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妝容 > 還有17天,三家化妝品集團齊換舵手

還有17天,三家化妝品集團齊換舵手

原標題:還有17天,三家化妝品集團齊換舵手


辭「舊」迎「新」。


文/索力

臨近年關,我們需要告別的不只是2018,還有幾位美妝集團的掌舵人。


2019年1月1日,科蒂、拜爾斯道夫、聯合利華三家跨國集團將在同一天迎來自己的新任CEO。三位原CEO的離開,都與集團股東不滿情緒的蔓延有關。科蒂CEO Camillo Pane辭職的主因是收購寶潔41個品牌後的經營不力;拜爾斯道夫CEO Stefan F. Heidenreich提前退休的主因則是大眾化妝品業務持續低迷;聯合利華CEO Paul Polman辭職的原因被認為是在簡化架構、取消英國總部等問題上與部分英國股東存在分歧。


消化不良的科蒂


兩年前剛被提拔為科蒂CEO的Camillo Pane,不會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家公司。就在11月13日,剛剛公布糟糕的三季度業績之後,科蒂集團宣布首席執行官Camillo Pane與董事長Bart Becht雙雙下台,並且立即生效。

2016年,正是在科蒂集團時任董事長Bart Becht的主導下,科蒂完成了對寶潔40多個品牌的收購,出價為125億美元。這筆收購使得科蒂在去年成為全球第五大化妝品公司,時任董事長Bart Becht表示科蒂要成為美妝行業的領導者和顛覆者。為了幫助科蒂快速消化這些品牌,時任董事長Bart Becht內部提拔了Camillo Pane擔任首席執行官。



▍科蒂前CEO Camillo Pane


早在1996年,科蒂同樣也是藉助收購羽西的機會進入到中國市場。不過在2004年科蒂就因種種原因,把羽西轉手賣給了歐萊雅。也許是不甘心丟失掉龐大的中國市場,科蒂在2011年以24億元的價格再次收購丁家宜。直到2014年6月,在丁家宜業績下滑、高管團隊動蕩之後,科蒂宣布停售丁家宜系列產品。


僅以中國的兩次失敗收購來看,科蒂始終缺乏經營護膚品的基因,擅長的依然是香水生意。香水業務已經難以獲得增長,科蒂不得不將目光放在彩妝和護膚品領域。恰逢寶潔「瘦身」,科蒂時任董事長Bart Becht決定放手一搏,於是就有了125億美元的收購案,以及當下的離場。從Camillo Pane擔任CEO開始,科蒂的股價已經跌去了大半。

在中國市場,科蒂集團的高端線以香水業務為主,大眾線則以妙巴黎、蜜絲佛陀等彩妝品牌為主。護膚線依然是科蒂的軟肋。


此次人事變動可能是由德國萊曼家族所推動,後者是科蒂集團大股東,同時也是荷蘭食品巨頭JDE的大股東。而即將在明年1月1日擔任科蒂CEO職位的Pierre Laubies,就曾經擔任過JDE的首席執行官。在人事變動的公告中,科蒂集團表示選擇Pierre Laubies的原因正是看中後者在併購方面的整合能力。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科蒂都要將精力放在供應鏈管理、品牌整合上。也許在2019年,被股東寄予厚望的新任CEO能夠帶領科蒂高端護膚品打入中國市場。


大眾化妝品疲軟的拜爾斯道夫


與科蒂類似,拜爾斯道夫CEO的離職也與德國大股東有關。目前德國赫茨家族持有拜爾斯道夫集團超過半數的股份,與科蒂集團大股東德國萊曼家族一樣,均為德國十大富豪家族。

與科蒂CEO因為收購下台正好相反,拜爾斯道夫CEO的離職則是因為在品牌擴張上過於保守。儘管2018年第一季度拜爾斯道夫旗下高端護膚品牌萊伯妮取得了55.5%的高速增長,但大眾品牌妮維雅的銷售增長僅為1.9%。在第一季度財報發布後,今年6月拜爾斯道夫集團宣布CEO Stefan F. Heidenreich將在年底前辭職。



