在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過程中,面對著諸多教育難題需要破解。因此,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已經成為今後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與主題。」陶西平說。

此外,一些學者也表示,理解「三個面向」,不能簡單地、孤立地就教育論教育,而應有更為全局的站位。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石中英曾在紀念鄧小平「三個面向」題詞30周年時發文闡述類似的觀點。「鄧小平同志對科技和教育工作的重視,與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不同,更加體現了一位政治家和戰略家的遠見卓識,他是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視角來加以論述的。」石中英認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社會各領域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已經確立,作為社會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事業也不例外。從這個層面來講,「三個面向」是在完成教育戰線治理整頓任務之後,鄧小平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提出的新任務、新方向,帶有較強的政策性和指導性。

石中英強調,「三個面向」的提出,不僅豐富了整個20世紀中國社會的教育現代化理論,而且也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個面向』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看來,都是一個具有很強方向性、針對性、指導性的教育改革理念。」他說。

「每項改革都與『三個面向』對標」

行走在今天的景山校園,再不見當年的危樓和「風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操場。信息化的教學設備、小而精巧的花園、室內體育場和游泳池,還有專用的書法、美術、烹飪教室,從景山腳下遷址到北京燈市口大街,地圖上的距離僅僅5公里,景山學校的教育現代化之路卻走了40年。

從1977年起,學校頂住誤解,堅持組織學生參加學工、學農、學軍等社會實踐;1984年,開始與美國波士頓牛頓公立學校互派交換生,每年200名師生都吃住在對方學生家庭;上世紀90年代,率先引入「很多大學都沒有」的光纖校園網路;為配合小學5年、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學制改革,編寫全國首套九年一貫制自編教材,並獲教育部批准……

「有了『三個面向』題詞之後,我們的每項改革都在與之對標。」邱悅說,為了將孩子們培養成大寫的「人」,學校多年來堅持走素質教育之路,從不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加課、補課。在「三個面向」的指引下,改革已成為寫入教職工內心的基因,一系列成果隨著學校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輻射到全國。

如今,景山學校的學軍傳統演變成軍訓,成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計算機課程融入教育體系,大數據、人工智慧教育方興未艾;學校與16所世界各地學校建立友好關係,截至目前已有28批次學生赴美交流;九年一貫制自編教材已修訂至第五版,在全國24個省市的500多所學校推廣;順應互聯網浪潮建立的「數字景山教育網路聯盟」,吸引全國80多所學校加入,率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共享。

物換星移,白雲蒼狗。中國教育40年來流淌成的現代化長河中,景山學校的實踐僅是一條涓涓溪流……

2017年秋季開學典禮當天,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望著拔地而起的新教學樓,高溝小學校長朱雪軍數度哽咽。

此前多年,他一直與5名教師、80多名學生在一棟老式兩層教學樓和幾孔破窯洞里上課、辦公。如今得益於河南省大力推進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塑膠場地和跑道、設施齊備的教室圖書室、整潔舒適的宿舍和乾淨衛生的餐廳等夢想一一實現。

在高溝小學的東南方,浙江大學師生研發的小型足球機器人已經脫離無線操控,能依靠「大腦」觀察隊友位置並改變移動策略,自主帶球、射門;150多公里外的寧波市,2017年吸引了來自全球113個國家的5000餘名留學生,續寫著海上絲綢之路「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的輝煌。

40年前,西北草原上的馬背小學和東海之濱的軍港碼頭曾同為改革開放大幕開啟而高聲歡呼;今天,無論是遼闊的北國還是蔥鬱的南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實踐一步一個腳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7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實習管理做精細,才能「對得起學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