▍拜爾斯道夫CEO Stefan F. Heidenreich


從2012年擔任拜爾斯道夫集團CEO開始,Stefan F. Heidenreich用了七年的時間將集團股價翻了一倍。在任期間,拜爾斯道夫沒有大的收購案,Stefan F. Heidenreich也藉此為繼任者留下了50億歐元的現金。正是因為在品牌擴張上與股東存在矛盾,Stefan F. Heidenreich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的任期。

51歲的繼任者Stefan De Loecker來自於集團內部。上周開始還未正式上任的Stefan De Loecker就已經開始組建自己的高管團隊。在寶潔任職20年、現任護膚全球營銷總監的Asim Naseer將出任拜爾斯道夫消費者品牌總裁。有分析師認為新CEO此舉是在為明年的併購做準備。


在中國市場,拜爾斯道夫一直以「妮維雅母公司」聞名,但新任CEO帶領下的拜爾斯道夫未來註定要走多品牌路線,以擺脫對於大眾化妝品業務的依賴。


轉型中的聯合利華


與前兩家公司相比,聯合利華是近幾年在美妝業務上發展最為迅猛的公司之一。聯合利華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營業額同比增長3.8%,達到125億歐元,而美容和個人護理業務增長4%,達到52億歐元。在以68.25億歐元剝離掉人造黃油與塗醬業務之後,這家由荷蘭人造黃油製造商與英國香皂製造商合併而成的集團,已經成為化妝品業務為主的跨國公司。



▍聯合利華CEO Paul Polman


儘管在過去十年中,Paul Polman帶領下的聯合利華取得了15%的年回報率,但他依舊被聯合利華的股東們辭退。原因正是他所主導的荷蘭單總部計劃失敗。


過去幾年,聯合利華完成了眾多針對化妝品業務的收購案,包括以10億美元和22.7億歐元收購美國男士護理品牌Dollar Shave Clube和韓國化妝品集團Carver Korea。不過由於聯合利華在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三地上市,同時擁有英國和荷蘭雙總部,在擴張併購上有不少困難。為了簡化集團結構,Paul Polman希望將目前的雙總部精簡為單總部,並獲得了聯合利華董事會的支持。不過在今年10月,遭到部分股東反對的提案被聯合利華董事會主席Marijn Dekkers宣布撤回。


聯合利華目前的轉型方向是化妝品業務,但美容與個人護理業務總部就在英國倫敦。如果撤消英國總部,則意味著聯合利華在英國的7300多個職位將被削減,英國投資者也將遭受損失,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脫英」失敗成為Paul Polman離職的導火索。他的接任者是聯合利華美容和個人護理業務總裁Alan Jope,後者被認為是將會延續Paul Polman的政策,帶領聯合利華擴張化妝品業務。


回顧三位CEO的離任,科蒂集團CEO的更替是源於併購後的業績下滑,並由外部經理人接替。而聯合利華與拜爾斯道夫的兩位CEO儘管帶領公司取得了快速增長,依然不能令CEO滿意。三大化妝品集團的CEO,無論是收購成功、收購失敗還是選擇不收購,都無法避免在化妝品業務擴張上的乏力。


一方面是與千禧一代產生共鳴的初創品牌以及線上零售商,另一方面是不斷上漲的商品成本與逆全球化趨勢,接任的幾位CEO所面臨的挑戰並沒有比上一任更少。近幾年高端線、亞洲市場的增長掩蓋了大眾消費品、傳統市場的疲軟,對於依賴大眾消費品的化妝品集團來說,需要考慮如何調整姿態迎接這個不太友好的2019年。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青眼資訊




不一樣的視角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眼 的精彩文章:

美國香精香料IFF收購Kermin Industries三種天然環保原料

TAG:青眼 |